两座历山
——济南古城的岁月与风华

《济南古城·概览篇》编著:耿仝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说到历山,济南城内外有两处历山,这是极少见的。一座历山为城南历山,即济南古城外的千佛山,这是被普遍认同的一座历山。另一座为城东历山,大致位于明代济南府城内东部、秦汉历下城外以东,即今运署街一带,山体为一礓石。
济南城附近缘何有两座历山?
古城附近,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人居住、活动了。战国时期,人类活动增多,形成城邑,逐渐将今运署街附近的高埠称为历山(以下称“城东历山”)。这时期的筑城活动,均是从城东取土,山坡逐渐变低,后世的舜井、唐《封氏闻见记》所记载的“历山孤石”很可能也是这时候显露出来的。在秦代,城东历山仅作为地名存在,与舜并无关联,既没有“舜耕历山”的附会,也不存在“舜井”的称呼,更没有营建舜祠。
西汉置历城县,冶铁兴盛,城市人口随之增加。人们逐渐将在城内举目可见的千佛山一带也称为历山,历山的名字开始分化。西汉后期,随着对“舜耕历山”实地的考索,济南的历山逐渐与舜迹联系起来。东汉后,历山的概念被分为两个,一个是地名意义的城东历山,一个是历史意义的舜耕历山。西晋,在城东历山上建筑东城及随后构筑外郭的活动,都在城东大量取土,导致城东历山进一步变矮。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祭祀舜的活动一直持续。千佛山一带为历山的说法也因舜祠被坐实了,山附近的大穴被附会为舜井。这个时期,城东的历山只是一个单纯的地名,附近尚无舜井、舜庙,山脚处的历水源头只有城隍庙性质的历祠。
隋唐时期,随着祭祀行为的减少,济南城外的舜祠在中唐之后逐渐废弃,城南历山被称为千佛山就是在这之后。人们对历山的认识又逐渐回归到城东历山附近,附会出了舜井,舜井附近的孤石也被称为历山。而山上的古铁锁及飞来峰的传说与舜无关,是基于海神传说来镇水的,显然是未被称为舜井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唐末宋初,人们在城东历山附近的舜井旁建起了舜庙,自北宋、金、元、明、清一直是官方祭祀的地方。
每个历史阶段的历山,无不带有那个时代的一些特征,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两千年来,正是由于官方祭祀行为才有了舜祠的迁移,由于舜祠的变化,才导致了两座历山的渐变交替,舜耕历山的传说,则让历山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济南城附近缘何有两座历山?
古城附近,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人居住、活动了。战国时期,人类活动增多,形成城邑,逐渐将今运署街附近的高埠称为历山(以下称“城东历山”)。这时期的筑城活动,均是从城东取土,山坡逐渐变低,后世的舜井、唐《封氏闻见记》所记载的“历山孤石”很可能也是这时候显露出来的。在秦代,城东历山仅作为地名存在,与舜并无关联,既没有“舜耕历山”的附会,也不存在“舜井”的称呼,更没有营建舜祠。
西汉置历城县,冶铁兴盛,城市人口随之增加。人们逐渐将在城内举目可见的千佛山一带也称为历山,历山的名字开始分化。西汉后期,随着对“舜耕历山”实地的考索,济南的历山逐渐与舜迹联系起来。东汉后,历山的概念被分为两个,一个是地名意义的城东历山,一个是历史意义的舜耕历山。西晋,在城东历山上建筑东城及随后构筑外郭的活动,都在城东大量取土,导致城东历山进一步变矮。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祭祀舜的活动一直持续。千佛山一带为历山的说法也因舜祠被坐实了,山附近的大穴被附会为舜井。这个时期,城东的历山只是一个单纯的地名,附近尚无舜井、舜庙,山脚处的历水源头只有城隍庙性质的历祠。
隋唐时期,随着祭祀行为的减少,济南城外的舜祠在中唐之后逐渐废弃,城南历山被称为千佛山就是在这之后。人们对历山的认识又逐渐回归到城东历山附近,附会出了舜井,舜井附近的孤石也被称为历山。而山上的古铁锁及飞来峰的传说与舜无关,是基于海神传说来镇水的,显然是未被称为舜井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唐末宋初,人们在城东历山附近的舜井旁建起了舜庙,自北宋、金、元、明、清一直是官方祭祀的地方。
每个历史阶段的历山,无不带有那个时代的一些特征,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两千年来,正是由于官方祭祀行为才有了舜祠的迁移,由于舜祠的变化,才导致了两座历山的渐变交替,舜耕历山的传说,则让历山变得更加错综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