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蓝色未来”新引擎 激发海洋经济“新”活力
海洋新兴产业作为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的关键要素,具有高技术引领性和创新驱动性,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在3月12日的发布会上,省委海洋办副主任,省海洋局副局长王仁堂介绍,近年来,山东在海洋新兴产业领域不断培育壮大,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电力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为代表的海洋新兴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据了解,2018年以来,全省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累计增长64.8%,平均增速达8.7%,高于海洋产业平均增速2.8个百分点。2024 年,4个海洋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558.6亿元,同比增长7.3%,高于主要海洋产业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
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方面,2024年实现增加值17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我省在海洋新能源装备领域实现了高水平跃升,我国目前最先进的第四代自升自航式风电安装船——“铁建风电2000”在烟台交付,国产化率超95%;国内首套不可上浪型深远海漂浮式光伏平台“黄海一号”正式运行,填补了我国深远海海上光伏实证示范研究的空白。同时,海洋油气装备制造也在持续推进,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海葵一号”完工交付,全球最大变质岩油田渤中26-6油田中心平台在青岛装船。
同时,我省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在2024年实现增加值190.5亿元,增长迅速。“蓝色药库”开发取得新进展,海洋一类新药BG136 完成I期临床试验,抗乙肝病毒海洋药物LY102获批临床准入。此外,逢时科技发布了中国首款双功能蓝帽磷虾油,挖掘了南极磷虾油在药用方面的价值。“千种海洋生物基因测序”项目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完成了310余种海洋生物基因测序工作,构建起全球海洋微生物数据库,并在开发最新基因编辑工具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海洋电力业在2024年实现增加值1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展现出良好的绿色低碳发展趋势。”王仁堂介绍,截至2024年底,全省海上风电累计总装机规模达542.4万千瓦,居全国第三位。我国单体最大的平价海上风电项目——山东半岛南U 场址海上风电项目实现了全容量并网。海上光伏建设也在有序推进,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光伏发电单元成功并网,为山东能源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记者还了解到,2024年,我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实现增加值46.7亿元,全省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53处,日产规模达86.7万吨,居全国前列。该产业的产业链条日趋完善,海水淡化技术在盐碱地生态综合治理中的应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浓盐水用于提溴晒盐的模式也日趋成熟。此外,山东电建三公司成为全球最大海水淡化工程EPC 总承包商,我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项目在青岛建成,实现了海水直接电解产绿氢,进一步拓展了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的应用领域和发展空间。
据了解,2018年以来,全省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累计增长64.8%,平均增速达8.7%,高于海洋产业平均增速2.8个百分点。2024 年,4个海洋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558.6亿元,同比增长7.3%,高于主要海洋产业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
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方面,2024年实现增加值17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我省在海洋新能源装备领域实现了高水平跃升,我国目前最先进的第四代自升自航式风电安装船——“铁建风电2000”在烟台交付,国产化率超95%;国内首套不可上浪型深远海漂浮式光伏平台“黄海一号”正式运行,填补了我国深远海海上光伏实证示范研究的空白。同时,海洋油气装备制造也在持续推进,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海葵一号”完工交付,全球最大变质岩油田渤中26-6油田中心平台在青岛装船。
同时,我省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在2024年实现增加值190.5亿元,增长迅速。“蓝色药库”开发取得新进展,海洋一类新药BG136 完成I期临床试验,抗乙肝病毒海洋药物LY102获批临床准入。此外,逢时科技发布了中国首款双功能蓝帽磷虾油,挖掘了南极磷虾油在药用方面的价值。“千种海洋生物基因测序”项目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完成了310余种海洋生物基因测序工作,构建起全球海洋微生物数据库,并在开发最新基因编辑工具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海洋电力业在2024年实现增加值1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展现出良好的绿色低碳发展趋势。”王仁堂介绍,截至2024年底,全省海上风电累计总装机规模达542.4万千瓦,居全国第三位。我国单体最大的平价海上风电项目——山东半岛南U 场址海上风电项目实现了全容量并网。海上光伏建设也在有序推进,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光伏发电单元成功并网,为山东能源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记者还了解到,2024年,我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实现增加值46.7亿元,全省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53处,日产规模达86.7万吨,居全国前列。该产业的产业链条日趋完善,海水淡化技术在盐碱地生态综合治理中的应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浓盐水用于提溴晒盐的模式也日趋成熟。此外,山东电建三公司成为全球最大海水淡化工程EPC 总承包商,我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项目在青岛建成,实现了海水直接电解产绿氢,进一步拓展了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的应用领域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