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汪龙绘就智慧农业新画卷
从返乡创业到引领乡村振兴

“新农具”不仅提高了产能,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汪龙参加乡村职业经理人培训会

“现在小麦进入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往年这时候,我们提着塑料桶去地里施肥,几亩地下来就累得吃不消了,撒得也不均匀。如今,借助先进的导航操作系统,只需要在手机上框选出需要作业的范围,无人机便会根据位置自主规划最优路径,一天就可以完成300多亩地的追肥作业。”近日,在泰安肥城市地龙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的麦田里,负责人汪龙一边操控无人机施肥,一边介绍道。
大学毕业后的汪龙放弃城市里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安驾庄镇蔡家颜子村,当起了一名“新农人”。多年来,他以科技为笔,在广袤田野上绘就了一幅“智慧农业”新画卷。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大龙 任为
跨出“舒适圈”,返乡开启创业梦
在蔡家颜子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小麦和玉米。汪龙从小就跟着父母在田地里劳作,对农作物种植并不陌生。“我小时候,家里有10亩地,父母从种到收全靠人工,一年到头在地里忙活,非常辛苦,粮食产量也不高。”汪龙回忆起童年的农事经历,满是感慨。那时候,每到农忙时节,父母总是天不亮就出门,直到夜幕降临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可即便如此,一家人的生活也仅仅维持在温饱水平。看着父母的辛勤付出和微薄回报,年少的汪龙心中就埋下了一颗想要改变农业现状的种子。
大学毕业后,汪龙进入建筑设备安装行业。这份工作收入稳定,生活也相对轻松,让他过上了城市里的“舒适生活”。然而,彼时国家正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汪龙在关注行业动态时,了解到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民收入不高,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农村土地出现撂荒现象。“我想改变这种局面,让种地变得轻松一些,也让乡亲们增加一些收入。”汪龙心中那颗种子开始生根发芽,他毅然决然地辞去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
万事开头难。创业初期,资金短缺、技术不足、社员信任度不高,一个个难题像大山一样横亘在汪龙面前。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四处奔走,跑政府部门争取补贴,跑银行申请贷款。无数次的碰壁,无数次的失望,但他从未放弃。“我就不信找不到解决办法。”汪龙咬牙坚持着。终于,他的努力有了回报,政府的补贴和银行的贷款陆续到位,为合作社的起步提供了资金支持。
为了提高技术水平,他参加各种农机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从农机的操作原理到维修保养,从先进的种植技术到科学的管理模式,他都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在一次农机维修培训中,老师讲解的复杂电路问题让他头疼不已,但他利用课余时间反复钻研,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最终掌握了相关技术。“只有自己技术过硬,才能更好地为社员服务。”汪龙深知技术对于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性。
为了赢得社员信任,他一家一户上门做工作。有的村民对机械化作业心存疑虑,担心机器不如人工精细,影响收成;有的村民则对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持观望态度,害怕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障。面对这些质疑,汪龙耐心地向村民们解释,承诺为社员提供优质的农机服务。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决心,免费为一些困难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让他们亲身体验机械化带来的便利和高效。慢慢地,村民们开始信任他,合作社的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
目前,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38人,建有标准化库房、粮食烘干场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等基础设施,拥有各类机械170台套,其中先进农机装备20余台套,2024年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0万余亩。曾经的小梦想,在汪龙的努力下,逐渐变成了现实。
用好“新农具”,科技赋能智慧农业
走进地龙农机合作社,各种大型农机具整齐排列,仓库里,植保无人机、高性能播种机、高端智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打捆机等“新农具”一应俱全。“这些都是我们合作社的宝贝,有了它们,种地变得轻松多了,已经实现了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和智能化。”汪龙笑着说。
就拿植保无人机来说,以前给农作物打药,需要人工背着沉重的喷雾器,在田间穿梭,不仅效率低,而且劳动强度大,还容易受到农药的侵害。现在,无人机只需操作人员在手机上简单设置参数,就能按照预设的航线精准作业。无人机的喷幅大、雾化效果好,农药能够均匀地喷洒在农作物上,既提高了防治效果,又节省了农药成本。“以前人工打药,一天最多能完成10亩地,现在无人机一天能完成300多亩地,效率提高了几十倍。”汪龙对无人机的作业效率赞不绝口。
在合作社的粮食烘干中心,可以看到9台约10米高的粮食烘干机一字摆开,再加上除尘、输送等设备,组成了一条现代化粮食烘干作业流水线。以前,遇到阴雨天,粮食晾晒是个大问题。农户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粮食在仓库里发霉变质,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现在有了烘干设备,不管天气如何,都能及时将粮食烘干,保证颗粒归仓。“这些烘干设备节能环保、高效智能,兼具着粮食烘干、收储功能,服务范围辐射周边,方便了周边种粮大户进行粮食烘干和临时存放、就地销售,有效解决了种粮大户缺乏晾晒场地或无法晾晒以及粮食存放、销售问题,既省工省时,又能节约成本,增加收入。”汪龙介绍道。
科技的力量不仅体现在提高生产效率上,还体现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上。通过采用桁架式喷灌机,合作社的农田节水率高达30%至50%,实现了节水与增效的双赢。同时,合作社还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农田的土壤墒情、气象信息、病虫害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测,为科学种植提供依据。在一块试验田里,安装了多个传感器,它们就像农田的“小卫士”,时刻监测着土壤的湿度、肥力、酸碱度等数据。一旦数据出现异常,系统就会及时发出警报,提醒工作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前种地全靠经验,现在有了这些高科技,种地变得更加科学、精准了。”汪龙说。
延伸“产业链”,融合发展促增收
在发展农机服务的基础上,合作社积极探索农业产业链延伸,通过发展粮食精细加工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在合作社的石磨面粉面条加工车间,机器轰鸣,一袋袋麦香浓郁的石磨面粉被生产出来。“我们的面粉采用传统石磨工艺加工,最大程度保留了小麦的营养成分,深受消费者喜爱。”汪龙说。为了保证面粉的品质,合作社从源头抓起,选用优质的小麦品种,严格控制种植过程中的化肥、农药使用量。在加工环节,石磨低速研磨,避免了高温对营养成分的破坏,使得面粉口感细腻、麦香醇厚。目前,合作社已注册“熙运来”“地龙”等品牌,产品畅销周边地区。
除了石磨面粉,合作社还开发了一系列面条产品,如鸡蛋面、蔬菜面等,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为了拓宽销售渠道,汪龙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利用电商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在一次农产品展销会上,合作社的石磨面粉和面条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现场订单不断。“通过参加展销会,我们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还结识了很多经销商,为产品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汪龙高兴地说。
走好脚下路,不忘来时路。在农机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汪龙始终没有忘记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初心。合作社除了入股分红,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50余人的劳动岗位,有效解决了一批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创业干事的进程中,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责任和担当,2024年合作社免费开展种植技术培训5次,免费为周边困难农户提供农机服务,逢年过节为全体村民发放大米和面粉等物资,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如今,地龙农机合作社已发展成为全国农机示范社、山东省级示范社,被列为山东省第二批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肥城市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农技推广联盟(粮食)站点,先后荣获中国农机行业年度农机化杰出服务奖、全国统防统治星级服务组织、全省“平安农机”示范农机服务组织、山东省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泰安市乡村振兴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谈及未来发展,汪龙信心满满:“今年我有幸去北京参加了万名乡村职业经理人培训,我深受启发,也倍觉压力,我能做的还有很多,下一步,合作社将大力推进农机农技融合,创新为农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以农机化高效应用为引领,走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子,努力打造成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样板。”在汪龙的带领下,地龙农机合作社正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大学毕业后的汪龙放弃城市里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安驾庄镇蔡家颜子村,当起了一名“新农人”。多年来,他以科技为笔,在广袤田野上绘就了一幅“智慧农业”新画卷。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大龙 任为
跨出“舒适圈”,返乡开启创业梦
在蔡家颜子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小麦和玉米。汪龙从小就跟着父母在田地里劳作,对农作物种植并不陌生。“我小时候,家里有10亩地,父母从种到收全靠人工,一年到头在地里忙活,非常辛苦,粮食产量也不高。”汪龙回忆起童年的农事经历,满是感慨。那时候,每到农忙时节,父母总是天不亮就出门,直到夜幕降临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可即便如此,一家人的生活也仅仅维持在温饱水平。看着父母的辛勤付出和微薄回报,年少的汪龙心中就埋下了一颗想要改变农业现状的种子。
大学毕业后,汪龙进入建筑设备安装行业。这份工作收入稳定,生活也相对轻松,让他过上了城市里的“舒适生活”。然而,彼时国家正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汪龙在关注行业动态时,了解到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民收入不高,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农村土地出现撂荒现象。“我想改变这种局面,让种地变得轻松一些,也让乡亲们增加一些收入。”汪龙心中那颗种子开始生根发芽,他毅然决然地辞去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
万事开头难。创业初期,资金短缺、技术不足、社员信任度不高,一个个难题像大山一样横亘在汪龙面前。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四处奔走,跑政府部门争取补贴,跑银行申请贷款。无数次的碰壁,无数次的失望,但他从未放弃。“我就不信找不到解决办法。”汪龙咬牙坚持着。终于,他的努力有了回报,政府的补贴和银行的贷款陆续到位,为合作社的起步提供了资金支持。
为了提高技术水平,他参加各种农机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从农机的操作原理到维修保养,从先进的种植技术到科学的管理模式,他都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在一次农机维修培训中,老师讲解的复杂电路问题让他头疼不已,但他利用课余时间反复钻研,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最终掌握了相关技术。“只有自己技术过硬,才能更好地为社员服务。”汪龙深知技术对于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性。
为了赢得社员信任,他一家一户上门做工作。有的村民对机械化作业心存疑虑,担心机器不如人工精细,影响收成;有的村民则对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持观望态度,害怕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障。面对这些质疑,汪龙耐心地向村民们解释,承诺为社员提供优质的农机服务。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决心,免费为一些困难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让他们亲身体验机械化带来的便利和高效。慢慢地,村民们开始信任他,合作社的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
目前,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38人,建有标准化库房、粮食烘干场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等基础设施,拥有各类机械170台套,其中先进农机装备20余台套,2024年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0万余亩。曾经的小梦想,在汪龙的努力下,逐渐变成了现实。
用好“新农具”,科技赋能智慧农业
走进地龙农机合作社,各种大型农机具整齐排列,仓库里,植保无人机、高性能播种机、高端智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打捆机等“新农具”一应俱全。“这些都是我们合作社的宝贝,有了它们,种地变得轻松多了,已经实现了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和智能化。”汪龙笑着说。
就拿植保无人机来说,以前给农作物打药,需要人工背着沉重的喷雾器,在田间穿梭,不仅效率低,而且劳动强度大,还容易受到农药的侵害。现在,无人机只需操作人员在手机上简单设置参数,就能按照预设的航线精准作业。无人机的喷幅大、雾化效果好,农药能够均匀地喷洒在农作物上,既提高了防治效果,又节省了农药成本。“以前人工打药,一天最多能完成10亩地,现在无人机一天能完成300多亩地,效率提高了几十倍。”汪龙对无人机的作业效率赞不绝口。
在合作社的粮食烘干中心,可以看到9台约10米高的粮食烘干机一字摆开,再加上除尘、输送等设备,组成了一条现代化粮食烘干作业流水线。以前,遇到阴雨天,粮食晾晒是个大问题。农户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粮食在仓库里发霉变质,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现在有了烘干设备,不管天气如何,都能及时将粮食烘干,保证颗粒归仓。“这些烘干设备节能环保、高效智能,兼具着粮食烘干、收储功能,服务范围辐射周边,方便了周边种粮大户进行粮食烘干和临时存放、就地销售,有效解决了种粮大户缺乏晾晒场地或无法晾晒以及粮食存放、销售问题,既省工省时,又能节约成本,增加收入。”汪龙介绍道。
科技的力量不仅体现在提高生产效率上,还体现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上。通过采用桁架式喷灌机,合作社的农田节水率高达30%至50%,实现了节水与增效的双赢。同时,合作社还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农田的土壤墒情、气象信息、病虫害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测,为科学种植提供依据。在一块试验田里,安装了多个传感器,它们就像农田的“小卫士”,时刻监测着土壤的湿度、肥力、酸碱度等数据。一旦数据出现异常,系统就会及时发出警报,提醒工作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前种地全靠经验,现在有了这些高科技,种地变得更加科学、精准了。”汪龙说。
延伸“产业链”,融合发展促增收
在发展农机服务的基础上,合作社积极探索农业产业链延伸,通过发展粮食精细加工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在合作社的石磨面粉面条加工车间,机器轰鸣,一袋袋麦香浓郁的石磨面粉被生产出来。“我们的面粉采用传统石磨工艺加工,最大程度保留了小麦的营养成分,深受消费者喜爱。”汪龙说。为了保证面粉的品质,合作社从源头抓起,选用优质的小麦品种,严格控制种植过程中的化肥、农药使用量。在加工环节,石磨低速研磨,避免了高温对营养成分的破坏,使得面粉口感细腻、麦香醇厚。目前,合作社已注册“熙运来”“地龙”等品牌,产品畅销周边地区。
除了石磨面粉,合作社还开发了一系列面条产品,如鸡蛋面、蔬菜面等,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为了拓宽销售渠道,汪龙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利用电商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在一次农产品展销会上,合作社的石磨面粉和面条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现场订单不断。“通过参加展销会,我们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还结识了很多经销商,为产品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汪龙高兴地说。
走好脚下路,不忘来时路。在农机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汪龙始终没有忘记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初心。合作社除了入股分红,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50余人的劳动岗位,有效解决了一批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创业干事的进程中,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责任和担当,2024年合作社免费开展种植技术培训5次,免费为周边困难农户提供农机服务,逢年过节为全体村民发放大米和面粉等物资,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如今,地龙农机合作社已发展成为全国农机示范社、山东省级示范社,被列为山东省第二批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肥城市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农技推广联盟(粮食)站点,先后荣获中国农机行业年度农机化杰出服务奖、全国统防统治星级服务组织、全省“平安农机”示范农机服务组织、山东省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泰安市乡村振兴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谈及未来发展,汪龙信心满满:“今年我有幸去北京参加了万名乡村职业经理人培训,我深受启发,也倍觉压力,我能做的还有很多,下一步,合作社将大力推进农机农技融合,创新为农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以农机化高效应用为引领,走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子,努力打造成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样板。”在汪龙的带领下,地龙农机合作社正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