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当非遗邂逅最美“警”彩

揭秘国门女警一针一线的“她”力量
        商报济南消息 飞针走线绣祥云,藏蓝丹心护国门。近日,山东省文化馆携手济南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举行“非遗遇见藏蓝”主题活动,组织女民警用鲁绣工艺制作独具边检印记的文创作品。现场气氛热烈而温馨,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绣传承人徐秀玲带来的特制绣样《国门祥云》成为全场焦点。金黄色丝线勾勒出的护照字母与“中国红”丝线绣出的祥云纹样交相辉映,寓意深远。它不仅承载着“出入平安”的传统祝福,更蕴含着“国门祥瑞”的时代内涵,象征着边检机关对国家安宁的坚守与担当。
  
  活动中,徐秀玲老师现场演示“齐针”“散套针”“斜针”等鲁绣技法。中国红的丝线在绣布上灵动穿梭,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徐徐展开。这一幕与边检女警们日常工作场景相互映照,她们在工作中用手中的验讫章,一丝不苟地编织着出入境安全的严密经纬。
  
  女警们坐在一起,一边认真学习刺绣,一边分享工作中的点滴故事。小小的针线筐仿佛变成了装满故事的“百宝箱”。执勤七队警务技术三级主管戴洁深有感触地说:“刺绣的过程就像我们查验工作串联起一道道安全防线,每一针都至关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另一位女民警举着手中的绣绷表示:“绣品讲究针法精准,不容一针错漏,我们的工作更是容不得半分差池,每一次执勤都关系着国门安全。”她们的话语引发了强烈共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讲述着自己坚守岗位的难忘经历。

  “绣针虽小,连着的是千年文脉;验讫章虽轻,托起的是国门重任。”绣绷上的祥云图案逐渐成型,与勤务日志中记录的数万次精准验放相互呼应,共同勾勒出一幅坚不可摧的国门安全图景。这一幅幅绣品,不仅是一份独特的节日礼物,更是新时代移民管理警察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这场非遗与警营的融合活动,验证了传统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通过与当代职业精神的深度对话,在新时代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如该站负责同志所说:“这场活动不仅是传统文化在国门口岸的落地生根,更是边检职业信仰在匠心传承中的升华。”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通讯员 王娟 于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