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连续5年荣登业内教师教学发展指数榜榜首

山东协和学院构建“1453”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山东协和学院2024年度“师德标兵”颁奖现场
点击查看原图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山东协和学院始终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突出数字化赋能,重构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以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连续5年位居“民办及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指数榜山东省第1名,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首批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李瑞琪
  
  连续两年蝉联全国民办高校排行榜主榜榜首

  日前,上海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公布,山东协和学院连续两年蝉联全国民办高校主榜榜首。这份来自业内权威评审机构的认可,既是对其办学成果的生动注脚,也再次引发了相关从业者和学生、家长们的关注。这所扎根齐鲁的高等学府何以脱颖而出取得这样的佳绩?

  “除了学生的自驱力、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之外,和我们学术底蕴与创新能力并重的教师团队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山东协和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马小雪告诉记者,早在多年前,学校就已成立了学术性的专业化服务机构——教师发展中心。
  
  作为学校强力的发展引擎,教师发展中心始终致力于精准对接教师职业发展需求,关注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培养培训、教师教学竞赛、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咨询、教学质量评价、教师实践研修等领域。成立以来,已组织各类培训活动370余场,参加活动教师23228人次,覆盖了95%以上的专任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

  结合教师发展需求调研,为区域内高校开展师资培训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和特色专业办学经验。截至目前,学校连续承办6届“环渤海高等教育论坛”,承办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山东省优秀项目训练营、全国民办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讨会;举办生物医药与疾病诊疗会议暨护理与健康国际学术会议等,青岛黄海学院、西安培华学院等20余所高校前来交流教师发展工作。

  重构教发基本职能 创建“1453”体系突破教师发展痛点
  
  “学院举办活动的初衷是满足教师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比如有的教师倾向于竞赛、有的则偏重教研方面。他们都需要通过交流擦出新的火花,激发创新潜能。”马小雪介绍,近年来,通过对教师发展需求的调研,学院以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提升为核心,逐步构建了“1453”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通过新聘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四阶递进”教书育人能力标准框架、能力图谱,重构教发基本职能,实施对应阶段发展计划,以制度发挥政策引导力,以培育强化发展推动力,以团队激活组织聚合力,以竞赛提升教学胜任力,以研究厚植学术支撑力,创新“五力同驱”的组织运行机制;完善评价监测——反馈改进——荣誉激励“三链贯通”教师发展评价激励模式。
  
  “传统教师培养模式难免会存在‘零散化’‘同质化’的痛点,而我们的体系通过对教师发展需求的调研、数据分析,重塑了教师数字化教书育人能力模型,实现教师发展质量突破。”山东协和学院教师发展中心科员吴洁表示。

  “四阶递进”助力青年教师蜕变为国家级竞赛获奖者
  
  近年来,学院对标教师发展阶段能力标准框架,实施了“四阶递进”分层分众发展计划。面向全体教师实施数字素养提升行动、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教师素养筑基行动。

  “基于不同发展阶段教师数字化教书育人能力标准、能力图谱,实施新聘教师课堂教学达标计划、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计划等,通过学院试讲、专业评估认定等,引领全校教师呈现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新风貌。”吴洁介绍。
  
  在校教龄四年的青年教师王德民就是在学校“四阶递进”分层分众发展计划的作用下,从“曾因为担心教不好学生无法入眠”的新手教师变成了能够独当一面的国家级竞赛获奖者。

  “学校的培训计划就像是为教师们量身定制的成长套餐。从生源分析到教案设计,从青导跟课到竞赛特训,每个环节都有专家护航。”在王德民向记者展示的教师发展平台上的个人成长档案中,每个培训学时、教学诊断记录都见证着她的成长。
  
  而在山东协和学院,像王德民这样的案例并不罕见。记者了解到,学院聚焦教师数字化教书育人能力,形成了学校—院(部)—基层教学组织—教师协同配合,校校—校地—校所—校企协同共建,学科学科—专业专业协同创新的协同联动机制。
  
  基于“运行性制度—赋能性制度—激励性制度—约束性制度”四维框架,学院构建了内容科学、程序规范、衔接有序、运行有效的教师发展制度体系——运行性制度规范课堂教学评价、访学研修等基础环节;赋能性制度通过“成长档案制”“青年导师制”助力教师梯队建设;激励性制度以教学竞赛、名师评选等点燃教师内生动力;约束性制度通过师德负面清单、教学事故处置筑牢底线。

  结果导向贯通链条 学院教师已获70余项国家级奖项
  
  “在构建起制度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学院还同步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与培训实践双轮驱动。”据吴洁介绍,学院依托智慧教育平台、数字资源库菜单式培训等,进行学分量化管理。将培训纳入聘期考核,量化统计教师参训与自主研修成果。组织全体教师参与教育部智慧教育平台研修,选派100余名教师参加省级示范培训,组织教师数字化素养与技能提升、课程思政、创新创业、专业认证等专项培训;定期开设教学工作坊、教学研讨、微格教学,年内教师参训3000余人次。
  
  聚焦战略性重点、紧缺型产业领域,遴选建设20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50%。设置教师教学比赛创优领导小组。建设竞赛平台,将《高校教师教学竞赛清单》54项赛事划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ABCDE类13阶,有组织地推进各类竞赛。
  
  聚焦教师知识创新能力提升,强化教研、科研双轮并驱,整合技术与学科,推进教改项目、科研项目全流程治理。学院组建教学咨询专家团队,为全体教师提供教学咨询服务,为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等提出指导意见。
  
  此外,学院以结果为导向贯通链条,构建“评价监测——反馈改进——荣誉激励”三链贯通的发展闭环,突出强化教书育人实效在聘期考核、职务职称评聘的比重。

  “比如我们的一德四能教师聘期考核指标体系,就是根据考评成绩将教师分为三档,各档级在原薪酬基础上每月分别增加4000 元、2000 元和1000元,实现优教优酬,激发教师活力。”吴洁介绍。
  
  近八年来,学院依靠“1453”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对教师们提供的全方位支持和帮助、教学改革与创新动力的培育作用逐步显现。截至目前,教师教学竞赛获国家级奖项70余项;连续3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5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