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住鲁全国人大代表王鹤:扎根发展沃土 助力“拔节生长”

住鲁全国人大代表王鹤 记者 王颂博 摄
点击查看原图
        商报北京消息 “近年来,山东持续向着海洋强省建设目标迈进。作为一名从事海洋渔业工作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我深感使命在肩、责任如山。”住鲁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工会主席、科研管理室主任王鹤告诉记者,她将用实际行动为海洋强市、海洋强省、海洋强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去年10月,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对加快建设海洋强省、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作出全面部署,全省海洋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大会上提出的‘传统产业上要提升质效,加快海洋渔业向深远海拓展,全产业链打造海洋牧场’,与今年刚刚印发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推动海洋牧场建设,发展深远海养殖’高度契合。”在王鹤看来,在海洋强省建设的路径中,烟台的海洋资源优势突出,海洋经济基础扎实且目标明确。
  
  王鹤告诉记者,此前,省农业农村厅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其中提出“以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为重点,聚力发展深远海养殖产业的空间布局,以及加快建设烟台海洋种业北方繁育基地,培育北方海域适养新品种等具体目标”。

  “今年以来,烟台实施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百箱千排万笼’计划、实施水产种业提升工程,建设北方海洋种业繁育基地、争创省级现代海洋特色产业聚集区等举措更是写进了烟台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王鹤告诉记者,以海洋牧场提质增效为重要抓手,烟台正持续擦亮“深远海养殖之都”金字招牌。
  
  去年,烟台新增国家级海洋牧场2处,总数达22处,保持全国地级市首位;新建深远海网箱6座,累计建成24座,占全省深远海网箱总量的85%;在养什么方面,启动“万吨三文鱼计划”,三文鱼陆海接力模式取得成功,首批收获1200吨;新培育国家水产新品种刺参“安源2号”,累计新品种数量达24个,预计全年水产苗种产量突破4700亿单位,保持全省领先……

  “当今海洋科技发达,已是海洋强省的重要标志,人才各展其能才能助推科技进步。”王鹤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这对人才分类评价改革,破除‘唯帽子论’意义非凡,而过去一年来烟台也在用政策和温度留住更多的人才。”
  
  作为一名青年科技人员,王鹤曾在多项市级科研项目中揭榜挂帅,并通过高层次人才直通车绿色通道直接参评正高级工程师,除了不受单位岗位数量限制直接上岗,子女的就学问题也通过破除“学区房限制”迎刃而解,王鹤告诉记者,享受到政策红利的同时,她也深感本领恐慌,“唯有努力提高本领、不断向下汲取养分、扎根生长,才能在政策的阳光雨露滋润下,‘拔节育穗’、快速成长成才。”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烟台谋划出台《烟台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精准服务办法》,该办法在之前对人才分级定位、分类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细化人才层次,并在子女教育、配偶安置、职称评聘、健康医疗等方面实施更加精准的优惠政策,“对于高层次人才既能引得来,也能留得住。”王鹤说。
  
  今年两会期间,王鹤带着推介烟台的满满诚意和对自身所在领域的持续关注而来,她提到,要瞄准国家重点支持方向,从小切口融入并服务于大发展格局,“一方面,积极发挥山东省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监测区域中心在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保驾护航作用,更广泛地监测主导养殖品种病害发生情况,构建区域病原菌库;再者,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大算力来助力传统渔业转型升级,促进渔民增收致富;扎实做好国际零碳岛屿联盟渔业培训相关工作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服务,充分展示烟台市海洋渔业新亮点,并建立国际养殖技术传帮带,积极传播绿色、低碳养殖理念,为更好地服务全市重大平台建设做好技术支撑。”
  
  在人才建设方面,王鹤也提到,要不断扩大个人创建的创新工作室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影响力,对内积极培训、努力传承渔业实用技能,培养更多技能人才,对外积极宣传、持续擦亮单位技能强院工作新名片等。

  ◎本版撰文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