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火星或曾宜居!“祝融号”发现关键证据

  据新华社电 记者2月28日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获悉,科学家利用我国“祝融号”火星车观测数据,发现了火星中低纬度地区曾存在古代海洋的重要证据,并发现火星曾经历过长期温暖湿润的气候期,表明火星曾经可能是宜居的。
  
  此项研究由我国科学家牵头的国际合作团队完成,相关成果论文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

  “火星与地球同处于太阳系‘宜居带’,且具有与地球相似的地质特征、季节性变化和昼夜节律。”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方广有介绍,过去几十年来,人类火星探测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但大多集中在火星高纬度区域或极地区域。“祝融号”着陆区位于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南部,为探索火星中低纬度区域更多奥秘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项研究中,团队分析“祝融号”雷达实测数据发现,在火星车沿途地表以下10米至35米深度范围内,存在大规模的多层倾斜沉积结构,这样的地质特征与地球海岸沉积物高度相似。团队还通过研究,排除了风成堆积、熔岩管道、河流冲积等其他成因。

  “这种大规模的多层倾斜沉积结构只有在持久稳定的大型水体环境中才能形成,而不仅仅是局部、短暂的融水现象。”方广有说,研究结果还显示,火星曾长期温暖湿润,中低纬度区域可能曾长期维持适宜液态水存在的温度和气压条件,这表明火星曾经可能是宜居的。

  “如果这一区域曾存在海洋,那么,现在可能有大量水分以地下冰的形式被封存,为未来火星基地的水资源利用提供了可能。”方广有说。

  我国在“膜上存光”时长破世界纪录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我国科学家领衔的一项重要成果突破世界纪录——基于高硬度的单晶碳化硅薄膜,研制出的光声量子存储器,以4035秒的信息存储时长刷新世界纪录。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为什么要在薄膜上“存储光”?“光的存储一直是世界难题。”该研究第一作者、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刘玉龙说,一直运动的光子停不下来,想要捕捉都很困难,想要存储则难度更大。而声音信号慢得多,更易存储,因此科学家决心寻找一种介质,让光子信号转化为声音信号,于是就找到了声音的存储介质——薄膜。
  
  这一次,我国科学家创造性地将内部结构更加规整的晶体薄膜——单晶碳化硅薄膜,应用到光的存储中来,它的频率稳定性更好、内部损耗更少,存储信息时长更长。
  
  尝试过金刚石、氮化镓等晶体薄膜之后,研究团队最终选中了单晶碳化硅薄膜,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材料的优越性,并实现了4035秒的信息存储。
  
  值得一提的是,经实验,这种薄膜的优异性能在极低温条件下也能实现,为这一器件在超导、拓扑、半导体量子点等需极低温条件的量子计算机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目前全球所有量子芯片只有计算能力,没有长时间信息存储能力。信息无法存入‘硬盘’,人们就无法在需要使用信息时便捷地调用。”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铁夫说,因此量子信息的长时间存储意义重大。
  
  未来,研究团队还将进一步提升器件的存储时长、信息密度、与其他量子器件的兼容性,为量子计算等提供高性能物理平台,为量子信息网络构建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