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绵裘
——一个更真实的武侠世界

《细读金庸:一部严肃的古代社会史》作者:吴钩

我曾收到一名网友留言,说弹棉花是元代才出现的,因此宋代并没有棉袄、棉被。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因为宋代是有弹棉花技术的,胡三省《资治通鉴注》载:“土人以铁铤碾去其核,取如绵者,以竹为小弓,长尺四五寸许,牵弦以弹棉,令其匀细。”这个过程便是弹棉花。宋诗《木棉布歌》中的“乌镠笴滑脱茸核,竹弓弦紧弹云涛”,描述的也是弹棉花。不管将棉花用于纺织,还是作为棉袄、棉被的填充物,都需要先弹棉花。毫无疑问宋人已经掌握了这门技术。
苏辙的《益昌除夕感怀》诗则确凿无疑显示宋人已经可以穿上棉衣,因为这首诗说:“永漏侵春已数筹,地炉犹拥木绵裘。”“木绵裘”相当于今天的棉袄。苏辙之孙苏籀亦有一首《闽中秩满》诗写道:“径从南浦携书笈,吉贝裳衣皂帽帷。”“吉贝裳衣”便是棉布衣。苏辙之兄苏轼也有一件棉衣,是儋州土人送给他的:“遗我吉贝布,海风今岁寒。”(苏轼《和陶拟古九首》)有了这一件棉衣,足以抵御海南岛的海风了。
苏辙还有一首《次韵子瞻独觉》诗提到棉被:“午鸡鸣屋呼不起,欠伸吉贝重衾里。”诗中的“吉贝重衾”就是棉被。在寒冷的冬天,棉被的保暖效果是相当不错的,所以白居易老人家才说:“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白居易《重题》)南宋有一个叫华岳的读书人,获赠一床棉被,非常兴奋,也写了一首诗致谢赠被的友人,宣布从此不再担心冬天太寒冷:“一床浪卷芙蓉皱,十幅香重锦绣开。不怕夜寒侵斗帐,却愁春梦到阳台。”(华岳《谢刘判院》)需要注意的是,宋时尚没有“棉被”一词,一般叫作“重衾”“绵衾”。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传为南唐画师顾闳中的作品,但从画家笔下的家具形制来看,都是典型的宋式家具写照,因而此画当是南宋画师的摹本。图中画有被子,堆在床上,高高隆起,显然不是薄薄的被单,而应该是厚厚的棉被。
除了图像史料与文献记载,我们还有实物为证。1966年,浙江兰溪县南宋墓曾出土一条保存完整的棉毯(现藏浙江省博物馆),此毯制于南宋淳熙年间,长2.51米,宽1.18米,纯由棉花织成,双面起绒,棉纤维经化验,确定为古亚洲棉。
苏辙的《益昌除夕感怀》诗则确凿无疑显示宋人已经可以穿上棉衣,因为这首诗说:“永漏侵春已数筹,地炉犹拥木绵裘。”“木绵裘”相当于今天的棉袄。苏辙之孙苏籀亦有一首《闽中秩满》诗写道:“径从南浦携书笈,吉贝裳衣皂帽帷。”“吉贝裳衣”便是棉布衣。苏辙之兄苏轼也有一件棉衣,是儋州土人送给他的:“遗我吉贝布,海风今岁寒。”(苏轼《和陶拟古九首》)有了这一件棉衣,足以抵御海南岛的海风了。
苏辙还有一首《次韵子瞻独觉》诗提到棉被:“午鸡鸣屋呼不起,欠伸吉贝重衾里。”诗中的“吉贝重衾”就是棉被。在寒冷的冬天,棉被的保暖效果是相当不错的,所以白居易老人家才说:“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白居易《重题》)南宋有一个叫华岳的读书人,获赠一床棉被,非常兴奋,也写了一首诗致谢赠被的友人,宣布从此不再担心冬天太寒冷:“一床浪卷芙蓉皱,十幅香重锦绣开。不怕夜寒侵斗帐,却愁春梦到阳台。”(华岳《谢刘判院》)需要注意的是,宋时尚没有“棉被”一词,一般叫作“重衾”“绵衾”。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传为南唐画师顾闳中的作品,但从画家笔下的家具形制来看,都是典型的宋式家具写照,因而此画当是南宋画师的摹本。图中画有被子,堆在床上,高高隆起,显然不是薄薄的被单,而应该是厚厚的棉被。
除了图像史料与文献记载,我们还有实物为证。1966年,浙江兰溪县南宋墓曾出土一条保存完整的棉毯(现藏浙江省博物馆),此毯制于南宋淳熙年间,长2.51米,宽1.18米,纯由棉花织成,双面起绒,棉纤维经化验,确定为古亚洲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