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火工具
——一个更真实的武侠世界

《细读金庸:一部严肃的古代社会史》作者:吴钩

成书于元明之际的施耐庵《水浒传》写道:“众人身边都有火刀、火石,随即发出火来,点起五七个火把。众人都跟着武松,一同再上冈子来,看见那大虫做一堆儿死在那里。”
清代公案小说《施公案》写道:“且说小西叫声:‘哥们,谁带着火镰打火,咱们进屋去照照,还有贼人没有?’杨志答应,立刻打火引着火纸,进房点着灯,搜了搜,只彦八哥一人,也把他上了捆绳,拉到外边。”
大约在宋朝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形制跟今日火柴差不多的引火工具,叫作“发烛”,又叫“引光奴”“火寸”“焠儿”“取灯儿”。晚清时西洋火柴传入中国,老北京人还将火柴称为“洋取灯”。
宋人笔记《懒真子》载有司马光年轻时秉烛夜读的故事:“温公尝宿于阁下,东畔小阁侍吏唯一老仆。一更二点即令老仆先睡,看书至夜分,乃自掩火灭烛而睡。至五更初,公即自起,发烛点灯著述,夜夜如此。”司马光住在书阁中,大约晚上8 点钟即叫老仆先睡,自己则读书至大半夜,才灭烛睡觉,大约凌晨3 点钟又起床,用“发烛”点灯,在灯下写文章。这里的“发烛”便是宋朝人使用的“火柴”。
那么“发烛”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据北宋陶谷《清异录》的记述:“夜中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硫黄,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货者,易名‘火寸’。”意思是说,夜里黑灯瞎火的,如果有急事要起床,取火点灯是件麻烦事(想想古时是没有打火机的),于是有聪明人想了一个办法:将杉木削成一小条,杉条的一头涂上硫黄,从形态看,跟今天的火柴很接近,用它来引火点灯非常方便,因为涂有硫黄的一端碰到烧红的火炭之类,便可燃起火苗。在陶谷生活的北宋初,市场中已有这种火柴出售,叫作“火寸”。
我们从南宋画家周季常、林庭珪所绘的《五百罗汉图·供养弥陀图》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火寸,看起来与今人使用的火柴没什么两样。不过,今日的火柴可以自发火,火寸则似乎不能自发火,只能作引火之用,使用时,或许需要先用火镰、火石敲出火种。
清代公案小说《施公案》写道:“且说小西叫声:‘哥们,谁带着火镰打火,咱们进屋去照照,还有贼人没有?’杨志答应,立刻打火引着火纸,进房点着灯,搜了搜,只彦八哥一人,也把他上了捆绳,拉到外边。”
大约在宋朝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形制跟今日火柴差不多的引火工具,叫作“发烛”,又叫“引光奴”“火寸”“焠儿”“取灯儿”。晚清时西洋火柴传入中国,老北京人还将火柴称为“洋取灯”。
宋人笔记《懒真子》载有司马光年轻时秉烛夜读的故事:“温公尝宿于阁下,东畔小阁侍吏唯一老仆。一更二点即令老仆先睡,看书至夜分,乃自掩火灭烛而睡。至五更初,公即自起,发烛点灯著述,夜夜如此。”司马光住在书阁中,大约晚上8 点钟即叫老仆先睡,自己则读书至大半夜,才灭烛睡觉,大约凌晨3 点钟又起床,用“发烛”点灯,在灯下写文章。这里的“发烛”便是宋朝人使用的“火柴”。
那么“发烛”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据北宋陶谷《清异录》的记述:“夜中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硫黄,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货者,易名‘火寸’。”意思是说,夜里黑灯瞎火的,如果有急事要起床,取火点灯是件麻烦事(想想古时是没有打火机的),于是有聪明人想了一个办法:将杉木削成一小条,杉条的一头涂上硫黄,从形态看,跟今天的火柴很接近,用它来引火点灯非常方便,因为涂有硫黄的一端碰到烧红的火炭之类,便可燃起火苗。在陶谷生活的北宋初,市场中已有这种火柴出售,叫作“火寸”。
我们从南宋画家周季常、林庭珪所绘的《五百罗汉图·供养弥陀图》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火寸,看起来与今人使用的火柴没什么两样。不过,今日的火柴可以自发火,火寸则似乎不能自发火,只能作引火之用,使用时,或许需要先用火镰、火石敲出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