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折子
——一个更真实的武侠世界

《细读金庸:一部严肃的古代社会史》作者:吴钩

“陈家妈妈有人缘,风月场中走子几呵年。小阿奴奴名头虽然人尽晓得,只弗知我起先个族谱相传……”可知“陈妈妈”的名头,在当时已是“人尽晓得”。按歌词透露的信息,“陈妈妈”很可能还是从风月场所率先叫出来的。
那么明代之前的女性用不用“陈妈妈”呢?我没有找到文献方面的记载,但从出土文物看,宋朝女性毫无疑问是使用卫生带的,南京花山宋墓、福州南宋黄升墓出土的女性衣物中,就有抹胸、卫生带等。
小龙女生活在南宋后期,与黄升生活的年代刚好重合。她当然会有卫生带,也许还随身带着哩。就算她什么都没带,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绝情谷底没有第二个人,那里又有一个水潭,清洁还是不成问题的。
行走江湖要不要随身带着火折子?对于江湖人来说,夜晚显然比白天更重要,不论是月黑风高杀人放火,还是歌楼酒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都是更加适合在夜里发生的江湖节目。因此,在武侠小说作家笔下,那些喜欢夜晚出动的江湖人,几乎必备一种夜行神器:火折子。
金庸十五部武侠小说中,除了篇幅较短的《白马啸西风》《鸳鸯刀》与《越女剑》,其他的小说都写到了火折子。其中《笑傲江湖》一书就有好几处出现火折子,如第十一章:
陆大有大喜,忙道:“是小师妹么?我……我在这里。”忙晃火折点亮了油灯,兴奋之下,竟将灯盏中的灯油泼了一手。
第二十章:
又走了数丈,黄钟公停步晃亮火折,点着了壁上的油灯,微光之下,只见前面又是一扇铁门,铁门上有个尺许见方的洞孔。
第三十八章:
令狐冲带着二人,径往正气堂,只见黑沉沉的一片,并无灯火,伏在窗下倾听,亦无声息,再到群弟子居住之处查看,屋中竟似无人。令狐冲推窗进去,晃火折一看,房中果然空荡荡地,桌上地下都积了灰尘,连查数房,都是如此。
从金庸的描述,我们知道,火折子可以随身携带,需要使用时才掏出来,一晃便能够点亮。我们看古装影视作品中的火折子,使用更是如同现代的打火机一样方便,火光也如同电灯一样亮堂。
火折子当然不是金庸的发明。清末民初艺人张杰鑫根据《施公案》与《彭公案》改编的长篇武侠评书《三侠剑》,就频频提到火折子这一照明神器:
那么明代之前的女性用不用“陈妈妈”呢?我没有找到文献方面的记载,但从出土文物看,宋朝女性毫无疑问是使用卫生带的,南京花山宋墓、福州南宋黄升墓出土的女性衣物中,就有抹胸、卫生带等。
小龙女生活在南宋后期,与黄升生活的年代刚好重合。她当然会有卫生带,也许还随身带着哩。就算她什么都没带,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绝情谷底没有第二个人,那里又有一个水潭,清洁还是不成问题的。
行走江湖要不要随身带着火折子?对于江湖人来说,夜晚显然比白天更重要,不论是月黑风高杀人放火,还是歌楼酒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都是更加适合在夜里发生的江湖节目。因此,在武侠小说作家笔下,那些喜欢夜晚出动的江湖人,几乎必备一种夜行神器:火折子。
金庸十五部武侠小说中,除了篇幅较短的《白马啸西风》《鸳鸯刀》与《越女剑》,其他的小说都写到了火折子。其中《笑傲江湖》一书就有好几处出现火折子,如第十一章:
陆大有大喜,忙道:“是小师妹么?我……我在这里。”忙晃火折点亮了油灯,兴奋之下,竟将灯盏中的灯油泼了一手。
第二十章:
又走了数丈,黄钟公停步晃亮火折,点着了壁上的油灯,微光之下,只见前面又是一扇铁门,铁门上有个尺许见方的洞孔。
第三十八章:
令狐冲带着二人,径往正气堂,只见黑沉沉的一片,并无灯火,伏在窗下倾听,亦无声息,再到群弟子居住之处查看,屋中竟似无人。令狐冲推窗进去,晃火折一看,房中果然空荡荡地,桌上地下都积了灰尘,连查数房,都是如此。
从金庸的描述,我们知道,火折子可以随身携带,需要使用时才掏出来,一晃便能够点亮。我们看古装影视作品中的火折子,使用更是如同现代的打火机一样方便,火光也如同电灯一样亮堂。
火折子当然不是金庸的发明。清末民初艺人张杰鑫根据《施公案》与《彭公案》改编的长篇武侠评书《三侠剑》,就频频提到火折子这一照明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