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述传奇 名传千古
胡集书会:曲艺薪火800年
◎文/郭晓琳
胡集是惠民县东南的一个大集镇。昔日,惠民有“燕齐门户、神京锁钥”之誉,城高池阔,四门巍峨,府衙森严,街巷交错,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官马大道往来交通,遂成为鲁北地区重要的大都会。在2200多年前,惠民一带进入了秦始皇的视野,他认为“以东南有天子气,乃东巡于此,次舍厌之”。秦始皇在此设置了厌(读音yā)次县,要把这股“天子气”压住。惠民旧城北部至今横亘着宋代古城遗址,历经千年风雨,这些三合土筑成的城墙依然显示着它的朴厚与坚劲。胡集镇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上是鲁北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为胡集书会的形成、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胡集书会始于元,兴于明清,距今已有800年历史,与河南“马街书会”并称为全国两大书会。其历史渊源,说法有三。第一种说法是,胡集镇是方圆百里最大的集镇,农历正月十二是春节后的第一个大集,周围群众为欢度元宵节,蜂拥前往胡集置办节日用品。各地的说书艺人利用这个机会,从四面八方赶到胡集登台献艺,场面逐年扩大,逐步形成盛大的胡集书会。第二种说法,据记载,宋末“评话”在惠民一带非常盛行,据说惠民城里每年都有书会,艺人们聚在一起切磋技艺,交流书目,到元初,艺人们为避战乱,就把书会迁到了城东南七十华里处的胡集村。第三种说法是,传说很久以前,在胡集大集上,南来的一伙渔鼓艺人与北边来的一伙唱落子的艺人发生矛盾,互不服气,相持不下,第二年双方各约了更多的同行艺人再次对垒,如此连续几年,艺人越来越多,观众也越来越多,影响随之扩大。后来艺人们意识到扩大影响、艺术上互相竞赛交流是好事,不能视同行为冤家,于是和解团结,约定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来胡集聚会,借以说书之便畅叙友情、交流书目、传授技艺、拜师收徒、各续门户,等等。于是,书会世代相传,传承至今。胡集书会分为前节、正节、偏节。例定农历正月十二逢集时书会开始。农历正月十一之前,来自德州、惠民、济南、淄博、烟台,以及沧州、石家庄、保定、唐山、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苏、河南等地的说书艺人,带着乐器和被褥,便三三两两云集胡集,一些业余的曲艺爱好者随之而到,散住在镇上各客栈中。艺人们来胡集的途中,沿途说书卖艺,这称为“前节”。农历正月十二大早,各路说书人便都来到集上,摆下摊子,扯旗挂牌,各自登场献艺。上午10时,鼓乐四起,鞭炮齐鸣,书会正式开始,由这天一直到农历正月十六,为“正节”。这期间正值元宵节,当地民间还有跑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抬芯子、杂耍、武术等传统艺术表演,书会达到高潮。书会正节期间,艺人的演出要价最高。书会上曲艺种类丰富多彩,有西河大鼓、木板大鼓、毛竹板书、评书、渤海大鼓、山东快书、山东琴书、渔鼓书等等。
胡集附近村镇的农民特别爱好听书,一大早便起来听说书,把说书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各村派出内行人到书会上挑选中意的节目,再邀请艺人到本村演唱,由本村人付给报酬。从农历正月十二晚间起,一连几天,各村的白天和晚上都有艺人说唱。若主人挽留,艺人就继续说唱下去;若主人不留,艺人就再赶农历正月十七的大集书会。从农历正月十七至二十一,称为“偏节”。偏节过后,书会才散场。书会期间,艺人们互相拜年,交换书目,切磋技艺,收徒拜师,极富乐群敬业精神。书会散后,艺人们又沿途卖艺归去,翌年农历正月十二,艺人们再从四面八方来到胡集相聚。
根据惠民县的有关资料,1949年以前,来胡集书会的艺人多达四五百档,1950年之后的几年,尚有三百多档。1985年,可容纳八百多人的胡集曲艺厅修建落成时,胡集书会再次达到鼎盛。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娱乐方式增多,上世纪90年代后,胡集书会规模有所缩小。
历史的脚步跨入21世纪,在我国经济高速平稳运行的过程中,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重要的内在驱动力。在这种有利的大背景下,胡集书会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与重视。2006年,胡集书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笔者有幸观看的2008年的胡集书会与往年比较,规格更高、规模更大、内容更广、形式更新。书会现场,中国文联、中国曲协“送欢乐、下基层”,奉上了一场丰盛的节日大餐,刘兰芳、唐杰忠、牛群、郑莉、德江等名家都登台献艺。节目非常精彩,唐杰忠的相声载歌载舞,李保良的京剧铿锵有力;德江幽默风趣,牛群现场与观众互动,郑莉展示出深厚的美声功底,刘兰芳连说三段评书,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观众兴致勃勃,欢呼雀跃。虽然寒风凛冽,大家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心中暖融融的。古老的说书艺术能在这里绚丽绽放,传承延续。更吸引笔者的是街边说书的民间艺人。他们的衣着打扮、神情相貌,他们手中的弦、面前的鼓,是否依稀是从前的模样?嘈杂的人群中,在方寸之地自弹自唱,那种淡定,那份从容,从何而来?八百年的时空流转,一些传统节目已经失去了年轻的观众,笔者从心底崇敬这些艺人们。艺人这个词具有悲剧色彩和民间气质,笔者眼前不时闪现当年那些令我敬佩不已的说书艺人们的高大形象,惟有他们,才是真正的艺术的传承者。鲁北腹地小镇胡集,就是他们向往的艺术殿堂,他们的艺术生命从这里集结、碰撞,然后,由此向周围,更远的数以百计甚至更多的小小角落里散开去,不愁风雨,不惮寂寞,热烈地绽放,滋润、温暖着无数心灵。
胡集书会作为自发形成的曲艺盛会,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对交流发展曲艺艺术、丰富群众节日娱乐生活起到过积极作用。胡集书会,经过风雨的剥蚀,其作为文化符号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其本身所具有的实际内容的意义。2025年的胡集书会,81岁的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铿锵有力的念词“胡集书会八百年,孙子故里竞丝弦;说演弹唱和谐曲,万家灯火不夜天”,道出了现场“曲山艺海”的盛况。曲艺名家、新秀云集,尤其90后、00后曲艺新生力量的表演引发年轻人阵阵欢呼和共鸣,让我们看到了胡集曲艺薪火相传的勃勃生机。全息投影、飞屏互动的胡集书会展播中心利用科技赋能文化,创新展播形式。胡集书会也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散发出强大的感染力和持久的特色魅力。(本文作者郭晓琳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胡集是惠民县东南的一个大集镇。昔日,惠民有“燕齐门户、神京锁钥”之誉,城高池阔,四门巍峨,府衙森严,街巷交错,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官马大道往来交通,遂成为鲁北地区重要的大都会。在2200多年前,惠民一带进入了秦始皇的视野,他认为“以东南有天子气,乃东巡于此,次舍厌之”。秦始皇在此设置了厌(读音yā)次县,要把这股“天子气”压住。惠民旧城北部至今横亘着宋代古城遗址,历经千年风雨,这些三合土筑成的城墙依然显示着它的朴厚与坚劲。胡集镇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上是鲁北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为胡集书会的形成、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胡集书会始于元,兴于明清,距今已有800年历史,与河南“马街书会”并称为全国两大书会。其历史渊源,说法有三。第一种说法是,胡集镇是方圆百里最大的集镇,农历正月十二是春节后的第一个大集,周围群众为欢度元宵节,蜂拥前往胡集置办节日用品。各地的说书艺人利用这个机会,从四面八方赶到胡集登台献艺,场面逐年扩大,逐步形成盛大的胡集书会。第二种说法,据记载,宋末“评话”在惠民一带非常盛行,据说惠民城里每年都有书会,艺人们聚在一起切磋技艺,交流书目,到元初,艺人们为避战乱,就把书会迁到了城东南七十华里处的胡集村。第三种说法是,传说很久以前,在胡集大集上,南来的一伙渔鼓艺人与北边来的一伙唱落子的艺人发生矛盾,互不服气,相持不下,第二年双方各约了更多的同行艺人再次对垒,如此连续几年,艺人越来越多,观众也越来越多,影响随之扩大。后来艺人们意识到扩大影响、艺术上互相竞赛交流是好事,不能视同行为冤家,于是和解团结,约定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来胡集聚会,借以说书之便畅叙友情、交流书目、传授技艺、拜师收徒、各续门户,等等。于是,书会世代相传,传承至今。胡集书会分为前节、正节、偏节。例定农历正月十二逢集时书会开始。农历正月十一之前,来自德州、惠民、济南、淄博、烟台,以及沧州、石家庄、保定、唐山、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苏、河南等地的说书艺人,带着乐器和被褥,便三三两两云集胡集,一些业余的曲艺爱好者随之而到,散住在镇上各客栈中。艺人们来胡集的途中,沿途说书卖艺,这称为“前节”。农历正月十二大早,各路说书人便都来到集上,摆下摊子,扯旗挂牌,各自登场献艺。上午10时,鼓乐四起,鞭炮齐鸣,书会正式开始,由这天一直到农历正月十六,为“正节”。这期间正值元宵节,当地民间还有跑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抬芯子、杂耍、武术等传统艺术表演,书会达到高潮。书会正节期间,艺人的演出要价最高。书会上曲艺种类丰富多彩,有西河大鼓、木板大鼓、毛竹板书、评书、渤海大鼓、山东快书、山东琴书、渔鼓书等等。
胡集附近村镇的农民特别爱好听书,一大早便起来听说书,把说书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各村派出内行人到书会上挑选中意的节目,再邀请艺人到本村演唱,由本村人付给报酬。从农历正月十二晚间起,一连几天,各村的白天和晚上都有艺人说唱。若主人挽留,艺人就继续说唱下去;若主人不留,艺人就再赶农历正月十七的大集书会。从农历正月十七至二十一,称为“偏节”。偏节过后,书会才散场。书会期间,艺人们互相拜年,交换书目,切磋技艺,收徒拜师,极富乐群敬业精神。书会散后,艺人们又沿途卖艺归去,翌年农历正月十二,艺人们再从四面八方来到胡集相聚。
根据惠民县的有关资料,1949年以前,来胡集书会的艺人多达四五百档,1950年之后的几年,尚有三百多档。1985年,可容纳八百多人的胡集曲艺厅修建落成时,胡集书会再次达到鼎盛。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娱乐方式增多,上世纪90年代后,胡集书会规模有所缩小。
历史的脚步跨入21世纪,在我国经济高速平稳运行的过程中,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重要的内在驱动力。在这种有利的大背景下,胡集书会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与重视。2006年,胡集书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笔者有幸观看的2008年的胡集书会与往年比较,规格更高、规模更大、内容更广、形式更新。书会现场,中国文联、中国曲协“送欢乐、下基层”,奉上了一场丰盛的节日大餐,刘兰芳、唐杰忠、牛群、郑莉、德江等名家都登台献艺。节目非常精彩,唐杰忠的相声载歌载舞,李保良的京剧铿锵有力;德江幽默风趣,牛群现场与观众互动,郑莉展示出深厚的美声功底,刘兰芳连说三段评书,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观众兴致勃勃,欢呼雀跃。虽然寒风凛冽,大家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心中暖融融的。古老的说书艺术能在这里绚丽绽放,传承延续。更吸引笔者的是街边说书的民间艺人。他们的衣着打扮、神情相貌,他们手中的弦、面前的鼓,是否依稀是从前的模样?嘈杂的人群中,在方寸之地自弹自唱,那种淡定,那份从容,从何而来?八百年的时空流转,一些传统节目已经失去了年轻的观众,笔者从心底崇敬这些艺人们。艺人这个词具有悲剧色彩和民间气质,笔者眼前不时闪现当年那些令我敬佩不已的说书艺人们的高大形象,惟有他们,才是真正的艺术的传承者。鲁北腹地小镇胡集,就是他们向往的艺术殿堂,他们的艺术生命从这里集结、碰撞,然后,由此向周围,更远的数以百计甚至更多的小小角落里散开去,不愁风雨,不惮寂寞,热烈地绽放,滋润、温暖着无数心灵。
胡集书会作为自发形成的曲艺盛会,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对交流发展曲艺艺术、丰富群众节日娱乐生活起到过积极作用。胡集书会,经过风雨的剥蚀,其作为文化符号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其本身所具有的实际内容的意义。2025年的胡集书会,81岁的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铿锵有力的念词“胡集书会八百年,孙子故里竞丝弦;说演弹唱和谐曲,万家灯火不夜天”,道出了现场“曲山艺海”的盛况。曲艺名家、新秀云集,尤其90后、00后曲艺新生力量的表演引发年轻人阵阵欢呼和共鸣,让我们看到了胡集曲艺薪火相传的勃勃生机。全息投影、飞屏互动的胡集书会展播中心利用科技赋能文化,创新展播形式。胡集书会也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散发出强大的感染力和持久的特色魅力。(本文作者郭晓琳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