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香皂

——一个更真实的武侠世界
《细读金庸:一部严肃的古代社会史》作者:吴钩
点击查看原图
        有些浴室可能还有特殊的服务,吴自牧《梦粱录》提到杭州一批长着“娉婷秀眉,桃脸樱唇”的妓女,名单中便有“浴堂徐六妈、沈盼盼、普安安、徐双双、彭新”。
  
  宋人不独爱洗澡,还习惯使用肥皂清洁肌肤,市场上还出现了用于个人清洁的香皂,主要是由皂角、香料、药材制成,叫“肥皂团”。宋人杨士瀛的《仁斋直指》记录了一条“肥皂方”,我且抄下来,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试着制作一个宋式香皂:
  
  白芷、白附子、白僵蚕、白芨、猪牙皂角、白蒺藜、白敛、草乌、山楂、甘松、白丁香、大黄、藁本鹤白、杏仁、豆粉各一两;猪脂去膜三两;轻粉、蜜陀僧、樟脑各半两;孩儿茶三钱;肥皂(一种荚果)去里外皮、筋并子,只要净肉一茶盏,先将净肥皂肉捣烂,用鸡清和,晒去气息。将各药为末,同肥皂、猪脂、鸡清和为丸。
  
  宋代之后,城市中同样保留着发达的公共沐浴设施。据15世纪朝鲜人编写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记载,元代城市的公共澡堂分隔成几个功能区,里间是浴池,第二间是休息室,第三间是服务室,澡堂提供挠背、梳头、剃头、修脚等服务,顾客可以先“到里间汤池里洗了一会儿,第二间里睡一觉,又入去洗一洗,却出客位里歇一会儿,梳刮头,修了脚,凉定了身己时,却穿衣服,吃几盏闭风酒,精神更别有”。收费也不贵,“汤钱五个钱,挠背两个钱,梳头五个钱,剃头两个钱,修脚五个钱,全做时只使得十九个钱”。
  
  明代的公共浴室,叫作“混堂”,其中杭州的混堂档次比较低,郎瑛《七修类稿》说:
  
  吴俗,甃大石为池,穹幕以砖,后为巨釜,令与池通,辘轳引水,穴壁而贮焉,一人专执爨,池水相吞,遂成沸汤,名曰“混堂”,榜其门则曰“香水”。男子被不洁者、肤垢腻者、负贩屠沽者、疡者、疕者,纳一钱于主人,皆得入澡焉。
  
  描绘南京市井风情的明代《南都繁会图》,也画有一家公共浴堂,浴堂旁边还有一家香皂铺子,打出“画脂杭粉名香宫皂”的招幌。
  
  清代扬州的公共浴堂,就比较“高大上”了,不过收费也较高,李斗《扬州画舫录》载扬州澡堂“以白石为池,方丈余,间为大小数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