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屠夫

——一个更真实的武侠世界
《细读金庸:一部严肃的古代社会史》作者:吴钩
点击查看原图
        《东京梦华录》记录了许多以“猪脏”为食材的小吃,如灌肺、炒肺、腰子、肚羹、猪胰胡饼,等等,人们宰杀一头猪,决不可能只吃猪杂而将猪肉扔掉,显然在宋人的日常菜谱中一定有许多用猪肉做成的菜肴。

  《东京梦华录》的其他记载也可佐证北宋时东京居民对猪肉的消费量是十分庞大的,甚至超出许多人的想象。《东京梦华录》说:每天有一万头猪经南薰门赶入城内屠宰,换言之,东京居民每天居然要消费一万头生猪;每日早晨,“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城内“坊巷桥市皆有肉案,列三五人操刀,生熟肉从便索唤,阔切、片批、细抹、顿刀之类”,这些肉铺所售卖的肉类,既有羊肉,也有猪肉,既有生肉,也有熟肉,还可按顾客的要求切割。描绘北宋东京市井繁华景象的《清明上河图》里正好画有一家肉铺,挂着半边猪羊肉,铺内屠夫正在操刀切肉。
  
  南宋时,都城杭州居民的猪肉消费需求更加旺盛,我们来看《梦粱录》的记载:“杭城内外,肉铺不知其几,皆装饰肉案,动器新丽。每日各铺悬挂成边猪,不下十余边。”每家肉铺每天卖出的猪肉“不下十余边”,一边大约就是半头猪;如果遇上冬至、春节这样的节日,销售量更大,各家肉铺每天都能卖掉数十边猪肉,肉案前操刀切肉的屠夫有六七人,顾客随便唤索,屠夫按吩咐将肉切出来。至午饭前,各家肉铺挂着的猪肉、骨头都卖光了。这是面向城市终端消费者的肉铺。
  
  此外,还有供应餐饮行业的猪肉批发市场,在修义坊内,生意也很火爆:坊内两街都是屠户,每天屠宰的生猪不下数百头,宰好的白条猪成边批发,都是供给城内外的食店、酒店及盘街卖肉的流动小贩的,因此修义坊又名“肉市”,每日三更天开市,至天色大亮时闭市。
  
  而按另一本南宋笔记《西湖老人繁胜录》的记述,杭城诸饮食店中,一家大店每天消耗的肉猪就有上十头。这样的大店在南宋杭州城不知有几多呢?谁说宋朝人不喜欢吃猪肉?正因为猪肉消费需求旺盛,杭州城出现了两个猪肉行会:北猪行与南猪行。
  
  即便是乡村,农家菜谱中也有猪肉。陆游的乡村诗就多次写到猪肉,如《游山西村》一诗写道:“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说的是农家用腊酒、鸡肉、猪肉招待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