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骏小说集《曹家渡童话》出版
用叙事魔法打开记忆博物馆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沪西曹家渡,万航渡路、长宁路、长宁支路彼此交错而过,围拢成一段独特的三角形街区。以此为舞台,作家蔡骏进行了一系列短篇故事书写,并结集成《曹家渡童话》一书,日前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书中,蔡骏融悬疑、魔幻与现实于一炉,用细致绵密的笔触包裹出一个光怪陆离的文学宇宙,也使“曹家渡”这一文学地标得以激活。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名为“曹家渡”的记忆风景画
生于上海,成长于苏州河畔,对于年少的蔡骏而言,曹家渡纵横交错的道路既是一座复杂而无解的迷宫,又无疑是一个无所不有的国度。农贸市场鼎沸的人声与里弄的窃窃私语交织汇聚,老电影院忽明忽暗的灯光与苏州河荡漾的波光相互重合,共同构成了其少年时期的亦真亦幻的迷梦。这些似童话又似传说的经历潜伏在蔡骏记忆深处,多年以后,经由一次偶然的写作,再次闯入其脑海。
2016年秋天,在创作小说《猫王乔丹》时,已近不惑的蔡骏试图对记忆深处的场景进行细致复原:“曾经的‘沪西五角场’,三区交界的神奇地带,从三官堂桥通往中山公园后门的农贸市场,夏日苏州河水面上的油腻波光,神秘五角星似的五岔路口,贴着手绘海报的沪西电影院,三角形街心岛如同一艘惊涛骇浪中的战列舰模型……”由此,关于曹家渡的记忆片段无意中被激活,催生出一种新的叙事基调,“我刚搬到曹家渡那年,王菲还叫王靖雯,小虎队正青春年少,小马哥在录像带里出生入死。苏州河畔,有栋孤零零的六层楼房。我天真地以为会在这里住一辈子。”
《猫王乔丹》发表后,他转而投入其他创作计划,直到2020年为了写作小说《戴珍珠耳环的淑芬》,再一次潜入个人记忆的博物馆中,用飞恣的想象力,复原三十年前那些曾经鲜活的画面与细节,雕刻、打磨、上色,使其褪去光阴的包浆、重新缤纷浓烈起来。2022年至2023年,《饥饿冰箱》《断指》《火柴》《鲁先生传》,一篇篇个人气质浓烈的小说先后完成,一个全新的小说序列也酝酿成型。
蔡骏将这组小说命名为《曹家渡童话》,小说集后记中写道:“这六篇小说构成一个小小的曹家渡宇宙,但又远不至于曹家渡的百科全书,仅仅存在于1988年到1992年之间,一幅幅早就不见了写生对象的风景画,一半来自个人岁月的流逝和内心的回望,一半来自时代剧变和面目全非的故乡。”
虚实交织的写作新尝试
只要深入阅读《曹家渡童话》,便不难发现其中倾注了蔡骏为数众多的切身记忆,六篇小说如六则成人童话,属于每个曾是孩童的成年人,也像一张张泛着奇异光芒的老照片,承载了二十世纪末上海的旧日光影。如作家马伯庸在本书推荐语中的评价:“地域风采与童趣故事的完美结合,在现实与幻想之间寻得一处裂隙,为我们剖开一个新奇而熟悉的世界。”
作为“中国悬疑小说第一人”,蔡骏极善于在文字与故事的间隙营造出或奇幻或诡谲的气氛,而在这本小说集中,读者仍然能清晰辨认出蔡骏擅长驾驭的悬疑、奇幻等元素。
如在《猫王乔丹》里,“我”一直在追寻那只名叫“乔丹”的曹家渡猫王:“寻找一只猫,可能是一只成精的猫,就像破一桩离奇的杀人案。我必须如名侦探那样小心翼翼。”《饥饿冰箱》的故事始于一台发出异响、疑似闹鬼的冰箱:“起先像个老爷叔自说自话,然后油锅炒菜,油烟机开到最高档。黄酒混了白酒味道。”《断指》中,少年蔡骏竟变身为小木匠剁掉的手指头,开启一场“手指头历险记”,潜入苏州河的淤泥之下,横穿整个上海的下水道,窥探到人们见不到的隐秘世界。
针对写作,蔡骏的尝试不止于悬疑,近几年,蔡骏不断跨越类型文学与纯文学的边界,频繁在国内重要文学期刊亮相。某种程度上来说,《曹家渡童话》这部小说的出版同样代表了蔡骏虚构创作的又一次突破和蜕变,其将悬疑、奇幻等元素与细密的写实叙事融合起来,产生了虚实交织的无穷魅力,书中的短篇小说《火柴》也因此获得《当代》文学拉力赛年度短篇小说。
不仅如此,在获得《北京文学》年度优秀作品的小说《鲁先生传》中,蔡骏更巧妙设计,让初中语文老师鲁先生的命运,与鲁迅先生名篇《藤野先生》《祝福》《社戏》等形成了互文,个人经验的书写由此具有了更深的寓意:“至今,仍有许多人生活和工作在彼处,沉默地度过这一时代的每个春秋,它可以叫曹家渡,也可以叫中国大地上的任何一个地名。曹家渡是我的童话,也是庶民的史诗。”蔡骏用他的方式向现代文学的传统致以敬意。
重写一代人的上海故事
长期关注蔡骏创作的评论家杨庆祥注意到,“蔡骏最近几年的写作有一种历史意识的觉醒,故事不再仅仅是奇观,而是历史、命运和生命经验的综合体。从《春夜》到《曹家渡童话》,蔡骏重写了一代人的上海故事。”在《曹家渡童话》中,少年的冒险与迷梦,又串联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系列标志性的社会事件与历史脉动。就像土耳其作家帕慕克不断挖掘关于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的记忆一样,蔡骏也尝试通过激活个人记忆甚至呈现“脑袋里的怪东西”,唤醒上海这座城市的“魂灵头”。
蔡骏近期小说在城市书写上的创新,也得到了评论界的关注。有评论认为,以往熟知的上海,除《子夜》般的史诗风格以外,大多聚焦在传奇与世情的表达上,无论张爱玲、王安忆、陈丹燕、李肇正、金宇澄,还是夏商、周嘉宁、张怡微,都显示了不同侧面的都市特征、里弄风情。“如果说他们看上海,是行走在马路上、弄堂里,坐在车子里、房子里、酒吧、咖啡馆、图书馆,或站在舞台上。那么,蔡骏更像是尼尔斯骑在鹅上。那一座座房子在漂流,在燃烧,一条条马路呼出空气。蔡骏的上海更轻盈,而又那么真实。”
据悉,电影版《曹家渡童话》已经通过拍摄备案。继自编自导的电影《X的故事》之后,蔡骏本人将再次把自己的作品搬上大银幕,用新的方式呈现“曹家渡”这一文学地标。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名为“曹家渡”的记忆风景画
生于上海,成长于苏州河畔,对于年少的蔡骏而言,曹家渡纵横交错的道路既是一座复杂而无解的迷宫,又无疑是一个无所不有的国度。农贸市场鼎沸的人声与里弄的窃窃私语交织汇聚,老电影院忽明忽暗的灯光与苏州河荡漾的波光相互重合,共同构成了其少年时期的亦真亦幻的迷梦。这些似童话又似传说的经历潜伏在蔡骏记忆深处,多年以后,经由一次偶然的写作,再次闯入其脑海。
2016年秋天,在创作小说《猫王乔丹》时,已近不惑的蔡骏试图对记忆深处的场景进行细致复原:“曾经的‘沪西五角场’,三区交界的神奇地带,从三官堂桥通往中山公园后门的农贸市场,夏日苏州河水面上的油腻波光,神秘五角星似的五岔路口,贴着手绘海报的沪西电影院,三角形街心岛如同一艘惊涛骇浪中的战列舰模型……”由此,关于曹家渡的记忆片段无意中被激活,催生出一种新的叙事基调,“我刚搬到曹家渡那年,王菲还叫王靖雯,小虎队正青春年少,小马哥在录像带里出生入死。苏州河畔,有栋孤零零的六层楼房。我天真地以为会在这里住一辈子。”
《猫王乔丹》发表后,他转而投入其他创作计划,直到2020年为了写作小说《戴珍珠耳环的淑芬》,再一次潜入个人记忆的博物馆中,用飞恣的想象力,复原三十年前那些曾经鲜活的画面与细节,雕刻、打磨、上色,使其褪去光阴的包浆、重新缤纷浓烈起来。2022年至2023年,《饥饿冰箱》《断指》《火柴》《鲁先生传》,一篇篇个人气质浓烈的小说先后完成,一个全新的小说序列也酝酿成型。
蔡骏将这组小说命名为《曹家渡童话》,小说集后记中写道:“这六篇小说构成一个小小的曹家渡宇宙,但又远不至于曹家渡的百科全书,仅仅存在于1988年到1992年之间,一幅幅早就不见了写生对象的风景画,一半来自个人岁月的流逝和内心的回望,一半来自时代剧变和面目全非的故乡。”
虚实交织的写作新尝试
只要深入阅读《曹家渡童话》,便不难发现其中倾注了蔡骏为数众多的切身记忆,六篇小说如六则成人童话,属于每个曾是孩童的成年人,也像一张张泛着奇异光芒的老照片,承载了二十世纪末上海的旧日光影。如作家马伯庸在本书推荐语中的评价:“地域风采与童趣故事的完美结合,在现实与幻想之间寻得一处裂隙,为我们剖开一个新奇而熟悉的世界。”
作为“中国悬疑小说第一人”,蔡骏极善于在文字与故事的间隙营造出或奇幻或诡谲的气氛,而在这本小说集中,读者仍然能清晰辨认出蔡骏擅长驾驭的悬疑、奇幻等元素。
如在《猫王乔丹》里,“我”一直在追寻那只名叫“乔丹”的曹家渡猫王:“寻找一只猫,可能是一只成精的猫,就像破一桩离奇的杀人案。我必须如名侦探那样小心翼翼。”《饥饿冰箱》的故事始于一台发出异响、疑似闹鬼的冰箱:“起先像个老爷叔自说自话,然后油锅炒菜,油烟机开到最高档。黄酒混了白酒味道。”《断指》中,少年蔡骏竟变身为小木匠剁掉的手指头,开启一场“手指头历险记”,潜入苏州河的淤泥之下,横穿整个上海的下水道,窥探到人们见不到的隐秘世界。
针对写作,蔡骏的尝试不止于悬疑,近几年,蔡骏不断跨越类型文学与纯文学的边界,频繁在国内重要文学期刊亮相。某种程度上来说,《曹家渡童话》这部小说的出版同样代表了蔡骏虚构创作的又一次突破和蜕变,其将悬疑、奇幻等元素与细密的写实叙事融合起来,产生了虚实交织的无穷魅力,书中的短篇小说《火柴》也因此获得《当代》文学拉力赛年度短篇小说。
不仅如此,在获得《北京文学》年度优秀作品的小说《鲁先生传》中,蔡骏更巧妙设计,让初中语文老师鲁先生的命运,与鲁迅先生名篇《藤野先生》《祝福》《社戏》等形成了互文,个人经验的书写由此具有了更深的寓意:“至今,仍有许多人生活和工作在彼处,沉默地度过这一时代的每个春秋,它可以叫曹家渡,也可以叫中国大地上的任何一个地名。曹家渡是我的童话,也是庶民的史诗。”蔡骏用他的方式向现代文学的传统致以敬意。
重写一代人的上海故事
长期关注蔡骏创作的评论家杨庆祥注意到,“蔡骏最近几年的写作有一种历史意识的觉醒,故事不再仅仅是奇观,而是历史、命运和生命经验的综合体。从《春夜》到《曹家渡童话》,蔡骏重写了一代人的上海故事。”在《曹家渡童话》中,少年的冒险与迷梦,又串联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系列标志性的社会事件与历史脉动。就像土耳其作家帕慕克不断挖掘关于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的记忆一样,蔡骏也尝试通过激活个人记忆甚至呈现“脑袋里的怪东西”,唤醒上海这座城市的“魂灵头”。
蔡骏近期小说在城市书写上的创新,也得到了评论界的关注。有评论认为,以往熟知的上海,除《子夜》般的史诗风格以外,大多聚焦在传奇与世情的表达上,无论张爱玲、王安忆、陈丹燕、李肇正、金宇澄,还是夏商、周嘉宁、张怡微,都显示了不同侧面的都市特征、里弄风情。“如果说他们看上海,是行走在马路上、弄堂里,坐在车子里、房子里、酒吧、咖啡馆、图书馆,或站在舞台上。那么,蔡骏更像是尼尔斯骑在鹅上。那一座座房子在漂流,在燃烧,一条条马路呼出空气。蔡骏的上海更轻盈,而又那么真实。”
据悉,电影版《曹家渡童话》已经通过拍摄备案。继自编自导的电影《X的故事》之后,蔡骏本人将再次把自己的作品搬上大银幕,用新的方式呈现“曹家渡”这一文学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