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省属企业前11月营收超2.2万亿元

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均居全国首位
        商报济南消息 12月27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干字当头勇挑大梁”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邀请到省国资委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获悉,1—11月份,山东省属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356亿元、同比增长3.3%;资产总额达到52389亿元、同比增长6%;不含直辖市,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均居全国第1位。

  “全省国资国企系统坚决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持续加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满慎刚介绍,1—11月份,在去年各项主要经营指标均创历史新高、今年又面临煤炭和钢铁等价格大幅下行的情况下,省属企业仍实现营业收入22356亿元、同比增长3.3%;资产总额达到52389亿元、同比增长6%;实现利润总额897亿元,山东黄金、山东重工、浪潮集团等6户企业利润增幅超过30%;不含直辖市,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均居全国第1位,利润总额居全国第2位,各项主要经营指标持续稳居全国前列。
  
  据了解,省国资委发挥高质量考核“指挥棒”作用,引导企业更加注重经营质效,更加追求有利润的营收和有现金流的利润。1—11月份,省属企业的营业现金比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分别增长0.7个百分点、0.1个百分点、3.4个百分点,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同时,深入开展亏损治理、层级压减专项整治,1—11月份,省属企业亏损面较去年同期下降2.35%,亏损额较去年同期减少5.9亿元,在去年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基础上再次实现双下降;除纳入特别监管清单的企业外,省属企业法人层级全部控制在四级以内。
  
  在国企改革纵深方面,省国资委加力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连续两年被省委深改委列为全省牵引性重要改革事项。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省级层面主体改革任务已完成88.3%,超额完成国务院国资委确定的70%年度任务目标。配合省委组织部,制定《省属企业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评估办法》,探索了规范各治理主体发挥作用的新路径。配合省纪委监委,制定《省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理工作规定》,划定了企业领导人员依法合规经营的底线。

  “省国资委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修订省属企业科技创新考核细则,将科技创新考核在改革绩效考核中的权重由12.5%提高到30%,推行研发投入和产出‘双线’考核,实行基础研究、前沿颠覆性技术攻关中长周期考核,引导企业更加注重内在价值、长期价值。”满慎刚介绍,1—11月份,省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443.3亿元、同比增长9.2%。省属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728.7亿元、增长4.3%,山东重工、华鲁集团、山东能源、山钢集团新产品产值均超百亿元。稳步推进创新平台“扩面提质”,省属规上工业企业全部设立研发机构,年内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70个,目前省属企业已建立国家级研发平台76个、省部级研发平台521个。
  
  此外,省国资委还创新制定《省属企业主责主业管理办法》,指导企业重新拟定主责、主业、拟培育主业,29户省属企业主业均在3个及以下,杜绝主业泛化问题。配合省委改革办,研究制定同业重组、亏损企业重组盘活、房地产业务重组优化、处置重组改革遗留问题等四方面改革方案,加快推进落地实施。
  
  聚焦投资、财务、发债等重点领域,我省先后制定出台30余项制度文件,开展了制度执行情况评估,国资监管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体系化水平明显提升。同时,加强司库体系建设,在全国省级国资监管机构中率先出台《关于省属企业司库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截至今年11月末,29户省属企业已全部上线运行司库系统,实现了对权属企业银行账户全部可视、资金流动全部可溯、归集资金全部可控。

  ◎本组撰文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颂博 王琳

  【聚焦】
  
  省属企业总部机构数量合计压减14.9%

  据了解,29户省属企业中,有17户企业对总部机构进行优化调整,剥离非总部核心职能。满慎刚透露,华鲁集团将总部定位为“战略管控型”,负责“定战略、管大事、造环境、控风险”,企业资产规模超700亿元,但总部机构设置非常精简,共设机构10个、定员55人。从经营数据看,华鲁集团今年前三季度营收和利润实现两位数“双增长”,充分体现华鲁集团定位清晰、运行高效的总部对自身企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方面,山东还考虑集团管控模式和资产规模等因素,提出省属企业总部人员数量上限。记者了解到,本次有14户企业对总部人员编制进行大幅精简。山东严控管理人员数量,要求企业要严格按比例配备各级次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整体占比原则上不得超过8%,要将人力资源向生产经营一线倾斜,逐步降低管理人员占比。科学规划用工总量,要求企业做好用工需求分析,提升人工成本管控水平。“从改革成效来看,省属企业总部机构数量合计压减14.9%,总部定员数量合计压减15.9%,总部平均设置管理机构13个,定员113人,改革总体上实现平稳过渡。”满慎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