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法
——一个更真实的武侠世界

《细读金庸:一部严肃的古代社会史》作者:吴钩

我们今天习惯的烹茶方法叫作“泡茶法”。除了少数茶品,如普洱茶,多数茶叶都不会制成茶饼,而是炒青后包装储存,这叫作“散茶”。烹茶时,将茶叶放入茶壶内,用开水冲泡即可。这一泡茶法形成于元明时期,延续至今。《天龙八部》第十一章所描写的便是泡茶法,但宋人饮茶,并不用泡茶法,而用“点茶法”。
“点茶法”大约出现在晚唐,盛行于两宋。宋人点茶所用的茶叶,一般都是“团茶”或“末茶”。什么叫作“团茶”呢?即茶叶采摘下来之后,不是直接焙干待用,而是经过洗涤、蒸芽、压片去膏、研末、拍茶、烘焙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拍成茶饼,这就是“团茶”。在制茶过程中,茶叶蒸而不研,则是“散茶”;研而不拍,则是“末茶”。
“团茶”制成之后,要用专门的茶焙笼存放起来。烹茶之时,从茶焙笼取出茶饼,用茶槌捣成小块,再用茶磨或茶碾研成粉末,还要用罗合筛过,以确保茶末都是均匀的粉末状。茶末研好之后,便可以冲茶了。先用茶釜将净水烧开,随即调茶膏,每只茶盏舀一勺子茶末放入,注入少量开水,将其调成膏状。然后,一边冲入开水,一边用茶筅击拂,使水与茶末交融,并泛起茶沫。击拂数次,一盏清香四溢的宋式热茶就出炉了。这个烹茶的过程,宋人称之为“点茶”。
点茶的过程极其繁复,需要一套复杂的茶具,包括储放茶团的茶焙笼,用于捣碎茶团的茶槌,用于将茶叶研磨成茶末的小石磨或者茶碾,筛茶的罗合,清扫茶末的茶帚,煮水的汤瓶,盛茶的茶盏,调拂茶汤的茶筅。点茶是不需要茶壶的,因此,假如你在文物市场上看到有人兜售所谓“宋朝茶壶”,那一定是赝品。
如果是不怎么讲究的人家,也可以不用准备这么多的烹茶器具,因为宋朝市场上有大量“末茶”出售,可以直接用于调膏、冲点,就像今天的速溶咖啡。但文人雅士很享受研茶的过程,追求的就是全套烹茶流程所代表的品质与格调,因而家中茶槌、茶磨、茶碾之类的茶具是少不了的。正如今天那些追求生活情调的城市小资,喝咖啡不会以喝速溶为尚,而是在家里准备成套用具,从磨咖啡豆的研磨器,到煮咖啡的小炉。像姑苏慕容这样的世家,烹茶是不可能不搬出一整套茶具,将点茶的全部程序走一遍的。
“点茶法”大约出现在晚唐,盛行于两宋。宋人点茶所用的茶叶,一般都是“团茶”或“末茶”。什么叫作“团茶”呢?即茶叶采摘下来之后,不是直接焙干待用,而是经过洗涤、蒸芽、压片去膏、研末、拍茶、烘焙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拍成茶饼,这就是“团茶”。在制茶过程中,茶叶蒸而不研,则是“散茶”;研而不拍,则是“末茶”。
“团茶”制成之后,要用专门的茶焙笼存放起来。烹茶之时,从茶焙笼取出茶饼,用茶槌捣成小块,再用茶磨或茶碾研成粉末,还要用罗合筛过,以确保茶末都是均匀的粉末状。茶末研好之后,便可以冲茶了。先用茶釜将净水烧开,随即调茶膏,每只茶盏舀一勺子茶末放入,注入少量开水,将其调成膏状。然后,一边冲入开水,一边用茶筅击拂,使水与茶末交融,并泛起茶沫。击拂数次,一盏清香四溢的宋式热茶就出炉了。这个烹茶的过程,宋人称之为“点茶”。
点茶的过程极其繁复,需要一套复杂的茶具,包括储放茶团的茶焙笼,用于捣碎茶团的茶槌,用于将茶叶研磨成茶末的小石磨或者茶碾,筛茶的罗合,清扫茶末的茶帚,煮水的汤瓶,盛茶的茶盏,调拂茶汤的茶筅。点茶是不需要茶壶的,因此,假如你在文物市场上看到有人兜售所谓“宋朝茶壶”,那一定是赝品。
如果是不怎么讲究的人家,也可以不用准备这么多的烹茶器具,因为宋朝市场上有大量“末茶”出售,可以直接用于调膏、冲点,就像今天的速溶咖啡。但文人雅士很享受研茶的过程,追求的就是全套烹茶流程所代表的品质与格调,因而家中茶槌、茶磨、茶碾之类的茶具是少不了的。正如今天那些追求生活情调的城市小资,喝咖啡不会以喝速溶为尚,而是在家里准备成套用具,从磨咖啡豆的研磨器,到煮咖啡的小炉。像姑苏慕容这样的世家,烹茶是不可能不搬出一整套茶具,将点茶的全部程序走一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