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让劳动者“敢休”“能休”

        近年来,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出生率问题等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让劳动者有时间“闲下来”休息,照顾父母,生儿育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年休假、探亲假,到护理假等假期“朋友圈”不断扩容,而伴随一同到来的,则是如何保障劳动者“敢休”“能休”。
  
  近期国际上有一则新闻也引起关注,日本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日前宣布,计划从明年4月起为东京都政府职员引入每周“做四休三”工作制,旨在应对持续低迷的生育率,帮助职业女性平衡工作和育儿。东京都政府表示,“做四休三”工作制的适用对象为东京都政府职员,小时工等人员除外。按照现行制度,东京都政府职员实行“做五休二”,除周末和节假日之外,每四周还可以选择一个工作日休息。新工作制实施后,在确保四周工作时长达到155小时的前提下,东京都政府职员可以一周工作四天、休息三天。
  
  可见,休假问题已经成了“世界性问题”。不过也要明白难点所在,政策的出台只是第一步,如何确保这一政策能够真正落地,让劳动者“敢休”“能休”,则是更为关键的问题。为了确保劳动者能够真正享受到政策带来的福利,还需要在制度层面进行一些完善。比如,可以进一步明确护理假的休假条件、休假时长、休假期间的工资待遇等问题,从而避免因为制度不明确而引发的纠纷和争议。同时,也可以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对用人单位的休假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其能够严格按照政策要求执行。
  
  当然,除了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努力外,劳动者自身也需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休假观念。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了休息和放松的重要性。然而,适度的休息和放松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还能够促进身心健康和幸福感。因此,劳动者应该充分利用政策带来的福利,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总之,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休假氛围,才能让劳动者真正“敢休”“能休”,从而真正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