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待客之道
◎文/陈桂珍
姑姑家的我表哥表嫂来做客,母亲一大早就起来忙活,做了满满一大桌子菜,母亲厨艺极好,又善搭配,荤菜素菜都色香味俱全。
表哥吃得满嘴流油,打着饱嗝,拍着肚皮说,打小我就爱吃妗子做的菜。每年过节串亲戚,我最爱到舅舅妗子家来!
表嫂会说话:“妗子做饭好吃,又疼人,你有福。”
母亲乐得满脸笑开了花。
表哥表嫂走后,我调侃道:“可不,打小妗子就七个碟子八个碗的侍候着,换我我也爱到妗子家来。”
母亲照头拍我一巴掌:“小妮子疙瘩,就你会说嘴。”
四十多年前,物质不像现在这样充裕,大鱼大肉只有过年过节才能敞开肚皮吃一顿。那时一过腊月二十三,母亲就会去赶大集,采购过年的一应肉菜,然后家里就每天飘满蒸馒头、炸酥肉、炸鱼、炖肉的香气。但这些加工好的美食,我们在年三十晚上吃过年夜饭后,母亲就会囤起来,留着招待客人。
从初二到十五客人哩哩啦啦不断。母亲善良好客,又好强爱面子,待客的礼数向来极为周全。母亲常说,穷,穷在家里,是里子;富,富在外边,是面子。人穷志不短,咱不打肿脸充胖子,也不能抠抠搜搜,让人瞧不起。来四五个客人,母亲做八个菜十个菜,来一个客人,至少也要四个菜。这样节过完了,年走远了,炖鸡、炖鱼、炸丸子这些美味佳肴也都进了亲戚朋友的肚子里。
有个讨人嫌的邻居李叔,平时好吃懒做,和谁家都不来往,可每年大年初一都来我家拜年。别人拜年,说几句过年的吉祥话,抓把瓜子花生抽根烟走了,他必定要磨磨蹭蹭地呆到饭点儿,待母亲做上几个菜,老爸陪他喝几杯,喝到红头涨脸才回家,年年如此。
我们都不胜其烦,抱怨说:“好吃的都让他吃了,凭什么。”老妈很宽容,说,你李叔一个人过了一辈子,没吃过口好吃的,来咱家算打打牙祭,一年就这么一个盼头,咱不和他计较。
话说回来,李叔手长,好偷,但我家从未少过东西,哪怕地里的一棵菜,一根葱。
舅舅家表哥刘柱来做客,表哥很不孝顺,老妈对他颇不待见,嘴里说,这个柱熊,按道理不该让他进门,该饿着他!嘴里骂着,手里不停,一会儿做出四个菜端上桌,脸冷着,话可是热乎的:“小唻,趁热赶快吃。”盘子里的菜就一筷子一筷子夹到“柱熊”碗里去。刘柱再不孝顺,还是老人家的娘家侄子,母亲嫌弃是真嫌弃,疼也是真疼。骨子里疼。
母亲的待客之道,曾经让我们避免了一场灾祸。那年我们家翻盖房子,晚上借住在邻居家,白天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做饭。那天放了晚学,夕阳隐没了最后半边脸,天色朦胧着暗下来。母亲烙了葱油饼,我们兄妹几个正挤在一起吃晚饭,一个人掀开帐篷的塑料门帘,把头伸了进来,用丝毫不生分的语气说:“做的啥好吃的,这么香。”一双眼珠子骨骨碌碌把我们看了一遍,眼神冷冽得让人毛骨悚然。
我们几个小孩子都惊得呆住了,母亲不动声色,淡淡地道,葱油饼,给您来两块。
说着,拿出一个大碗,掀开锅,盛了满满一碗豆腐炖白菜,又麻利地切了两大块葱油饼,递给他一双筷子,说:“碗送给您了。您吃好。”
那人也没道谢,接过碗筷和油饼,转身走开了。我们一家人屏声静气地吃完了那顿饭。透过帐篷的缝隙,我隐隐约约看到,那人蹲在离帐篷不远的月亮地儿里,吃完饭把碗搁到地上就走了。
多年后和母亲聊起这个人,母亲说,他衣着整齐,说话硬气,不像讨饭的人。他登堂入室,言语间毫无谦和之意,也不像知书识礼的人。看他不安分的眼神,更不是厚道之人。这样来路不明,身份不明的人,早早打发走了事。那个年代社会治安不太好,那人,即便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也绝非善类。母亲的敦厚和智慧,或许让我们躲过了一场劫难。
我们姊妹几个结婚后,母亲待闺女女婿一样礼数周全,顿顿鸡鸭鱼肉的侍候着。有时候我们说,都是老“贵客(闺女女婿)”了,不用这么麻烦吧,少做几个菜,来个乱炖好了!母亲坚决不愿意,站到厨房里监工,说,可不能糊弄人!引得我们笑个不停。母亲又说,再老的“贵客”也是客人,啥时候礼数都不能缺。一个女婿半个儿,母亲真心实意地疼他们,女婿们也识礼知恩,对母亲格外孝顺。
岁月悠长,在浸润满烟火气的日子里,越来越感受到,母亲的待客之道,不仅仅是一桌美味,更是对亲情、友情的珍重。母亲精心做的每一道饭菜里,都饱含着浓浓的情意,抚慰着肠胃,温暖了人心。
姑姑家的我表哥表嫂来做客,母亲一大早就起来忙活,做了满满一大桌子菜,母亲厨艺极好,又善搭配,荤菜素菜都色香味俱全。
表哥吃得满嘴流油,打着饱嗝,拍着肚皮说,打小我就爱吃妗子做的菜。每年过节串亲戚,我最爱到舅舅妗子家来!
表嫂会说话:“妗子做饭好吃,又疼人,你有福。”
母亲乐得满脸笑开了花。
表哥表嫂走后,我调侃道:“可不,打小妗子就七个碟子八个碗的侍候着,换我我也爱到妗子家来。”
母亲照头拍我一巴掌:“小妮子疙瘩,就你会说嘴。”
四十多年前,物质不像现在这样充裕,大鱼大肉只有过年过节才能敞开肚皮吃一顿。那时一过腊月二十三,母亲就会去赶大集,采购过年的一应肉菜,然后家里就每天飘满蒸馒头、炸酥肉、炸鱼、炖肉的香气。但这些加工好的美食,我们在年三十晚上吃过年夜饭后,母亲就会囤起来,留着招待客人。
从初二到十五客人哩哩啦啦不断。母亲善良好客,又好强爱面子,待客的礼数向来极为周全。母亲常说,穷,穷在家里,是里子;富,富在外边,是面子。人穷志不短,咱不打肿脸充胖子,也不能抠抠搜搜,让人瞧不起。来四五个客人,母亲做八个菜十个菜,来一个客人,至少也要四个菜。这样节过完了,年走远了,炖鸡、炖鱼、炸丸子这些美味佳肴也都进了亲戚朋友的肚子里。
有个讨人嫌的邻居李叔,平时好吃懒做,和谁家都不来往,可每年大年初一都来我家拜年。别人拜年,说几句过年的吉祥话,抓把瓜子花生抽根烟走了,他必定要磨磨蹭蹭地呆到饭点儿,待母亲做上几个菜,老爸陪他喝几杯,喝到红头涨脸才回家,年年如此。
我们都不胜其烦,抱怨说:“好吃的都让他吃了,凭什么。”老妈很宽容,说,你李叔一个人过了一辈子,没吃过口好吃的,来咱家算打打牙祭,一年就这么一个盼头,咱不和他计较。
话说回来,李叔手长,好偷,但我家从未少过东西,哪怕地里的一棵菜,一根葱。
舅舅家表哥刘柱来做客,表哥很不孝顺,老妈对他颇不待见,嘴里说,这个柱熊,按道理不该让他进门,该饿着他!嘴里骂着,手里不停,一会儿做出四个菜端上桌,脸冷着,话可是热乎的:“小唻,趁热赶快吃。”盘子里的菜就一筷子一筷子夹到“柱熊”碗里去。刘柱再不孝顺,还是老人家的娘家侄子,母亲嫌弃是真嫌弃,疼也是真疼。骨子里疼。
母亲的待客之道,曾经让我们避免了一场灾祸。那年我们家翻盖房子,晚上借住在邻居家,白天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做饭。那天放了晚学,夕阳隐没了最后半边脸,天色朦胧着暗下来。母亲烙了葱油饼,我们兄妹几个正挤在一起吃晚饭,一个人掀开帐篷的塑料门帘,把头伸了进来,用丝毫不生分的语气说:“做的啥好吃的,这么香。”一双眼珠子骨骨碌碌把我们看了一遍,眼神冷冽得让人毛骨悚然。
我们几个小孩子都惊得呆住了,母亲不动声色,淡淡地道,葱油饼,给您来两块。
说着,拿出一个大碗,掀开锅,盛了满满一碗豆腐炖白菜,又麻利地切了两大块葱油饼,递给他一双筷子,说:“碗送给您了。您吃好。”
那人也没道谢,接过碗筷和油饼,转身走开了。我们一家人屏声静气地吃完了那顿饭。透过帐篷的缝隙,我隐隐约约看到,那人蹲在离帐篷不远的月亮地儿里,吃完饭把碗搁到地上就走了。
多年后和母亲聊起这个人,母亲说,他衣着整齐,说话硬气,不像讨饭的人。他登堂入室,言语间毫无谦和之意,也不像知书识礼的人。看他不安分的眼神,更不是厚道之人。这样来路不明,身份不明的人,早早打发走了事。那个年代社会治安不太好,那人,即便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也绝非善类。母亲的敦厚和智慧,或许让我们躲过了一场劫难。
我们姊妹几个结婚后,母亲待闺女女婿一样礼数周全,顿顿鸡鸭鱼肉的侍候着。有时候我们说,都是老“贵客(闺女女婿)”了,不用这么麻烦吧,少做几个菜,来个乱炖好了!母亲坚决不愿意,站到厨房里监工,说,可不能糊弄人!引得我们笑个不停。母亲又说,再老的“贵客”也是客人,啥时候礼数都不能缺。一个女婿半个儿,母亲真心实意地疼他们,女婿们也识礼知恩,对母亲格外孝顺。
岁月悠长,在浸润满烟火气的日子里,越来越感受到,母亲的待客之道,不仅仅是一桌美味,更是对亲情、友情的珍重。母亲精心做的每一道饭菜里,都饱含着浓浓的情意,抚慰着肠胃,温暖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