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青风气
——一个更真实的武侠世界

《细读金庸:一部严肃的古代社会史》作者:吴钩

燕青以不敢在她面前揎衣裸体为由拒绝。但李师师却“三回五次,定要讨看。燕青只的脱膊下来。李师师看了,十分大喜,把尖尖玉手,便摸他身上”。
《水浒传》的描写并非虚构。宋人中确实盛行刺青之风,军人群体中尤多刺青者。宋人笔记提到几名文身的军人:太原人王超,壮勇有力,善骑射,脸颊有“双旗”刺青;又有一个退役士兵,因为脖子上有刺青,人称“张花项”。
北宋名将呼延赞全身文“赤心杀贼”四个字,连他的妻儿、仆从也都如此。(《宋史·呼延赞传》)我们非常熟悉的岳飞背上“尽忠报国”四字,亦是刺青。与岳飞齐名的张俊,挑选了一批年轻而强壮的士兵,从臀部至足部文上花绣,称为“花腿”,引得京师的浮浪少年纷纷模仿,刺青的风气从军伍蔓延到市井间。
市井间热爱刺青的人,多是任侠的“街肆恶少”“浮浪之辈”。
如吉州有一个“以盗成家”的人,叫作谢六,因为全身刺青,所以人称“花六”,自称“青狮子”。(洪迈《夷坚志》)
开封有一个叫郑信的好汉,也是满体刺青:左臂上刺“三仙仗剑”,右臂上刺“五鬼擒龙”,胸前是“御屏风”,背上是“巴山龙出水”,可谓题材丰富。(宋话本《郑节使立功神臂弓》)
北宋末,开封的妓女外出踏青,身后总是少不了有“三五文身恶少年控马”,这些“恶少年”因为大腿有刺青,所以被称为“花褪马”。(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南宋时,在钱塘江弄潮的亡命之辈,也是一身刺青:“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周密《武林旧事》)
流风所及,喜欢刺青的,未必尽是恶少年,而是追随一时之风尚者。宋人说:“今世俗皆文身,作鱼龙、飞仙、鬼神等像,或为花卉、文字。”(高承《事物纪原》)传世宋画《眼药酸图页》中,右边的杂剧演员手臂上便有刺青,图案似是鱼龙之类。
甚至一些时尚女性也会文身,元朝时,金陵有一名姓徐的歌妓,一只眼睛瞎了,但身上刺青诱人,演技出众,所以“驰名金陵”(夏庭芝《青楼集》)。
《水浒传》的描写并非虚构。宋人中确实盛行刺青之风,军人群体中尤多刺青者。宋人笔记提到几名文身的军人:太原人王超,壮勇有力,善骑射,脸颊有“双旗”刺青;又有一个退役士兵,因为脖子上有刺青,人称“张花项”。
北宋名将呼延赞全身文“赤心杀贼”四个字,连他的妻儿、仆从也都如此。(《宋史·呼延赞传》)我们非常熟悉的岳飞背上“尽忠报国”四字,亦是刺青。与岳飞齐名的张俊,挑选了一批年轻而强壮的士兵,从臀部至足部文上花绣,称为“花腿”,引得京师的浮浪少年纷纷模仿,刺青的风气从军伍蔓延到市井间。
市井间热爱刺青的人,多是任侠的“街肆恶少”“浮浪之辈”。
如吉州有一个“以盗成家”的人,叫作谢六,因为全身刺青,所以人称“花六”,自称“青狮子”。(洪迈《夷坚志》)
开封有一个叫郑信的好汉,也是满体刺青:左臂上刺“三仙仗剑”,右臂上刺“五鬼擒龙”,胸前是“御屏风”,背上是“巴山龙出水”,可谓题材丰富。(宋话本《郑节使立功神臂弓》)
北宋末,开封的妓女外出踏青,身后总是少不了有“三五文身恶少年控马”,这些“恶少年”因为大腿有刺青,所以被称为“花褪马”。(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南宋时,在钱塘江弄潮的亡命之辈,也是一身刺青:“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周密《武林旧事》)
流风所及,喜欢刺青的,未必尽是恶少年,而是追随一时之风尚者。宋人说:“今世俗皆文身,作鱼龙、飞仙、鬼神等像,或为花卉、文字。”(高承《事物纪原》)传世宋画《眼药酸图页》中,右边的杂剧演员手臂上便有刺青,图案似是鱼龙之类。
甚至一些时尚女性也会文身,元朝时,金陵有一名姓徐的歌妓,一只眼睛瞎了,但身上刺青诱人,演技出众,所以“驰名金陵”(夏庭芝《青楼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