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44+1557!我国非遗数量全球第一

传承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新生广场,羌族学生跳沙朗舞欢庆羌历新年(2020年11月14日摄)。新华社发
点击查看原图
        据新华社电 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日前在巴拉圭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其中,有39个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个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入选优秀保护实践名册。春节申遗成功有哪些重要意义?中国是怎么做到非遗项目数量世界第一的?中国非遗保护工作将如何继续推进?
  
  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文化遗产。2024年是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通过20年实践,中国已形成既符合自身国情、又与国际衔接,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体系。
  
  近年来,中国一大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各级人大、政府积极推进非遗相关立法,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今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指出,目前,中国非遗资源总量近87万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557项(包含3610个子项)。认定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068人。全国现有非遗保护机构2406个。
  
  通过建立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推进区域性整体保护,以及加快传承体验设施建设,中国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日益健全,传播普及水平不断提升,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巴拉圭当地时间5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3个遗产项目通过评审,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名录机制框架下首次正式实施转名录程序。
  
  中国代表团指出,接下来,中国将继续统筹运用整体性保护、分类保护、生产性保护等方式,精准施策,不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力,继续确保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成为非遗保护的最广泛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