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中国古典诗歌的探源之旅

《传告后代人:中国古代诗人的15个关键词》出版
点击查看原图
        以史为经,以诗为纬,纵横捭阖,上下求索。继古典诗歌随笔集《不如读诗》后,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张执浩再次从诗出发,深入古代诗人的生命历程与精神世界,归纳、总结形成了15个关键词。近日,由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传告后代人:中国古代诗人的15个关键词》(以下简称《传告后代人》),则以这些关键词为核心,深入解读古代诗人生命密码,追寻诗歌背后那些伟大而生趣盎然的灵魂。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促成古今诗人的深切对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千余年前,陈子昂登上幽州台,面对辽阔苍茫的天地,如此感慨油然而生。他所寻求的“古人”与“来者”,在不同时代反复触动着不同诗人的心灵。似乎无论古今中外,诗人总要在“仰观”与“俯察”间往复不息,在“瞻前”与“顾后”中踌躇良久,往昔如此,当下亦然。而张执浩最新著作《传告后代人》,也可看作当代诗人再次洞见“古人”的一场生动实践。

  “他们之所以成为经典,成为我们民族的、传统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实际上就是因为他们说出来了我们一直想说的,但是我们却没有说出来的东西。”张执浩表示,与古人精神上的联结感,是自己想要完成本书的原因。他认为,本书并非单纯是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还是对古代诗人命运的回望,更是再一次找寻中国当代诗歌与古代诗歌之间传承关系的尝试。“李白之所以是李白,杜甫之所以是杜甫,就是通过诗歌呈现出来的,藏在诗歌背后的这些人,他们的生活经验,他们的喜怒哀乐,才是我所看重的东西。”
  
  在书中,张执浩从一位优秀当代诗人的视角出发,追溯每一个中国人的诗学生命源头,在求索东方诗意生活缘起的同时,抵达古代诗人的生活现场,看见一个个独立丰满的人格,并以此窥探人类命运的诡谲与生机。在此基础上,充分调用其几十年读诗、写诗的深厚积累,张执浩把那些具有概括性、精确性的中国古代诗人关键词“摘出”并“加粗”,逐个摆放在桌案上进行研究、讨论,并由此将中国古代诗歌与诗人命运、社会历史紧密相连:体制束缚下的挣扎、漫游四方的自由、社交场上的风采、孤单独处时的苦吟,古代诗人每一面都真实而生动。

  “我真正感兴趣的,是‘诗人’这顶礼帽掩映下的个人化情貌,是这个特殊群体在几千年中华文明史上所扮演的异于常人的角色,他们的命运、性情、交集与日常,他们所践行的众所周知的‘道’,以及无法摆脱的‘殉道者’的人生路径。”张执浩表示,由这群人所勾勒出来的人类命运金线,正是东方文明最为独特、最富生机的存在。

  探索诗歌背后的“历史关窍”

  黄鹤楼下写诗三十年,张执浩时常与曾在荆楚大地上留下诗篇的古代诗人产生交集,在每每感受到巨大压力与焦虑的同时,也让他对诗歌背后的历史深感好奇。是否能够找到一种直抵古代诗人诗情与命运的途径?带着这样的问题,他试图用一种感同身受、将心比心地理解古代诗人的方式,将所有古代诗人视为朋友与战友,以平视的目光看到古代诗歌背后的那些伟大的灵魂,诗歌背后的广阔历史也变得更加清晰。
  
  针对诗人这一群体的形成,他在书中如此写道:“走向诗,可能是几乎所有古代文人的集体宿命。”其中,游历、干谒、唱和、登高、社交……这些貌似美好、司空见惯的行为,只趋向一个目标:入仕。诗人们围绕这一目标流露出来的各种情貌和心迹,又真实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独立丰满的人格形象。从“驻马望千门”的功名,到“但伤知音稀”的友谊,再到“能饮一杯无”的雅趣、“近乡情更怯”的还乡,无一不生动而精彩。

  由此,张执浩深入理解了古代诗人的生活方式,他认为,“我们要阅读、理解中国古诗词,一定要理解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方式。所有这些优美的诗篇,其实都是诗人生活的边角料。在中国古代,有很多诗人都是在仕途受到挫折的时候,在极其悲愤的情况下,才将自己的身份转换为‘诗人’。也因此,诗歌才恰恰能承载他们的命运,成为他们生活的支撑。”
  
  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李修文认为,张执浩在本书中更像“一位翻译家”,通过他的“翻译”,准确地将宏大的历史空间带到了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语境之中。“通过诗歌,我们可以见证一些历史的细枝末节,而张执浩则巧妙地处理了历史与诗歌之间的对峙与周旋,为我们从诗歌出发,抵达历史的彼岸提供了一种途径。”他表示,这种“史诗合一”,让张执浩能够把诗歌放在一个广博的世界上,放在了历史的关节处。
  
  知名乐评人李皖则认为,张执浩在书中为读者提供了走入诗歌世界的方法和路径,“虽然我们一直生活在古代诗歌的传统之中,但是其实我们对古诗的体会是有所欠缺的。而在《传告后代人》这本书中,张执浩把杜甫、李白、王维、李商隐这些诗人的人生经历、困境抉择,放在诗人的具体生活处境之下,为我们完全打开了一个不同的看待这些诗歌的方式。”

  “诗歌永远是距离我们的心灵世界最近的一个东西,但同时也最遥远。如何培育供内心中的诗意生长的空间、土壤,非常重要。”张执浩认为,当下的日常生活,仍有古典诗词的影子在反复闪现,各种文学母题都能够在古代诗歌中找到缘起,而倘若由古及今地看,“我们其实需要一种审美的重新认知”。

  作者简介
  
  张执浩,武汉文学院院长,湖北省作协副主席。主要作品有诗集《苦于赞美》《宽阔》《高原上的野花》《咏春调》等,另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多部。曾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诗刊》年度陈子昂诗歌奖、十月文学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