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缠足

——一个更真实的武侠世界
点击查看原图
        不过,鲜花有时令性,也不易保存,尽管市场供应强劲,还是满足不了宋人簪花的需求,因此,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代替鲜花的人工花。文献中提到的“罗帛脱蜡像生”就是人工花。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杭州“官巷花作,所聚奇异飞鸾走凤,七宝珠翠,首饰花朵,冠梳及锦绣罗帛,销金衣箱,描画领抹,极其工巧,前所罕有者悉皆有之”。这些首饰店制作的都是“像生花”。
  但宋朝之后,不知何故,簪花的风尚逐渐衰落不振,只是在皇室赐宴与进士及第时,尚保留有簪花的礼仪。明成祖时,朝廷举行迎春庆典,按惯例,应该由国子监的太学生为皇帝朱棣簪花,但“众皆畏缩”,太学生的士气仿佛也随簪花风尚之衰落而不振。
  清朝时,殿试传胪之日,状元、榜眼、探花三人要簪戴金花,骑着高头大马游街,京城的副长官—顺天府丞也照例要在东长安门外设簪花宴,款待他们。(赵翼《陔余丛考》)“簪花”一词也成了“科举中式”的代称,李鸿章《二十自述》一诗就写道:“久愧蓬莱仙岛客,簪花多在少年头。”这里的簪花,当然不是指宋人的那种社会时尚,而是借指科举及第。
  北宋“四相簪花”的故事也流传了下来,但不过是这个故事迎合了官场中人升官发财的梦想而已,因此才被慕天颜之流拿过来奉承韦小宝。至于宋人簪花背后的审美时尚与蓬勃生气,在韦小宝那个时代,早已湮灭不再了。
  ……
  金庸武侠小说的读者,有时候会很认真地讨论一些很无厘头的问题,比如网上有人问道:“金庸小说里的女侠们缠足吗?”有人回答说:“缠了足站都站不稳,还怎么打架?”但又有人从历史的角度反驳:“古代女子不是都缠足吗?怎么金书里还有这么多武功高强的女子?”还强调一句:“金庸既然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就应该要尊重历史。”还有人感叹:“老金把历史扭曲得太厉害了。”
  这些讨论,既反映了网友对女性缠足的好奇,也显示了多数人对于缠足史确实缺乏了解。
  相信许多人都会认为,缠足始于宋代,并被理学家推波助澜,从缠足风俗可以想见宋朝妇女深受礼教压迫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