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央行调整M1统计口径

新增个人活期存款、支付备付金
        商报济南消息 12月2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公告,决定自统计2025年1月份数据起,启用新修订的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修订后的M1包括:流通中货币(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

  同日上午,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在2024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表示,优化货币供应量统计,将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这两项流动性强的金融工具纳入M1统计,并加强对M2等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和社会流动性的监测。

  为什么要进行调整?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解释到,在创设M1时,我国还没有个人银行卡,更无移动支付体系,个人活期存款无法用于即时转账支付,因此未包含在M1中。而随着支付手段的快速发展,目前个人活期存款已具备转账支付功能,无需取现可随时用于支付,与单位活期存款流动性相同,应将其计入M1。

  与个人活期存款相似,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交易,随经济活动变化也逐渐显现出较强的流动性,因此也应纳入M1。从国际上看,主要经济体M1统计口径大都包含个人活期性质的存款及其他高流动性的支付工具。

  财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陈兴表示,M1作为领先经济指标,其增速变化能预示价格、GDP名义增速、企业利润和库存的变化。历史数据显示,M1增速领先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同比3~4个季度,领先PPI同比约3个季度。此外,M1增速的拐点与股市走势高度一致,显示出其对资本市场的领先性。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透露,将于2025年1月起数据开始按修订后口径统计M1,预计将于2月上旬向社会公布。在首次公布的同时,还将公布2024年1月以来修订后的 M1余额和增长速度数据。

  银河证券认为,新口径M1与当下的经济基本面更贴切。金融数据具有前瞻性,对预测经济数据有重要意义,新口径的M1由于其更全面反映即时消费能力以及波动性显著降低,能更好地预测经济增长趋势、通胀水平。原口径M1与新口径M1同时在10月出现拐点,上行趋势可能会持续。

  对于M1统计口径的优化,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进一步提出,各类现金管理产品作为流动性较好的资管产品目前也已具备一定的类货币特征,其纳入M1统计的可能性也值得商榷,但实操中仍存主体判定和流动性不足两大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口径调整并不会改变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的转型方向。人民银行强调,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将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把金融总量更多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的指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吴绍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