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簪花

——一个更真实的武侠世界
点击查看原图
        《鹿鼎记》第三十九回写道:韦小宝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巡视扬州,衣锦还乡。两江总督麻勒吉、江宁巡抚马佑以下,布政使、按察使、学政、淮扬道、粮道、河工道、扬州府知府,“早已得讯,迎出数里之外”。扬州芍药,扬名天下。这一日正是扬州知府吴之荣设宴,为钦差洗尘。吴之荣便在扬州禅智寺芍药圃搭了一个花棚,请韦小宝赏花。布政使慕天颜摘了一朵碗口大的芍药花,双手呈给韦小宝,笑道:“请大人将这朵花插在帽上,卑职有个故事说给大人听。”
  慕天颜道:“恭喜大人,这芍药有个名称,叫作‘金带围’,乃是十分罕见的名种。古书上记载得有,见到这‘金带围’的,日后会做宰相。”韦小宝笑道:“哪有这么准?”
  慕天颜说道:“这故事出于北宋年间。那时韩魏公韩琦镇守扬州,就在这禅智寺前的芍药圃中,忽有一株芍药开了四朵大花,花瓣深红,腰有金线,便是这金带围了。……韩魏公驾临观赏,十分喜欢,见花有四朵,便想再请三位客人,一同赏花。”他又说当时扬州有两个出名人物,一是王珪,一是王安石,都是大有才学见识之人。
  韩魏公心想,花有四朵,人只三个,未免美中不足,另外请一个人罢,名望却又配不上。正在踌躇,忽有一人来拜,却是陈升之,那也是一位大名士。韩魏公大喜,次日在这芍药圃前大宴,将四朵金带围摘了下来,每人头上簪了一朵。这故事叫作“四相簪花宴”,这四人后来都做了宰相。
  韦小宝听得心花怒放。只是此人不学无术,不知心里会不会很奇怪:怎么大男人头上也簪一朵花,像丽春院的姑娘似的。其实,簪花在宋代是一种风尚。这一时尚不知起于何时,我们只确知到了宋朝便风行天下,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在头上插一朵鲜花(或人工花),以此为美。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说:“今俗惟妇女簪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这里的“古人”,主要便是宋人。
  宋朝皇帝爱簪花。蔡絛《铁围山丛谈》载,北宋元丰年间,神宗游览皇家林苑金明池,“是日洛阳适进姚黄一朵,花面盈尺有二寸,遂却宫花不御,乃独簪姚黄以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