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济钢瞄准空天信息产业新赛道

        记者从28日的发布会上同步获悉,济钢集团已经将空天信息产业确定为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第一主业”,并迎来了新主业“从1到N”的全面腾飞。

  近年来,济南持续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合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引导市属企业不断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济钢集团就是其中产业转型的典范与先锋。

  记者了解到,在2017年6月29日,济钢最后一座高炉熄灭,钢铁主业全部停产,重新开始转型发展二次创业。转型发展以来,济钢集团积极探索“跨界融合,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将目光投向了科研院校,从科研成果转化入手追赶产业发展。

  “机遇出现在2019年,山东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就推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签署合作协议。”济钢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来震表示,在合作过程中,济钢将既有的机制、团队、资源等核心要素进行整合,确保新项目在硬件上能够扎扎实实地落地,同时在软件上促进有利于高新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

  双方合作成立济钢空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将中科院的空天信息技术产业化,并于2019年11月联手打造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行波管自动化装配试验线,实现行波管稳定批量生产。

  “济钢迈入空天信息产业,并将其确定为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第一主业’,成为山东省航空航天骨干企业、济南市空天信息产业‘链主’ 企业和产业共同体头部企业,2022年以来连续3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发布会上,来震说道。

  近年来,济钢又沿着“星箭一体化”路线,先后在卫星总装、火箭制造、低空经济等领域参股孵化了多家实体公司,一批空天信息产业项目即将落地……

  “济钢的新主业,正迎来‘从1到N’的腾飞。”来震告诉记者,在卫星领域,济钢围绕卫星设计、制造、发射、星座运维进行全产业链布局,今年国庆前夕与中科卫星合作研制的“济钢一号”“济钢二号”两颗卫星成功发射,成为济钢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目前,围绕传回的遥感数据,正在形成方案加快推广应用。计划建设卫星总装生产制造基地,全部建成后可具备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的能力。

  在火箭领域,济钢打造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测试基地,吸引火箭头部企业落户济南,力争实现可回收式火箭研发、制造以及配套项目落地,推动火箭发动机制造、整箭总装等产业集聚发展,目前液体火箭发动机测试基地已实现常态化测试。

  在低空领域,济钢超前布局,完成低空监视网系统研发,获得平阴榆山通用机场运营权;无人机装备制造方面,济钢研发的森林消防无人机已服务于应急管理部门。

  在打造空天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济钢还加快推动既有产业向空天信息产业靠拢,积极承接航空航天领域生产制造任务,权属企业济钢型材公司已成功向文昌发射中心交付产品;济钢气体公司液氧、液氮产品成功服务深蓝航天发动机及动力系统试车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