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当代世界的思想指南
《米兰讲稿》出版
日前,第二十五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正式揭晓,一位熟悉又陌生的“老头”身影同样跻身其中,占据了众多读者的视线。记者了解到,由上海译文出版社近日出版的《米兰讲稿》为已逝著名哲学家、符号学家、历史学家翁贝托·埃科演讲集,收录了其从2001年至2015年间在米兰艺术节上的演讲,并可看作其留在新千年里的文学遗嘱。在书中,他以其深邃、平易与戏谑,邀请读者共同进入一场流动的心智盛宴。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一个“巨人肩膀上的矮人”
在小说《玫瑰的名字》中,莫利蒙多的尼科拉曾哀叹:“我们不再有古人的智慧,巨人的时代已经结束。”对此,主人公威廉则回答道:“比起他们来我们都是矮人,但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矮人,有时候能比他们看到更远的天地。”写出这番对话的翁贝托·埃科,在当时已是颇具名气的哲学家、符号学家与历史学家。记者了解到,作为一位涉猎广阔的学者,他尤为喜爱在充满奇思妙想的小说世界与严肃的文学理论之间游走,后续创作的多部小说均成为了掷地有声的巨作,其本人一度被誉为20世纪后半期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
21年后,“巨人与矮人”这一意向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不同的是,此时的埃科早已享誉世界。他走到台前,面对着一众前来参加“米兰艺术节”的学者与艺术家,详细拆解着这个如今看来已有些过时的比喻:从知识逐代积累、彼此成就的“谦逊”,谈到质疑既有理论、驳斥前人的“傲慢”,再谈到当代生活中频繁发生的代际冲突与潮流更迭——这些潮流更迭得如此之快,“巨人”与“矮子”交替出现、互相转化,又轮流坐在彼此的肩膀上,令人无所适从……这场演讲的影响力持久而深远,也使得他与“米兰艺术节”结下了不解之缘。
据了解,从2001年到2015年,埃科多次受邀参加“米兰艺术节”,并根据当年的主题发表演讲,在这些演讲中,他逐步探讨了在写作中不断回归的主题:语言的起源、美与丑的本质、阴谋的力量、神秘的诱惑、艺术的不完美……这些内容巧妙融合了哲学、文学、艺术史和流行文化,并在随后形成了总计十二篇讲稿并结集成书,成为了如今已然问世的这本《米兰讲稿》。
不止于“巨人与矮人”,这些演讲内容深度关联了翁贝托·埃科的学术研究与小说创作。除《玫瑰的名字》与《在巨人的肩膀上》之间形成的“互文对照”以外,《揭秘》和《阴谋》等演讲同样延续了他在《傅科摆》《布拉格公墓》和《试刊号》等作品中对阴谋论这一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这也使得本书同时成为了串联作者创作生涯与思想动态的一部“索引”。
一位“意大利掌管毒舌的神”
“学识渊博、旁征博引、亦庄亦谐”,是不少人阅读本书后对翁贝托·埃科的第一印象。在书中,他如同一位熟练掌握进山线路的导游一般,引领着听众在不同话题与概念之间的“幽深小径”中快速奔行,中途还会停下来说几句诙谐而充满讽刺意味的笑话,让陡峭的山中小路变得生动与可爱,原本艰深晦涩的概念也就此简单易懂。但在这种“思想远游”的过程中,不少事物都曾被他的犀利的言辞和毒辣的点评“荼毒”,其本人更是被读者戏称为“意大利掌管毒舌的神”。“他的写作非常严肃,但里面每一处都有非常俏皮的东西。”翻译家、作家包慧怡表示。
在书中,他多次讨论文学作品,并毫不留情地“吐槽”了“大仲马”。他认为,“大仲马”的文风啰嗦,书中的人与物充斥着大量怪异的细节描写,这并不是因为他不会写作,证据就是他的《三个火枪手》写得干脆利落。“为了钱,多写几行就能获得更高的报酬,所以必须写得更长一些”,在论述的最后,他这 样说,并以此来阐释文学这一艺术形式的不完美所在。
此外,他同样对时下流行的“文学金句”进行了锐评。他认为,当一位读者发现了让其灵感迸发的语句时,为它打上一个赞赏的标签后自然而然地和它“站在一起”,必然是一种最为省力的处理方式,这种对“金句”的推崇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贴标签”与“站队”。而对于“过毛坯生活,发精装朋友圈”这种现代生活观念,他同样有话可说。他表示,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呈现出一些美好的片段,但被类似观念控制的人则想要不断留住转瞬即逝的美好,始终保持这种精神亢奋的状态,并把这看作“人生的成功”。
从文学的功用与缺憾,到影视作品的叙事与呈现,再到音乐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之辩,从中世纪的波澜壮阔到现当代的瑰丽绚烂,十二篇讲稿包罗万象地展示了作者本人的思想路径。有评论认为,本书重新组合和整理他渊博的知识,灵活操控着一个又一个话题,其中百无禁忌的无尽好奇心迷人而又令人振奋。
一张“慷慨的文学餐桌”
既是一张丰富多样的“书单”,又是一部品位独特的“画集”。在《米兰讲稿》中,大量引文和插图交替出现,如同一张慷慨的意大利餐桌,把所有时代的作品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场思想盛宴,接连不断地把读者引领向一条又一条分叉的小路,仅需一个转身便能步入崭新境地。夸张的引用数量是本书的特色之一,通过阅读这些引用,读者又能够快速寻找并定位新的阅读目标,通过不断阅读与之相关的作品来将书“读厚”,不失为阅读本书的好方法之一。
此外,在全面收录讲稿文本的基础上,本书也同时将埃科亲自为文本选择与搭配的139张插图囊括在内,并采用了艺术纸全彩印刷,以期最大程度地还原图片的美貌和讲座的临场感,图文并茂呈现作者本人的思想境地。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图文搭配方面同样较寻常的图文书更加丰富和出人意料。据了解,作为一名中世纪学家,埃科在选图时也有意无意地采取了一种“中世纪风格”,模仿中世纪手抄本中的图文关系。“在中世纪手抄本中,图像跟文本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插图’关系。”包慧怡解释道,图像有时是文本的图解,但并不服务于文本,而是另一种平行的可视文本,甚至很多时候会对文本形成一种颠覆的威胁。由此,本书较之于其他插图书更多出许多不同的层次。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一个“巨人肩膀上的矮人”
在小说《玫瑰的名字》中,莫利蒙多的尼科拉曾哀叹:“我们不再有古人的智慧,巨人的时代已经结束。”对此,主人公威廉则回答道:“比起他们来我们都是矮人,但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矮人,有时候能比他们看到更远的天地。”写出这番对话的翁贝托·埃科,在当时已是颇具名气的哲学家、符号学家与历史学家。记者了解到,作为一位涉猎广阔的学者,他尤为喜爱在充满奇思妙想的小说世界与严肃的文学理论之间游走,后续创作的多部小说均成为了掷地有声的巨作,其本人一度被誉为20世纪后半期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
21年后,“巨人与矮人”这一意向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不同的是,此时的埃科早已享誉世界。他走到台前,面对着一众前来参加“米兰艺术节”的学者与艺术家,详细拆解着这个如今看来已有些过时的比喻:从知识逐代积累、彼此成就的“谦逊”,谈到质疑既有理论、驳斥前人的“傲慢”,再谈到当代生活中频繁发生的代际冲突与潮流更迭——这些潮流更迭得如此之快,“巨人”与“矮子”交替出现、互相转化,又轮流坐在彼此的肩膀上,令人无所适从……这场演讲的影响力持久而深远,也使得他与“米兰艺术节”结下了不解之缘。
据了解,从2001年到2015年,埃科多次受邀参加“米兰艺术节”,并根据当年的主题发表演讲,在这些演讲中,他逐步探讨了在写作中不断回归的主题:语言的起源、美与丑的本质、阴谋的力量、神秘的诱惑、艺术的不完美……这些内容巧妙融合了哲学、文学、艺术史和流行文化,并在随后形成了总计十二篇讲稿并结集成书,成为了如今已然问世的这本《米兰讲稿》。
不止于“巨人与矮人”,这些演讲内容深度关联了翁贝托·埃科的学术研究与小说创作。除《玫瑰的名字》与《在巨人的肩膀上》之间形成的“互文对照”以外,《揭秘》和《阴谋》等演讲同样延续了他在《傅科摆》《布拉格公墓》和《试刊号》等作品中对阴谋论这一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这也使得本书同时成为了串联作者创作生涯与思想动态的一部“索引”。
一位“意大利掌管毒舌的神”
“学识渊博、旁征博引、亦庄亦谐”,是不少人阅读本书后对翁贝托·埃科的第一印象。在书中,他如同一位熟练掌握进山线路的导游一般,引领着听众在不同话题与概念之间的“幽深小径”中快速奔行,中途还会停下来说几句诙谐而充满讽刺意味的笑话,让陡峭的山中小路变得生动与可爱,原本艰深晦涩的概念也就此简单易懂。但在这种“思想远游”的过程中,不少事物都曾被他的犀利的言辞和毒辣的点评“荼毒”,其本人更是被读者戏称为“意大利掌管毒舌的神”。“他的写作非常严肃,但里面每一处都有非常俏皮的东西。”翻译家、作家包慧怡表示。
在书中,他多次讨论文学作品,并毫不留情地“吐槽”了“大仲马”。他认为,“大仲马”的文风啰嗦,书中的人与物充斥着大量怪异的细节描写,这并不是因为他不会写作,证据就是他的《三个火枪手》写得干脆利落。“为了钱,多写几行就能获得更高的报酬,所以必须写得更长一些”,在论述的最后,他这 样说,并以此来阐释文学这一艺术形式的不完美所在。
此外,他同样对时下流行的“文学金句”进行了锐评。他认为,当一位读者发现了让其灵感迸发的语句时,为它打上一个赞赏的标签后自然而然地和它“站在一起”,必然是一种最为省力的处理方式,这种对“金句”的推崇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贴标签”与“站队”。而对于“过毛坯生活,发精装朋友圈”这种现代生活观念,他同样有话可说。他表示,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呈现出一些美好的片段,但被类似观念控制的人则想要不断留住转瞬即逝的美好,始终保持这种精神亢奋的状态,并把这看作“人生的成功”。
从文学的功用与缺憾,到影视作品的叙事与呈现,再到音乐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之辩,从中世纪的波澜壮阔到现当代的瑰丽绚烂,十二篇讲稿包罗万象地展示了作者本人的思想路径。有评论认为,本书重新组合和整理他渊博的知识,灵活操控着一个又一个话题,其中百无禁忌的无尽好奇心迷人而又令人振奋。
一张“慷慨的文学餐桌”
既是一张丰富多样的“书单”,又是一部品位独特的“画集”。在《米兰讲稿》中,大量引文和插图交替出现,如同一张慷慨的意大利餐桌,把所有时代的作品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场思想盛宴,接连不断地把读者引领向一条又一条分叉的小路,仅需一个转身便能步入崭新境地。夸张的引用数量是本书的特色之一,通过阅读这些引用,读者又能够快速寻找并定位新的阅读目标,通过不断阅读与之相关的作品来将书“读厚”,不失为阅读本书的好方法之一。
此外,在全面收录讲稿文本的基础上,本书也同时将埃科亲自为文本选择与搭配的139张插图囊括在内,并采用了艺术纸全彩印刷,以期最大程度地还原图片的美貌和讲座的临场感,图文并茂呈现作者本人的思想境地。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图文搭配方面同样较寻常的图文书更加丰富和出人意料。据了解,作为一名中世纪学家,埃科在选图时也有意无意地采取了一种“中世纪风格”,模仿中世纪手抄本中的图文关系。“在中世纪手抄本中,图像跟文本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插图’关系。”包慧怡解释道,图像有时是文本的图解,但并不服务于文本,而是另一种平行的可视文本,甚至很多时候会对文本形成一种颠覆的威胁。由此,本书较之于其他插图书更多出许多不同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