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无人机成隐私“偷窥者”?

        规范新事物,才是鼓励创新的最好态度。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无人机产业显示出蓬勃生机。根据《2023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民用无人机企业数量为19825家。面对无人机偷拍乱象,应当综合施策、深化治理,在促进新事物发展与保护公民权利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

  又见无人机偷拍“作祟”扰民。有媒体报道,成都一小区住户近日在“问政四川”平台反映,称其正在家里换衣服时,发现窗外悬着一架无人机,正在偷拍。对此,成都市锦江区政府回应称,该区高度重视,立即责成锦江区公安分局进行调查处理。公安部门也在住户反映的区域加强巡逻,一旦发现该情况将立即严查严控。

  翻看媒体报道,利用无人机偷窥、偷拍,如今已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的常用手法。无人机拥有的技术优点,诸如静音、爬高、拍摄、巡航等,让偷窥、偷拍等行为变得易如反掌,且难露“蛛丝马迹”。原本,住在高层的住户并不怎么担心家庭环境隐私的泄露,可是因为无人机的技术“加持”,窗户外面多了一双“贼眼”,将他们和家人赤裸裸地暴露于外界。

  这种行为无疑触碰了法律红线。一方面,侵犯了个人隐私。根据民法典规定,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另一方面,擅自搜集个人信息,同样也是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所明令禁止的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法规正在持续完善。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出台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同样明确规定,禁止利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施“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秩序或者公共场所秩序”“危及他人生命健康,非法采集信息,或者侵犯他人其他人身权益”“危及公共设施、单位或者个人财产安全”等行为,这也是一记立法重拳。

  对无人机偷拍者,必须给予惩罚,让他们“悬崖勒马”。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行为,一般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当然,情节严重的,刑法还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违法犯罪者的代价将更为沉重。

  规范新事物,才是鼓励创新的最好态度。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无人机产业显示出蓬勃生机。根据《2023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民用无人机企业数量为19825家。面对无人机偷拍乱象,应当综合施策、深化治理,在促进新事物发展与保护公民权利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

  ◎据《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