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让老地名在城市更新中焕发新生

        2024年我国加快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城市更新过程中,为优化各类功能区布局,许多村庄、街路巷、老旧街区等或拆或改,导致许多地名废弃、更名或者消失。城市中的老地名种类多,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老街老巷是城市的肌理,人文景观是城市的灵魂,山丘湖河是城市的韵味……如果标识这些地理实体的地名消失不见,那么老城区传统格局改变了,地形地貌破坏了,文化传承中断了,城市底色黯淡了,这样的“更新”也就背离了初衷。

  ◎郭晓琳

  老地名是历史的见证者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而老地名便是这段历程的忠实记录者。它们见证了城市的兴起、繁荣与变迁,记录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影响。许多地名直接反映了历史事件、政治变迁、文化迁徙等历史信息。河南修武县因“武王伐纣、修兵演武于此”而得名。山东成武县“取汉高祖刘邦战胜项羽、武功告成之意”得名。“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是我国古代三大商帮徽商发源地,也是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安徽省的得名便是取自“安庆”“徽州”两府首字。至今已有2800多年建城史的襄阳是个历史大舞台,先后上演过卞和献玉、司马荐贤、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李自成称王等重大历史事件。目前,徽州已经改名为黄山市,襄阳经历了更名为襄樊后,又于2010年改回。老地名的消失与变更,有可能中断一个故事,淹没一段历史。

  老地名是文化的传承者

  老地名不仅仅是地理空间上的简单标识,更是时间轴上历史文化的沉淀与累积,它们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这些地名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风情、方言俚语等紧密相连,是历史、语言、民俗、心理等多重文化因素的交汇点,每一个老地名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人文情感和时代变迁的痕迹,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地名作为文化的载体,深刻地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脉。中国5000年的历史,在华夏大地留下众多千年古都、古城、古县、古镇,还有数以万计的古街古巷、古村古建……“洛阳纸贵”“邯郸学步”“泾渭分明”“阳关三叠”“青州从事”等包含地名的成语、典故,更是将历史事件与文化象征融为一体,蕴含了文化的辉煌灿烂与历史的沧桑变迁,成为传承文脉的重要符号。

  老地名是游子“寻根”的指示牌

  地名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是永远抹不去的乡愁记忆。许多海外游子回乡寻根问祖,因为地名更名或消失,只能通过查询档案找到老地名才能发现回家的路标。每当踏上归途,那些熟悉而又遥远的名字便在心头轻轻回响——老街巷尾、古桥流水、祠堂庙宇……每一个地名背后,都蕴含着一代代人的故事与传说,欢笑与泪水。对于远行的游子而言,这些老地名就像是穿越时空的信使,是每个人心中那份最纯粹的乡愁与归属感的象征,引领着他们穿越千山万水。在历史的长廊中,老地名静静伫立于时间与空间组成的坐标体系,成为游子心灵深处“寻根”之旅不可或缺的指示牌。
  
  老地名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蕴含着城市的“根”与“魂”。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应该通过树碑立传、“移植”“再生”“复活”等方法,让老地名得以“重生”,进而焕发新生。

  让体现自然美的老地名重生

  优先考虑那些富有当地自然特色的地名,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美,是对大自然恩赐的尊重与铭记。泉城济南对老地名已消失,但是城市道路、街道、桥梁、堤坝、建筑物、构筑物等还存在的,按法定程序对老地名予以变更恢复。大明湖畔的曲水亭街,是泉水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在城市更新中,沿街的老地名如“曲水亭”“百花洲”等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一条条老街、一处处泉水、一栋栋老房子名副其实。游客漫步于此,不仅可以体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闲适惬意,还能感受到那份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平江路,作为苏州古城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在城市更新中,平江路并没有被现代化的浪潮所淹没,反而通过精心的修缮和保护,成为了一个集旅游观光、文化体验、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热门景点,一条平江路成为苏州古城的缩影。沿街的老地名如“大儒巷”“胡厢使巷”“钮家巷”“丁香巷”等,与古色古香的建筑、小桥流水的景致相得益彰,实现了古韵今风的完美融合。

  让体现人文美的老地名重生

  我国历史上的文人雅士创作了许多发之于心、抒之于怀的脍炙人口的诗文,使祖国的奇山秀水、名园胜迹更添风采,许多地名也借助于他们的传神妙笔而声名远播、沿传千古。老地名是南京的文化“名片”,也是南京人的骄傲。夫子庙周边的老地名如“贡院西街”“四福巷”等,秦淮河沿岸的老地名如“桃叶渡”“乌衣巷”等都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和利用。人们在漫步河畔时,自然而然就联想到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和美丽传说。2022年,七家湾、幕府山、乌衣巷、朱雀桥等南京100个老地名和20个千年古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老地名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在全国开了先河。

  让体现社会美的老地名重生

  地名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因此,它的产生及演变,必然和人类的社会活动密切相关,在人们崇善尚美思想的指导下,许多地名中深嵌着社会美的烙印。如以吉祥嘉言命名的泰安、嘉祥、广饶、博兴、昌乐等地名,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国泰民安、富强昌盛的追求。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帮助人们通过追溯地名的得名由来寻根问祖,增强社会归属感和凝聚力。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命名的地名如龙王庙、玄帝庙、华佗庙、天宫庙、徒骇河、养马岛等,反映出人们对各种图腾和历史人物崇敬、敬仰的社会心态。这些命名科学、反映人们美好愿望的地名,呈现出社会心态、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经过千百年岁月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济南东郊的鲍山,是春秋时鲍叔牙和管仲分金处,因山下有鲍城系鲍叔牙的食邑,故名鲍山,“管鲍之交”的成语由此而来,成为好朋友交谊深厚的代名词,城市更新中命名了鲍山街、鲍贤街、鲍容街、鲍德街等一系列地名,形成了以诚相待、相互包容的文化生态圈,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
  
  2022年5月1日实施的《地名管理条例》规定,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具备了美的属性的老地名,蕴涵深厚、流韵悠远、历久弥新,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保护老地名,留住老地名,才能切实提升城市文化辨识度,推动城市“软更新”。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全国地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