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同心圆”畅叙“石榴情”
听四位模范代表唱响民族团结之歌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11月7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记者见面会,邀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代表,围绕“做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践行者”主题,向与会记者分享经验,弘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李瑞琪
打造“互嵌式”社区新样板
东营市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锦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惠在会上分享了社区是如何引导各族居民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实现组织、文化、服务、阵地和力量“五融合”。
锦华社区成立于2019年5月,辖2880户、5870人,居民主要由胜利油田职工和当地居民构成,涵盖满、汉、回、蒙古等15个民族。“为让居民更好地相处,我和同事们一直在尝试‘互嵌式’的社区治理方式,让我感到最有意义的就是文化方面的融合。”刘惠说。
为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刘惠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发出倡议,27名居民响应并成立编辑部,编纂出《1964,他们正年轻》石油回忆录。为保障入户采编、查询档案、印刷出版需要,刘惠多方奔走拉赞助、找资金,最终保障了57个先进人物材料、首发200册成功面世。“回忆录出版后,有部分行动不便的老人委托家里人过来拿书,说一定要看看。这本书不仅记载了他们的青春岁月,也寄托了他们保持并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的希望。”刘惠说道。
社区还组建“新疆麦舞团”“《锦华之声》编辑部”等31个社团组织;发起“民族团结一家亲”公益集市、“携手共建共筑锦华文艺汇演”主题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讲述民族团结的故事,弘扬社区精神。
“爱心拉面”回报第二故乡
针对各族群众“大流动、大融居”的趋势,如何找准服务管理“小切口”?威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公绪亮分享了探索城市民族工作“精细化引导、精致化融合”的可行路径。
威海创树的“爱心拉面”品牌,就是工作的一个缩影。西北、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刚到威海时,开办拉面馆遇到了很多困难,收入较低。为帮助他们转变经营理念,提升经营水平,威海创新开展“示范店”创建活动,帮助270多家餐饮店办理了经营手续,进行了授牌,闪亮的“示范店”铭牌成为他们获得社会认可、扩大客源的金字招牌,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解决了经营发展难题。
真情服务换来大爱回馈,广大来威少数民族群众把威海当作自己的家,主动投身精致城市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爱心拉面”活动发起人马志华曾经感慨地说,“威海是一个特别包容、特别有爱心的城市,刚来的时候我们得到了很多帮助,很感动。所以发起‘爱心拉面’活动,来回报第二故乡。”威海因势利导,推动全市180多家餐饮店加入这一活动,主动为环卫工人和有需要的市民免费提供“爱心拉面”,共向社会捐献爱心拉面13万余碗,书写了“一碗拉面温暖一座城”的感人故事。
“光明”照亮民族团结路
西藏、青海等地海拔高、日照时间长、紫外线照射频率高,导致当地居民白内障等眼部疾病发病率极高。结合前述受援地所需,山东省卫生健康委统筹协调,省内眼科专家护理团队具体实施了“光明行”系列健康惠民活动。
“我们每年积极争取援疆项目资金,组织医疗队带着器械、耗材、晶体,在山东对口支援的疏勒、岳普湖、英吉沙、麦盖提四县集中力量筛查白内障患者,并实施免费手术。”会上,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处处长、山东对口支援协作“光明行”医疗队负责人谭成森说。
据了解,近年来,“光明行”医疗队已向我省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地区派出21支队伍、500余人次,累计筛查患者2.6万余人、实施手术4600余台。
除此之外,“光明行”医疗队致力于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与受援地医务人员建立师徒结对14队,手术带教1690余台次,帮带提升40余人。有力提升了当地专科疾病的诊疗能力的同时还打造了鲁青眼科医院等一批齐鲁帮扶品牌。
2021年,岳普湖县人民医院重见光明的维吾尔族同胞们竖起大拇指,频频说出“山东专家,亚克西!”的情景,让谭成森至今记忆犹新。
民族团结“从娃娃抓起”
泰安金兰休闲观光牧场负责人、金兰奶牛养殖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法文静,为大家讲述了“金兰”与泥沟村结缘的暖心故事。
法文静说,20多年前,企业的创始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金兰英女士,萌生了到农村办企业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念头,泥沟村是一个民族村,有发展养殖的传统,她决定与当地各族群众一起改变落后面貌。
经过20多年接续奋斗,企业不仅建起高标准的奶牛养殖场,还与周边村建立产业联合体,流转周边土地4000余亩,涉及农户8060户,实现户均增收3000余元,同时还为各族群众提供就业岗位470余个,金兰乳业联合体也获评全省首批民族镇村产业化品牌集聚地。
法文静介绍,企业整合优质资源,突出“观摩、体验、教育”三大功能,成功打造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基地因为独特的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吸引了泰安市及周边中小学生前来开展沉浸式教育体验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展550期、8万余人次,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根植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李瑞琪
打造“互嵌式”社区新样板
东营市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锦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惠在会上分享了社区是如何引导各族居民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实现组织、文化、服务、阵地和力量“五融合”。
锦华社区成立于2019年5月,辖2880户、5870人,居民主要由胜利油田职工和当地居民构成,涵盖满、汉、回、蒙古等15个民族。“为让居民更好地相处,我和同事们一直在尝试‘互嵌式’的社区治理方式,让我感到最有意义的就是文化方面的融合。”刘惠说。
为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刘惠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发出倡议,27名居民响应并成立编辑部,编纂出《1964,他们正年轻》石油回忆录。为保障入户采编、查询档案、印刷出版需要,刘惠多方奔走拉赞助、找资金,最终保障了57个先进人物材料、首发200册成功面世。“回忆录出版后,有部分行动不便的老人委托家里人过来拿书,说一定要看看。这本书不仅记载了他们的青春岁月,也寄托了他们保持并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的希望。”刘惠说道。
社区还组建“新疆麦舞团”“《锦华之声》编辑部”等31个社团组织;发起“民族团结一家亲”公益集市、“携手共建共筑锦华文艺汇演”主题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讲述民族团结的故事,弘扬社区精神。
“爱心拉面”回报第二故乡
针对各族群众“大流动、大融居”的趋势,如何找准服务管理“小切口”?威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公绪亮分享了探索城市民族工作“精细化引导、精致化融合”的可行路径。
威海创树的“爱心拉面”品牌,就是工作的一个缩影。西北、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刚到威海时,开办拉面馆遇到了很多困难,收入较低。为帮助他们转变经营理念,提升经营水平,威海创新开展“示范店”创建活动,帮助270多家餐饮店办理了经营手续,进行了授牌,闪亮的“示范店”铭牌成为他们获得社会认可、扩大客源的金字招牌,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解决了经营发展难题。
真情服务换来大爱回馈,广大来威少数民族群众把威海当作自己的家,主动投身精致城市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爱心拉面”活动发起人马志华曾经感慨地说,“威海是一个特别包容、特别有爱心的城市,刚来的时候我们得到了很多帮助,很感动。所以发起‘爱心拉面’活动,来回报第二故乡。”威海因势利导,推动全市180多家餐饮店加入这一活动,主动为环卫工人和有需要的市民免费提供“爱心拉面”,共向社会捐献爱心拉面13万余碗,书写了“一碗拉面温暖一座城”的感人故事。
“光明”照亮民族团结路
西藏、青海等地海拔高、日照时间长、紫外线照射频率高,导致当地居民白内障等眼部疾病发病率极高。结合前述受援地所需,山东省卫生健康委统筹协调,省内眼科专家护理团队具体实施了“光明行”系列健康惠民活动。
“我们每年积极争取援疆项目资金,组织医疗队带着器械、耗材、晶体,在山东对口支援的疏勒、岳普湖、英吉沙、麦盖提四县集中力量筛查白内障患者,并实施免费手术。”会上,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处处长、山东对口支援协作“光明行”医疗队负责人谭成森说。
据了解,近年来,“光明行”医疗队已向我省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地区派出21支队伍、500余人次,累计筛查患者2.6万余人、实施手术4600余台。
除此之外,“光明行”医疗队致力于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与受援地医务人员建立师徒结对14队,手术带教1690余台次,帮带提升40余人。有力提升了当地专科疾病的诊疗能力的同时还打造了鲁青眼科医院等一批齐鲁帮扶品牌。
2021年,岳普湖县人民医院重见光明的维吾尔族同胞们竖起大拇指,频频说出“山东专家,亚克西!”的情景,让谭成森至今记忆犹新。
民族团结“从娃娃抓起”
泰安金兰休闲观光牧场负责人、金兰奶牛养殖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法文静,为大家讲述了“金兰”与泥沟村结缘的暖心故事。
法文静说,20多年前,企业的创始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金兰英女士,萌生了到农村办企业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念头,泥沟村是一个民族村,有发展养殖的传统,她决定与当地各族群众一起改变落后面貌。
经过20多年接续奋斗,企业不仅建起高标准的奶牛养殖场,还与周边村建立产业联合体,流转周边土地4000余亩,涉及农户8060户,实现户均增收3000余元,同时还为各族群众提供就业岗位470余个,金兰乳业联合体也获评全省首批民族镇村产业化品牌集聚地。
法文静介绍,企业整合优质资源,突出“观摩、体验、教育”三大功能,成功打造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基地因为独特的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吸引了泰安市及周边中小学生前来开展沉浸式教育体验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展550期、8万余人次,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根植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