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情感导师”,不靠谱

        近年来,在各类社交平台上,情感咨询相关内容颇受关注。但是,此类服务也存在诱导高额付费、咨询师与机构资质不明、合同暗设霸王条款、服务完成度难以界定等诸多问题。

  工人日报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认为,部分情感主播一方面通过提供情感咨询服务敛财,另一方面借助人设收割流量、带货获利,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还有一些情感主播通过剧本或人设传递了畸形的婚恋观。

  对于寄望情感咨询挽回感情的群体,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吕厚超曾公开表示:“应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不应过分放大感情中的非理性成分。每个人的爱情都是独特的,它因个体自身经历和家庭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情感咨询所谓的情感挽回无法做到一概而论。”

  “情感咨询服务并不等同于心理咨询服务,一些从业者并无专业资质,涉嫌诈骗。”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刘鑫建议,有相关需求的消费者可以联系专业调解机构或经验丰富的亲朋好友寻求帮助。

  北京青年报

  婚恋双方情感的破裂,往往有着具体且复杂的原因。在此情况下,不顾或无视真实的实际,想当然寄望于“情感导师”帮自己挽回感情,就可能走入误区,徒耗钱财、精力和时间,甚至陷入法律纠纷及多种麻烦之中。因此,在修复婚恋关系的问题上,与其求助于不靠谱的“情感导师”,不如不断加强学习和修养,全面提升与人特别是与异性相处的能力,在婚恋关系中尽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努力做好合格和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