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父母牵挂情
◎文/张昌明
在父母眼里,儿女永远是孩子。是全部、是希望、是未来。一生一世,无论长多大、走多远,都时刻被家牵挂着、被父母牵挂着——
从上学的第一天,儿女就尝试着走出家门,像嫩翅初成的小鸟,学着离开巢,成为父母最初的牵挂。第一次撒开儿女的手,他们一边欢喜一边忧,千叮咛万嘱咐:“到了学校,别调皮、别打架、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放学后,别乱跑,等爸妈接你回家”。每天,在和儿女的约定里,揣着满满的希望为他们整理书包,算计着最准确的时间送他们上学,用最守诺的等候接他们回家……
从小学、中学、大学,十多年求学路上,儿女在前边走,父母默默跟随身后。倾其所有,撑起一把伞,把风雨和毒辣辣的日头挡在外面;不失时机伸出一双手,把踉踉跄跄的他们扶住;走一程,送一程,笑中含泪,泪中含笑。一把老茧、一脸皱纹、一路沧桑,十多年的寒窗上愣是被父母覆上一层厚厚的暖。
当子女在异地他乡安身、打拼——仿佛悬于父母心头的一块石头啪嗒一下落了地,但另一块石头心头又起——
父母的牵挂就如一把铁钳紧紧揪住心田。常常,在星光惨淡的夜色里,父亲一边念念有词,掰着手指算计着儿女在外的日子,因给儿女打不通电话坐卧不宁,一个发出去的短信迟迟得不到回复而忧心忡忡。也常常,在大雪纷飞的寒冷里,母亲手捧着棉衣对着儿女远去的方向深情凝望; 在忧心忡忡的期待中,抚摸着儿女的相册暗自悲伤;在思虑万千的牵挂中,痴呆呆把泪滴洒到清冷的饭桌上!又有多少个夜里,和父亲相视无眠,唉声叹气:“他爸呀!好长时间也没有孩子的信儿了,他不会有事吧?我咋心里扑通、扑通的?”“唉!孩子都这么大了,应该没啥事吧?”父亲若无其事地回答着,她却背过身去,偷偷抹去眼角的泪水,目光呆滞地盯着黑漆漆的窗外。
一年到头,总有那么几个节点,父母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望儿女归来,哪怕两手空空,只带着一脸笑容,家门打开的那一刻,他们仿佛迎接一缕光,即便每次都来去匆匆,即便父母一肚子话还没有说完,即便桌椅板凳上的清冷一时半会儿还没有缓过劲来,儿女又要匆匆整装行囊,再出发。每每此刻,母亲一边低语,一边把点点愁绪和丝丝牵挂连同一把零钱偷偷塞进儿女兜里,把千言万语的嘱托随着一件件衣物打包装进儿女的行李中;而父亲躲在角落里,吧嗒吧嗒抽旱烟,一句话也不说。儿女转身离去,父母泪眼相送,就如一棵满身疤痕的大树弃别叶子一样伤痛——
父母的牵挂就如上紧弦的闹钟,滴滴答答,走过一年一年的岁月。常常母亲一个人把自己关在屋里,默默整理着儿女穿过的衣、盖过的被,叠起又打开、打开又叠起,在反反复复中打开思念,叠起牵挂;也像往常一样一遍一遍擦拭儿女用过的橱、桌或椅,似小时候擦拭着儿女的脸颊那般小心翼翼;而父亲也常常机械地把儿女喜欢的盆栽从阳台搬进搬出,精心呵护,为其施肥、浇水、剪枝,倾尽一腔热情,时刻盼望着、期待着——儿女归来、花还在。也时常如儿女在家一样,一日三餐,吃饭时多摆上一双碗筷,一声“开饭喽”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回响,此刻,他们相信心有灵犀,即使无人应,也胜似有声,一顿饭、一生情。一到晚上,她和父亲一改多年争相看戏曲、看老剧的习惯,开始步调一致关注同一个频道,像两条平行的轨并成一条线,他们坚信,轨的尽头是儿女的期盼和心愿。
儿女就像一只被父母放飞的风筝,飞得越远、越高,他们越担心、越害怕。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隔着遥远的距离,把牵着风筝的一根细线小心翼翼地攥在手里,不敢有丝毫大意和懈怠,生怕一不留神,线断了、风筝飞了。他们祈祷每一天都风和日丽,也惶恐惊怵有朝一日风雨飘摇。担心儿女工作劳累、担心儿女身体异样,更担心儿女只身在外居无定所、脚步彷徨、在陌生的城市迷失方向;也担心儿女一旦遇到风雨,自己不能穿过千山万水第一个出现在儿女身旁,像小时候一样,及时为儿女撑起一把大伞将风雨阻挡。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儿女阳光下感受温暖,风雨里看到希望,看到家的方向有彩虹、有嘱托、有力量。让儿女,在异地他乡感觉到踏实、不孤单、有依靠;也让儿女一生不惧风雨!
父母的牵挂,如一缕阳光,时时温暖着儿女的心灵;如一泓清泉,日日洗荡着儿女被岁月蒙尘的双眼。亦如和煦暖风,为儿女,吹去朔雪纷飞,带去春光无限。
儿女离开家,无论身在天涯,还是近在咫尺,心一直在流浪,之所以岁月尚好、一身轻松,皆因家中父母为儿女负重前行。家是一盏灯,始终为儿女亮着;家是一把火,为儿女燃着;家是一座港湾,随时准备为儿女泊船;家是一座大山,托起儿女的伟岸。
将心比心,普天之下,离家在外的儿女们,是不是也该如父母牵挂我们这般牵挂着家中的父母呢?
在父母眼里,儿女永远是孩子。是全部、是希望、是未来。一生一世,无论长多大、走多远,都时刻被家牵挂着、被父母牵挂着——
从上学的第一天,儿女就尝试着走出家门,像嫩翅初成的小鸟,学着离开巢,成为父母最初的牵挂。第一次撒开儿女的手,他们一边欢喜一边忧,千叮咛万嘱咐:“到了学校,别调皮、别打架、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放学后,别乱跑,等爸妈接你回家”。每天,在和儿女的约定里,揣着满满的希望为他们整理书包,算计着最准确的时间送他们上学,用最守诺的等候接他们回家……
从小学、中学、大学,十多年求学路上,儿女在前边走,父母默默跟随身后。倾其所有,撑起一把伞,把风雨和毒辣辣的日头挡在外面;不失时机伸出一双手,把踉踉跄跄的他们扶住;走一程,送一程,笑中含泪,泪中含笑。一把老茧、一脸皱纹、一路沧桑,十多年的寒窗上愣是被父母覆上一层厚厚的暖。
当子女在异地他乡安身、打拼——仿佛悬于父母心头的一块石头啪嗒一下落了地,但另一块石头心头又起——
父母的牵挂就如一把铁钳紧紧揪住心田。常常,在星光惨淡的夜色里,父亲一边念念有词,掰着手指算计着儿女在外的日子,因给儿女打不通电话坐卧不宁,一个发出去的短信迟迟得不到回复而忧心忡忡。也常常,在大雪纷飞的寒冷里,母亲手捧着棉衣对着儿女远去的方向深情凝望; 在忧心忡忡的期待中,抚摸着儿女的相册暗自悲伤;在思虑万千的牵挂中,痴呆呆把泪滴洒到清冷的饭桌上!又有多少个夜里,和父亲相视无眠,唉声叹气:“他爸呀!好长时间也没有孩子的信儿了,他不会有事吧?我咋心里扑通、扑通的?”“唉!孩子都这么大了,应该没啥事吧?”父亲若无其事地回答着,她却背过身去,偷偷抹去眼角的泪水,目光呆滞地盯着黑漆漆的窗外。
一年到头,总有那么几个节点,父母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望儿女归来,哪怕两手空空,只带着一脸笑容,家门打开的那一刻,他们仿佛迎接一缕光,即便每次都来去匆匆,即便父母一肚子话还没有说完,即便桌椅板凳上的清冷一时半会儿还没有缓过劲来,儿女又要匆匆整装行囊,再出发。每每此刻,母亲一边低语,一边把点点愁绪和丝丝牵挂连同一把零钱偷偷塞进儿女兜里,把千言万语的嘱托随着一件件衣物打包装进儿女的行李中;而父亲躲在角落里,吧嗒吧嗒抽旱烟,一句话也不说。儿女转身离去,父母泪眼相送,就如一棵满身疤痕的大树弃别叶子一样伤痛——
父母的牵挂就如上紧弦的闹钟,滴滴答答,走过一年一年的岁月。常常母亲一个人把自己关在屋里,默默整理着儿女穿过的衣、盖过的被,叠起又打开、打开又叠起,在反反复复中打开思念,叠起牵挂;也像往常一样一遍一遍擦拭儿女用过的橱、桌或椅,似小时候擦拭着儿女的脸颊那般小心翼翼;而父亲也常常机械地把儿女喜欢的盆栽从阳台搬进搬出,精心呵护,为其施肥、浇水、剪枝,倾尽一腔热情,时刻盼望着、期待着——儿女归来、花还在。也时常如儿女在家一样,一日三餐,吃饭时多摆上一双碗筷,一声“开饭喽”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回响,此刻,他们相信心有灵犀,即使无人应,也胜似有声,一顿饭、一生情。一到晚上,她和父亲一改多年争相看戏曲、看老剧的习惯,开始步调一致关注同一个频道,像两条平行的轨并成一条线,他们坚信,轨的尽头是儿女的期盼和心愿。
儿女就像一只被父母放飞的风筝,飞得越远、越高,他们越担心、越害怕。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隔着遥远的距离,把牵着风筝的一根细线小心翼翼地攥在手里,不敢有丝毫大意和懈怠,生怕一不留神,线断了、风筝飞了。他们祈祷每一天都风和日丽,也惶恐惊怵有朝一日风雨飘摇。担心儿女工作劳累、担心儿女身体异样,更担心儿女只身在外居无定所、脚步彷徨、在陌生的城市迷失方向;也担心儿女一旦遇到风雨,自己不能穿过千山万水第一个出现在儿女身旁,像小时候一样,及时为儿女撑起一把大伞将风雨阻挡。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儿女阳光下感受温暖,风雨里看到希望,看到家的方向有彩虹、有嘱托、有力量。让儿女,在异地他乡感觉到踏实、不孤单、有依靠;也让儿女一生不惧风雨!
父母的牵挂,如一缕阳光,时时温暖着儿女的心灵;如一泓清泉,日日洗荡着儿女被岁月蒙尘的双眼。亦如和煦暖风,为儿女,吹去朔雪纷飞,带去春光无限。
儿女离开家,无论身在天涯,还是近在咫尺,心一直在流浪,之所以岁月尚好、一身轻松,皆因家中父母为儿女负重前行。家是一盏灯,始终为儿女亮着;家是一把火,为儿女燃着;家是一座港湾,随时准备为儿女泊船;家是一座大山,托起儿女的伟岸。
将心比心,普天之下,离家在外的儿女们,是不是也该如父母牵挂我们这般牵挂着家中的父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