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历史长河背后的别样价值
于翩跹文字中重识《博物馆》
日前,散文集《博物馆》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青年作家李达伟将自己置身于各式各样的博物馆中,从“宁静与喧哗”再到“历史与当下”,他从不同的视角呈现着博物馆所关切的种种主题。本次领读周刊,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专访李达伟,据他表示,虽然是一本散文集,但本书更想表达的是一些较为严肃而庄重的主题。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用沉思抵达博物馆的“边界”
记者:本书是一部以博物馆为名,以博物馆为主题的散文集,但它既不是严肃的考古,也不是一种“逛展攻略”,那它是什么,为什么会想要出版这样一部书?
李达伟:每个人面对博物馆的姿态,以及要从博物馆获取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这不是如何参观博物馆的书,是我依托博物馆这个空间,来思考像“战争与和平”“惩罚与受难”“痛苦与狂喜”“艺术与永恒”等等主题的书,这是这本书的一个面向。另一方面,这也是一部“为孩子写的书”,确切来说是为我的女儿所写。
有一次学校组织活动,我去博物馆接她时,她感到很兴奋,意犹未尽。其实她什么也不懂,只觉得好看,这种鲜活生动的情感触动了我。在那之前,我对博物馆并没有特别的关心,但从那以后,我也开始有意地去往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并把身在其中的所思所想结集成了这本《博物馆》。女儿是我写作这本书的动力,某种意义上,这本书是写给她的,即便现在她还读不懂。
记者:我了解到书中写了很多“虚虚实实”的博物馆,能不能挑其中一些给大家分享一下。
李达伟:比如说,书中有写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摄影博物馆、电影博物馆、滇西抗战纪念馆等,这些都是真实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都是有具体的内容和主题的,在写作时,我的思路也会围绕这一特定的主题展开。除此以外,《博物馆》 中还有诸如残缺博物馆、梦想博物馆、记忆博物馆等之类的“博物馆”,是我虚构的,这些虚构则是借由“博物馆”这一概念引申出诸多思考。
当然,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博物馆,我都是把它们作为我展开写作与思考的灵感源泉。
记者:除了眼前那座可触可感的“博物馆”以外,您在书中还写了哪些,为什么要写它们?
李达伟:除了博物馆本身,这本书更多时候所表现的仍然是各种各样的思考:关于记忆的、美感的、时间的、文明的等等等等。一进入博物馆,许多的“物”就会不自觉地刺激着我,惊诧之余,思考便莫名开始了。虽然我并不是专业的考古、历史学者,却并不妨碍我全身心地沉浸在这座文化宝库里,一如我懵懂的女儿一样。我认为,这种油然而生的感触是极为宝贵的,而我要做的就是用文字将它们如实记录下来。
实现与博物馆的“零距离接触”
记者:您与博物馆有着哪些切身的联系,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博物馆有了特殊的感情?
李达伟:年轻时,博物馆与我之间并无特殊的因缘或者关系。只是在最近这几年,我才有意识地去参观了一些博物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博物馆自然而然具备了很多特殊的、无法厘清的复杂情感。我仍然记得,在大理的一个县,我在没有丝毫准备的情况下偶然“闯入”了一个很少有人问津的民间博物馆,那个博物馆的馆藏是丰富的,但也是无序的、驳杂的,很多的文物上都积了厚厚的一层灰尘,就在那个空间里,我感觉自己正在触摸着时间与艺术的重量。
记者:如今,博物馆在变多,看博物馆的人也在变多,围绕博物馆所进行的文化实践也在变多,对此您如何看?
李达伟:我觉得博物馆起到的作用,就是把一些有审美价值和意义的东西聚集在一起。它记录的有时是一段历史,也可能是关于某种艺术门类的展示,还可能是其他主题性很强的东西。
主题博物馆的兴起是当下很普遍的现象,博物馆变多,同时看博物馆的人也在变多,这是好事情,对于很多人来说,博物馆其实是他们产生审美启蒙、思考启发的第一现场,有时甚至会对人格重塑上有着特殊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每当我去一些地方,都更愿意带女儿参观博物馆,也是希望她能有意无意中得到一些美的熏陶。
记者:进入一个博物馆,您一般会看什么,会听什么,对您个人来说,如何逛博物馆更好?
李达伟:与很多学者或者文物爱好者不同,我很多时候都是在漫无目的地逛馆,有时会听讲解员讲解,有时会在一些文物面前发呆,或者仅仅是观察一些看展的人。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体验博物馆的方法——放慢脚步,不去执着于非要看到什么,而是带着审美和思考的眼光,投注情感地去逛博物馆,并被这座场馆本身感动,这样一定会有所收获。
当然,博物馆最吸引我的还是文物本身,有时它们是完整的,有时它们是残破的,有时它们是艺术的,有时它们只是时间的象征物,但无论如何,它们都很迷人。
立足地域的人文写作
记者:您常居云南,您是否会在书中有意地描写或展示云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如何通过文字认识云南?
李达伟:云南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经由山川河流的切割与海拔的高低参差而形成的,大山、大河对空间的切割,让不同的地域都因此保存了一些独特的东西,比如多民族的聚居,比如不同的语言与认知等,自然也包括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博物馆。
我的很多作品都会有意或无意地书写云南,比如我最近正在写一本叫《热带丛林》的长篇散文,这本书讲述的是我曾在云南的一个热带河谷中为期数年的教书经历。在其中,我当然会去展示云南独特的风情,但更多时候,是想把云南作为我写作的一个“地标”,由这个概念向外望去,去思考自然、人生、存在、命运和记忆等主题。在这方面,这本《博物馆》亦是如此。
记者:我们如何去读这本书?这本书适合哪些人去阅读?
李达伟:《博物馆》是我对博物馆与博物馆空间进行的诗学意义上的思考,这样的思考有时涉及空间本身,有时是空间之内的那些事物,其中还包括了很多人的人生与命运。思辨色彩的相对强烈,对人的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读的时候需要一定的耐心与安静。但我想,只要是对思考、对博物馆存在一定兴趣的人,都可以来阅读这本书,也希望它能引发大家的一点思考。
【作者简介】
李达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逾两百万字作品见于《十月》《花城》《青年文学》《百花洲》等报刊。曾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第十二届湄公河文学奖、第三届三毛散文奖、云南文学奖、云南省年度作家奖等。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用沉思抵达博物馆的“边界”
记者:本书是一部以博物馆为名,以博物馆为主题的散文集,但它既不是严肃的考古,也不是一种“逛展攻略”,那它是什么,为什么会想要出版这样一部书?
李达伟:每个人面对博物馆的姿态,以及要从博物馆获取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这不是如何参观博物馆的书,是我依托博物馆这个空间,来思考像“战争与和平”“惩罚与受难”“痛苦与狂喜”“艺术与永恒”等等主题的书,这是这本书的一个面向。另一方面,这也是一部“为孩子写的书”,确切来说是为我的女儿所写。
有一次学校组织活动,我去博物馆接她时,她感到很兴奋,意犹未尽。其实她什么也不懂,只觉得好看,这种鲜活生动的情感触动了我。在那之前,我对博物馆并没有特别的关心,但从那以后,我也开始有意地去往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并把身在其中的所思所想结集成了这本《博物馆》。女儿是我写作这本书的动力,某种意义上,这本书是写给她的,即便现在她还读不懂。
记者:我了解到书中写了很多“虚虚实实”的博物馆,能不能挑其中一些给大家分享一下。
李达伟:比如说,书中有写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摄影博物馆、电影博物馆、滇西抗战纪念馆等,这些都是真实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都是有具体的内容和主题的,在写作时,我的思路也会围绕这一特定的主题展开。除此以外,《博物馆》 中还有诸如残缺博物馆、梦想博物馆、记忆博物馆等之类的“博物馆”,是我虚构的,这些虚构则是借由“博物馆”这一概念引申出诸多思考。
当然,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博物馆,我都是把它们作为我展开写作与思考的灵感源泉。
记者:除了眼前那座可触可感的“博物馆”以外,您在书中还写了哪些,为什么要写它们?
李达伟:除了博物馆本身,这本书更多时候所表现的仍然是各种各样的思考:关于记忆的、美感的、时间的、文明的等等等等。一进入博物馆,许多的“物”就会不自觉地刺激着我,惊诧之余,思考便莫名开始了。虽然我并不是专业的考古、历史学者,却并不妨碍我全身心地沉浸在这座文化宝库里,一如我懵懂的女儿一样。我认为,这种油然而生的感触是极为宝贵的,而我要做的就是用文字将它们如实记录下来。
实现与博物馆的“零距离接触”
记者:您与博物馆有着哪些切身的联系,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博物馆有了特殊的感情?
李达伟:年轻时,博物馆与我之间并无特殊的因缘或者关系。只是在最近这几年,我才有意识地去参观了一些博物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博物馆自然而然具备了很多特殊的、无法厘清的复杂情感。我仍然记得,在大理的一个县,我在没有丝毫准备的情况下偶然“闯入”了一个很少有人问津的民间博物馆,那个博物馆的馆藏是丰富的,但也是无序的、驳杂的,很多的文物上都积了厚厚的一层灰尘,就在那个空间里,我感觉自己正在触摸着时间与艺术的重量。
记者:如今,博物馆在变多,看博物馆的人也在变多,围绕博物馆所进行的文化实践也在变多,对此您如何看?
李达伟:我觉得博物馆起到的作用,就是把一些有审美价值和意义的东西聚集在一起。它记录的有时是一段历史,也可能是关于某种艺术门类的展示,还可能是其他主题性很强的东西。
主题博物馆的兴起是当下很普遍的现象,博物馆变多,同时看博物馆的人也在变多,这是好事情,对于很多人来说,博物馆其实是他们产生审美启蒙、思考启发的第一现场,有时甚至会对人格重塑上有着特殊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每当我去一些地方,都更愿意带女儿参观博物馆,也是希望她能有意无意中得到一些美的熏陶。
记者:进入一个博物馆,您一般会看什么,会听什么,对您个人来说,如何逛博物馆更好?
李达伟:与很多学者或者文物爱好者不同,我很多时候都是在漫无目的地逛馆,有时会听讲解员讲解,有时会在一些文物面前发呆,或者仅仅是观察一些看展的人。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体验博物馆的方法——放慢脚步,不去执着于非要看到什么,而是带着审美和思考的眼光,投注情感地去逛博物馆,并被这座场馆本身感动,这样一定会有所收获。
当然,博物馆最吸引我的还是文物本身,有时它们是完整的,有时它们是残破的,有时它们是艺术的,有时它们只是时间的象征物,但无论如何,它们都很迷人。
立足地域的人文写作
记者:您常居云南,您是否会在书中有意地描写或展示云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如何通过文字认识云南?
李达伟:云南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经由山川河流的切割与海拔的高低参差而形成的,大山、大河对空间的切割,让不同的地域都因此保存了一些独特的东西,比如多民族的聚居,比如不同的语言与认知等,自然也包括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博物馆。
我的很多作品都会有意或无意地书写云南,比如我最近正在写一本叫《热带丛林》的长篇散文,这本书讲述的是我曾在云南的一个热带河谷中为期数年的教书经历。在其中,我当然会去展示云南独特的风情,但更多时候,是想把云南作为我写作的一个“地标”,由这个概念向外望去,去思考自然、人生、存在、命运和记忆等主题。在这方面,这本《博物馆》亦是如此。
记者:我们如何去读这本书?这本书适合哪些人去阅读?
李达伟:《博物馆》是我对博物馆与博物馆空间进行的诗学意义上的思考,这样的思考有时涉及空间本身,有时是空间之内的那些事物,其中还包括了很多人的人生与命运。思辨色彩的相对强烈,对人的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读的时候需要一定的耐心与安静。但我想,只要是对思考、对博物馆存在一定兴趣的人,都可以来阅读这本书,也希望它能引发大家的一点思考。
【作者简介】
李达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逾两百万字作品见于《十月》《花城》《青年文学》《百花洲》等报刊。曾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第十二届湄公河文学奖、第三届三毛散文奖、云南文学奖、云南省年度作家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