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打造“3×4”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

青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近年来,青岛在科技领域持续发力
点击查看原图
        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了《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显示,青岛排名第20位,较2023年再提升3个位次;居全国第8位,排名与去年持平。

  从具体评价指标来看,PCT 专利申请量是体现产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尺。

  榜单显示,2019至2023年期间,青岛 PCT 专利申请量8442件,在百强科技集群中位居全国第5位,主要涉及热学、其他消费品、计算机技术、光学、数字通信、测量以及视听影音技术等领域。

  据悉,在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赛迪顾问发布的“科技创新百强市”、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全国城市科技创新引领力”等榜单中,青岛都处在“第一梯队”。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青岛正围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这一关键环节,力图以更深的层次和更强的力度深化改革,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赵方吉

  打造“3×4”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

  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1%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7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9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0000家,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7%……

  在今年青岛市的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青岛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天传表示,2024年,青岛要锚定打头阵、当先锋,聚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奋力开创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发展新局面。

  前不久,中共青岛市委科技委员会印发《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效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针对重大平台产出的“自主创新重大成果”、产业发展急需的“产业科技创新成果”、面向市场主体的“企业需求技术成果”这3大类科技成果分类施策、精准转化,采取建设技术交易市场、培养技术经纪人队伍、搭建中试服务平台、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等4个方面的重点举措,加快形成“3×4”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跟踪对接机制,是指面向全市15家重点驻青高校院所、16家重点国家级创新平台和21家重点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依托青岛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联合办公室,按照“内部成果转化机构+外部技术经纪人”的模式,组建“1+N”专业服务团队,跟踪科研单位优势技术领域、颠覆性技术项目、引进研发机构母所(校)科研动态等信息,从而建立成果库、研发台账和问题清单,由青岛市科学技术局定期汇总,在海洋科技大市场动态更新发布,最终确保推动重大科技成果早发现、早发布、早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激励机制,则要突出成果导向和产出效益,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对产业发展具有潜在价值的重大科技成果,由项目单位在自主研发基础上,组织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和概念验证。对认为有必要“一事一议”“特事特办”重点支持的重大科技成果,由项目单位向青岛市科学技术局提出申请,经青岛市科学技术局会同产业部门、智库专家等咨询研判后,拟定重大项目立项建议,梳理项目问题需求清单,提报青岛市委科技委员会研究。每年遴选自主创新重大成果不少于10项。

  科技成果转化联合支持机制,是指统筹科技、发改、工信、财政、国资、金融、卫生健康等部门及相关区(市)成立专班,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协助对接重点行业、领军企业等需求端资源,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优先在本地转化,或与本市国有投资平台合作转化;建立青岛市委科技委员会重大科技成果决策机制,针对不同阶段科技成果,精准制定“政策包”,协调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难点问题;推动国有企业和市属大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投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灵活运用财政“拨改投”、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等手段,早期介入、长线投入,有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问题。

  以市场化导向满足企业需求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先进成果和技术的“去处”。《方案》面向产业具体应用,提出了面向企业需求,深化相关技术成果的产学研对接。

  面向大企业需求,要开展“订单式”研发。重点面向新兴产业领域的“链主”企业和未来产业方向,组织专门技术经纪人开展“一对一”常态化跟踪服务,梳理企业技术需求,采取“揭榜挂帅”方式匹配重点实验室、研发机构等创新资源,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面向中小企业需求,则要针对他们面临的创新需求“想不出”“说不清”等问题,依托檬豆“云端研发”平台,帮助中小企业挖掘需求,在对接全国100多家高校院所资源、匹配万链数科5万名全国专家库画像资源的基础上,帮助企业研发创新,每年链接企业技术需求不少于1000项。

  面向行业共性需求,要基于海量企业个性需求,汇总、凝练行业共性需求,结合需求侧对接供给侧,匹配各类资源,确定解决方案,采取“集采研发”模式,组织有需求的企业签署预采购协议,众筹解决研发资金,打通行业共性问题。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青岛尝试以深化改革进一步构建更加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链条。例如,《方案》提出,突出海洋和上合国际技术转移特色,高标准打造海洋科技大市场,集成果发布、成果交易、供需对接、成果孵化等功能为一体,构建“线上平台+线下展厅”相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建立科技成果发布制度,定期专场发布“青岛好成果”。

  培养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方案》要求依托国家、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系统开展初、中、高级技术经纪人培训;聚焦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和应用场景,组织技术经纪人实训,每年培养300名懂产业、悉管理、能实战的高水平专业化技术经纪人;依托市场化机构,搭建技术经纪人撮合交易服务平台,探索信息共享、有偿服务机制,根据需求挖掘、成果转化等绩效,对技术经纪人给予适当激励。

  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常态化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方案》 要依托青岛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联合办公室、“云端研发”、孵化器协会等平台,每年组织100场左右“国重面对面”“校企牵手、卡位入链”等产学研对接活动。

  财政支持科技创新

  今年9月,青岛市还出台了《青岛市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市行动计划(2024—2028年)》。

  青岛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聚力提质增效”的十个方面之首,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各环节,都离不开资金的持续投入,财政主要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建立科技专项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未来五年,市财政将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幅增加市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

  另一方面,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共同支持科技创新。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科创母基金等作用,大力支持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及重大科技项目。

  目前,青岛市级政府引导基金联合央企、业内头部机构等,已累计参股设立144只基金,总规模1459亿元,基金共投资科捷智能、创新奇智、以萨科技等520余个本地科创项目,投资额超过264亿元,其中日日顺、三祥科技等17家企业成功上市,100余家企业被评为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隐形冠军等,种子期、初创期、早中期项目及科技型、创新型占比超过90%。科技专项和政府引导基金已成为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双翼。

  近年来,青岛大力推进财政支持方式改革,变无偿拨款为股权投资(即,“拨改投”改革),对海洋创新药新药研发、超算运维、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等重大项目给予支持,还投入1.2亿元支持设立了专门用于成果转化的“硕果金”,科技资金“拨改投”规模达到12亿元,打通了早期科技创新项目融资通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下一步,青岛市将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用市场化机制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不会转”“无钱转”难题,在多个方面继续深化“拨改投”改革:在市级科技专项资金中专门设立股权投资专项,给予最高1000万元投资支持;探索设立“硕果金”赋能基金;探索实施“拨投结合”“先投后股”等方式,形成财政资金股权投资组合拳,推动财政资金循环使用和科技项目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