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金色田野上

山东4位青年这样做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历史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的青年们,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创造力,投身于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实践中。10月10日,省新闻办举办“我和我的祖国”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二场,围绕“凝聚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主题,讲述山东青年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智慧力量的精彩故事。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颂博 王琳

  走出国门的“地瓜哥”

  2016年,省青联委员、莒县乐耕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常彦磊回乡创业,以南瓜、甘薯等农产品为主要经营方向。常彦磊介绍,“近年来,我们先后在多个电商平台开设店铺助力农产品销售,每天发货20000单以上,2023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

  创业初期,常彦磊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团组织的帮助下,我们从当地金融机构先后两次办理了‘鲁青基准贷’‘鲁青农担贷’等贴息贷款300余万元,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常彦磊努力通过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增收,通过开办甘薯培训班,无偿向种植户传播高效栽培技术,以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地瓜哥”。

  建设现代化生态循环农场

  2015年,广饶县张守凤家庭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超,怀着回报家乡的理想,从央企辞职返乡创业,开办了当地第一家家庭农场。“当时家乡的农业生产一直采取传统的种植模式,回到家乡后,我利用外地学习的先进知识,在原来的规模种植基础之上,新建500立方米沼气池一座,10座智能钢构温室大棚,羊圈4座,形成绿色生态循环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刘超说。

  刘超还介绍,通过修建仓储设施,延长产业链,采用订单种植和互联网+的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农场所生产的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多个大城市。2023年,农场收入达1200余万元,带动周边300余名妇女就业,人均增收3000余元。

  让黄土地长出“金疙瘩”

  山东棋山艾乡田园综合体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炜昊,也是返乡创业,投身乡村振兴的青年代表。“在国外留学期间,当我看到高程度的机械化作业和清一色的智能温控大棚后,心中不由燃起一个梦想:让家乡的黄土地也长出‘金疙瘩’。”刘炜昊说。

  回乡之初,刘炜昊就明确了努力方向:不做传统农民,做现代“新农人”。2019年,刘炜昊创办了棋山艾乡田园综合体,以大健康领域的艾草生产研发为主,以农业科技示范观光、红色旅游为辅,致力于打造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农旅结合项目,使之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项目。刘炜昊介绍,“目前,艾草产业年产值超过1200余万元,带动周边村庄艾草种植面积超6000亩,增加就业岗位400余个,农户年增收10000元。”

  使大豆成为增收的“金豆”

  省青联委员、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张大健,长期致力于大豆产量与品质的系统深入研究,带领团队深入挖掘大豆的优异基因资源,带领团队发挥科研优势,不断破译大豆育种“密码”,开发出更多具有高产、高油、耐盐碱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并成功开发了高产与品质优异基因的功能标记,建立了大豆核心种质库和高通量分子育种智慧平台。

  团队选育出两个适宜黄淮海地区种植的高产、高油、耐盐碱的大豆新品种——“山豆2号”和“山豆5号”,已分别进行国家和山东省夏大豆区域试验。“经田间种植‘考验’,产量远超当前我国大豆平均亩产。”张大健表示,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后,预计正常种植条件下,产量能提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