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 头版 A02版: 豹眼 A03版: 豹眼 A04版: 镜界 A05版: 豹览 A06版: 专题 A07版: 专题 A08版: 财经 A09版: 法治周刊 A10版: 法治 A11版: 区县 A12版: 议事周刊 A14版: 分类广告 A15版: 分类广告 A16版: 运动 T01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02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03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04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05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06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07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08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09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10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11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12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13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14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15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16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18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19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20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21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22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24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25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26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27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28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29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0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1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2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3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4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5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6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7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8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9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40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41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42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43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44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45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46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47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48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济南市莱芜区羊里街道

“第一书记”深耕乡村 共促乡村振兴

点击查看原图
第一书记帮助合作社打造品牌
点击查看原图
        近年来,济南市大力实施“千村(社区)提升”工程,从市和县(市)区直部门(单位)选派1000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旨在破解党组织工作薄弱的难题,进一步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在济南市莱芜区羊里街道,“第一书记”致力于带领村民蹚出增收新路子,促进村民收入稳步增长,同时通过加强党建阵地建设、发展农业产业等多种方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佳宁 实习生 高鸿雁

  筑基石

  花生产业兴经济

  孟家洼村位于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羊里街道,是一个充满历史底蕴的村庄。全村耕地面积700余亩,主要种植花生等农作物。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是支撑、是关键。在羊里街道孟家洼村的发展过程中,花生产业承载着村民们的希望与梦想。在驻村“第一书记”朱洪涛的带领下,孟家洼村坚持以党建引领花生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花生加工技艺优势,不断促进花生产业“延一优二进三”升级,走出一条支部领航、合作运行、群众参与的致富之路。
  
  据悉,孟家洼村在发展“孟乡”花生产品之初,受限于资金不足,花生品质不稳定的难题。面对这一难题,朱洪涛没有退缩,他深知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孟乡”花生真正走向市场。经过不懈努力,他成功筹集了7万元资金。随后,党支部领办了盛誉农业专业合作社,购买了电磁炒货机、真空包装机及相关配套设施,为“孟乡”花生的现代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朱洪涛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合作社采取‘生产+加工+科技+品牌’的产业模式,从花生品种培优、基地标准建设、产品精深加工、拓展市场服务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推进花生产业向品牌化发展。”
  
  据悉,“孟乡”花生选用本土“小白沙”花生品种为原料、“大红袍”花椒为佐料制作,通过从农户手中购买原材料,进一步拓宽了村内及周边村民的增收途径。在生产过程中,他们巧妙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保留古法炒制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工艺进行了优化,使得“孟乡”花生既保留了传统的美味,又增添了新的风味。自8月中旬开始运营以来,孟家洼村通过线上团购进行了销售,目前已累计销售3000余斤,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2万余元。
  
  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不仅证明了“孟乡”花生的市场竞争力,也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朱洪涛表示,下一步,将带领孟家洼村进一步扩大产能,提高生产效率,增进与银座集团等商超沟通协调,拓展互联网销售平台。同时,也希望通过品牌的力量,推动村集体经济的繁荣发展,让“孟乡”花生真正成为孟家洼村的一张亮丽名片。

  开新局

  合作社模式促发展

  在羊里街道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李中荣村静静地坐落在一片绿意盎然的田野中。这个拥有户籍人口1189人,常住人口520人的小村庄,自2023年7月“第一书记”杨波驻村以来,正逐步迈向繁荣振兴的未来。
  
  驻村伊始,杨波便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与村“两委”成员、老书记、老党员、村民代表等20余名同志进行了广泛的互动座谈,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老百姓的心声和期望。针对李中荣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在充分论证多种发展方案的可行性后,杨波选择了村集体领办合作社的方式。他告诉记者:“我们通过两委成员自筹资金入股的方式,吸引村民积极参与。村集体作为独立个体不投资,但利润收益村集体占60%,股东占40%,若出现亏损,村集体不承担任何风险。”这一模式充分保障了村民的利益,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
  
  在合作社的运营过程中,李中荣村注重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杨波说:“乡村振兴要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我们通过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加大对村民的培训教育力度,培养扎根农村的科技明白人等方式为合作社增添3名人才,并引导和支持常年活跃在生产第一线的‘田秀才’‘土专家’,推动传统农民转型为农业产业工人、农旅产业经营人,打造现代化农民队伍。”此外,为了推动合作社的顺利运营和发展,杨波积极争取外部资源支持,帮助李中荣村拓宽销售渠道。
  
  今年,合作社的运营成效显著,村民们的收入稳步增长。村民通过参与合作社的生产和销售活动,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收益和就业机会。这些变化使得村民们更加坚定了对李中荣村未来繁荣发展的信心和对经营合作社的支持。

  拓新径

  商务服务助振兴

  梁王石村拥有耕地面积690余亩,主要种植生姜、大蒜等经济作物,并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储藏、加工等产业,形成了独特的乡村特色。然而,传统的种植模式和单一的销售渠道,限制了梁王石村的经济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驻村“第一书记”王远海充分利用党建引领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副产品产业,打造品牌形象,实现村企联建、村民收入稳步增长。
  
  王远海自2023年6月份驻村以来,积极探索商务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确定了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充分发挥“村内优质企业资源、闲置土地资源、本村在外能人资源和第一书记掌握的政策信息资源”四种资源优势,构建村集体产业发展平台,从而实现集体、村民双增收的工作思路。
  
  在一个多月的走访调研基础上,王远海结合派出单位职能优势以及梁王石村经济作物资源丰富、冷库多、交通便利等优势,整合村内现有资源,帮助梁王石村成立了济南金梁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他告诉记者:“这一集体经济发展平台由村‘两委’、企业、个体老板共同出资组建,旨在通过企业化运作,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为了加强村集体企业的规范化和品牌化运营,梁王石村通过设计制作企业logo、申请商标注册、设计专属礼盒包装等措施,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品牌形象体系。同时,王远海协调组建了由村内17家企业组成的产业发展资源共享群,实现农副产品销售渠道、采购、价格平衡、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在村“两委”的领导和协调下,各企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梁王石村产业发展持续发力。
  
  得益于王远海的广泛联系和派出单位服务企业的便利条件,梁王石村先后与银座集团、华联超市、联通莱芜公司、远东集团、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山东大喜食品公司、人寿财险莱芜公司等企业单位达成村企联建关系。这些企业不仅为梁王石村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市场资源。通过村企联建,梁王石村的农副产品成功进入了城市超市,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直达。
  
  在村企联建的推动下,梁王石村的农副产品销量大幅增加,村民的收入也得到了显著提高。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份,银座超市、华联超市、润家超市等企业已累计采购农副产品20余吨,村企业累计营业收入达到了30余万元。这些收入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在济南市莱芜区羊里街道,“第一书记”以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扎根乡土,与民同心,以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一个个村(社区)正逐步蜕变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家园。未来,羊里街道将继续深入推进“千村(社区)提升”工程,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乡村振兴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