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 头版 A02版: 豹眼 A03版: 豹眼 A04版: 镜界 A05版: 豹览 A06版: 专题 A07版: 专题 A08版: 财经 A09版: 法治周刊 A10版: 法治 A11版: 区县 A12版: 议事周刊 A14版: 分类广告 A15版: 分类广告 A16版: 运动 T01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02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03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04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05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06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07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08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09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10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11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12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13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14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15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16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18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19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20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21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22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24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25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26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27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28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29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0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1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2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3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4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5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6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7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8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9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40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41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42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43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44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45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46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47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48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工业产值居全省第一方阵市场主体总量居济南首位

历城:“千年古邑”书写盛世华章

75年间,历城区工业产值由15.9万元增至438亿元
点击查看原图
        作为海岱文明滥觞之地,商朝经略东方统治中心,拥有2100年建城史的历城见证了文明的更迭与岁月的沉淀。
  
  如今,历史与现代交融、传统与创新并蓄的历城,工业产值由建国时的15.9万元增至438亿元,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产业格局由“一钢独大”转变为数字经济、生物医药、贸易物流、新兴服务业等“多业并举”,市场主体总量稳居全市第1;全区城镇化率达到89.9%,曾经的农郊大县蝶变为省会面积最大的现代化主城区;2023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858元,获评全省唯一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共富”先行示范区。历城区紧握区域发展的脉搏,持续澎湃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中,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发展画卷。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蓓蕾 通讯员 王金

  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全区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如何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在全国经济发展“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作为济南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之一的历城区,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加快推进全区科技力量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能。
  
  自2022年起,历城区凭借其卓越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显著的发展成果,连续两年荣登全国创新百强区榜单,彰显了区域科技创新的强劲实力。在此期间,全区研发投入实现跨越式增长,从36.3亿元激增至42.89亿元,占GDP比重高达3.46%,这一比例不仅超越了全省、全市的平均水平,更体现了历城区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
  
  历城区作为“山东省技术转移先进区”,在2023年继续保持科技创新的强劲势头,全区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至3.5%,技术合同额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17亿元,同比增长47.8%。这一系列数据的背后,是历城区不断加强人才挖掘、加大研发投入、提供载体平台的坚实支撑,为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历城区已汇聚了两院院士等省市级以上领军人才300余人,拥有国家超算中心、空天信息研究院等一批“国字号”“鲁字号”重大科创平台,以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家和新型研发机构7家。这些高端人才和科创平台的集聚,为历城区拉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历城区立足自身资源优势,聚力发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贸易物流和新兴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通过产业集群的汇聚,历城区不断汇聚科创实力,推动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高效聚集。在数字经济领域,历城区依托超算创新圈的引领作用,深度融合“超级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先进技术,积极构建完整的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同时,多家高能级科研单位和优质科技企业集聚于超算中心科技园和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形成了智能传感器和功率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构建贸易物流产业高水平开放新格局

  近年来,济南市一直致力于推动现代物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的紧密结合,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作为济南乃至全省重要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历城区紧跟济南市“四港三区”的发展规划,全力打造“一核一港、两翼多联”的贸易物流产业格局,致力于打开更高水平的开放之门。
  
  在这一布局中,“一核”即打造以唐冶北片区为承载地的“济南国际贸易中心”;“一港”则是打造“济南国际陆港”,全面推动“陆水空铁”多式联运,围绕建设国家级中欧班列济南集结中心。历城区还以济南东站为“开放之翼”,积极吸引国内外和地区大型企业总部入驻; 以自贸区为“创新之翼”,聚焦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绿色贸易等领域,促进新型贸易业态的集聚发展。
  
  此外,历城区还注重构建“四港三区”主干路网,贯通胶济铁路南北,推动自贸区、国际陆港、中欧班列、董家货运中心与相邻的空港、小清河码头等重要节点串珠成链,形成畅通的贸易网络,实现片区联动发展。

  历城区还组建了四大产业招商工作专班,梳理了77个招商园区载体,并选聘了90余名“城市合伙人”。同时,历城区还积极外出招商。今年以来,历城区新增过亿元市外投资项目27个,再次入选赛迪投资竞争力百强区。同时,临港经济开发区也再次获评全省“双招双引”特色园区。

  以城市更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经过5个多月的紧张施工,近日,洪楼广场片区一期城市更新项目拆迁达到供地标准。按照历城区“4+8+N”城市更新体系,洪楼广场片区是最早启动的城市更新片区。历城区立足区域形态丰富、空间格局宏阔的独特优势,系统把握老城区与新建区、老肌理与新格局的关系,聚焦“老城、新区、乡村”三大类别,分别谋划实施四大片区建设,全面推进城乡协同高质量发展。
  
  历城区城镇化率已达到89.9%,曾经的农郊大县蝶变为省会面积最大的现代化主城区。
  
  在老城,有机更新焕发活力。洪楼广场一期项目强势推进,征收拆迁体量之大为近年来全市城区之最;东风片区棉麻安置地块年内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全福片区原黄台电影院地块文创产业园项目顺利实施,宋刘片区还乡店改造项目列入住建部城中村改造第二批白名单。
  
  在新区,产业高地加速隆起。高标准推进唐冶北、郭董、彩港等片区开发,邦德激光全球总部基地百米主楼封顶,国贸中心一期工程开放之门、医疗健康城等项目加快推进,国贸二期国际会展中心等项目正式启动,唐冶三甲医院与省千佛山医院成功签约,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北区二期、数字产业综合服务示范基地、生物医药港中区等园区年底竣工。
  
  在乡村,科农文旅融合发展。港九片区港九路开工建设,昔日的“搓板路”正变身为亮丽的“风景线”;彩石“五朵金花”片区玉河泉民宿客似云来,成为泉城市民近郊游新去处;唐王种业集聚区奥克斯奶牛、普朗特草莓、锦鲤“三张名片”越做越靓,历城区入选全省县域数字农业发展县建设名单。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共富”的历城样板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历城区把群众的“小事情”放在心上,把百姓的“幸福感”扛在肩上,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2023年,历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858元,获评全省唯一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共富”先行示范区。
  
  今年上半年,历城区公共财政支出超八成投入民生领域,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7.1%,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至1.9:1。
  
  历城区举办各类招聘活动24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1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834人,完成全年就业任务117.9%,获评“山东省高校毕业生最具吸引力城区10强”;新认定高层次人才1500余人,设立美国休斯顿、匹兹堡,西班牙马德里3个海外人才创新驿站,“济南校友经济发展促进会”“泉城校友之家”落户该区,获评全省人才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试点县。
  
  持续优化“一园一圈两高地”教育资源布局,新开工建设中小学幼儿园10处,获评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市县。
  
  神武村等12个保障房项目启动建设,济钢康养中心建成投入运营,医疗保险参保扩面完成率位列全市第1。
  
  社会治理方面,组建数字政府技术研究院,开发“历接历办”民生服务平台,实现“APP+小程序”双端互动,累计解决居民事项34.19万项,办结率达99.7%。建设“数智历城”指挥平台,丰富安“薪”在线等场景,入选2023年度山东省优秀大数据应用案例。高效推进全区110个社区城管工作站全覆盖,流动摊位“潮汐管理”模式赢得群众商户“双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