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 头版 A02版: 豹眼 A03版: 豹眼 A04版: 镜界 A05版: 豹览 A06版: 专题 A07版: 专题 A08版: 财经 A09版: 法治周刊 A10版: 法治 A11版: 区县 A12版: 议事周刊 A14版: 分类广告 A15版: 分类广告 A16版: 运动 T01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02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03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04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05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06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07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08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09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10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11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12版: 改革向深 山东力量 T13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14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15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16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18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19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20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21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22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24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25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26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27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28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29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0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1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2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3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4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5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6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7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8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39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40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41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42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43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44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45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46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47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T48版: 改革向深 济南力量

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引领内河船舶迈向绿色智能新时代

让千年运河有了“绿色引擎”

山东新能船业打造了我国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的标杆工程
点击查看原图
        位于京杭大运河通航的最北端的济宁,自古以来是漕运的关键枢纽。去年,在大运河畔,一座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拔地而起,它是全国首个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于一体的绿色化、智能化、现代化、标准化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一组组电池取代燃油,成为船舶的动力源泉,至此,千年运河有了“绿色引擎”。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孔妍苏

  升级

  京杭大运河贯通济宁251公里,自唐宋以来,济宁始终是漕运的核心枢纽之一。在这条“黄金水道”上,常年运行船舶达10000多艘。传统的内河船舶普遍以柴油为燃料,排放标准较低,污染较重,载重吨位也较小,船龄一般都在10年到15年以上,亟需升级换代。
  
  在国家“双碳”战略的指导下,2022年10月,济宁能源集团与中集集团、宁德时代、武汉理工大学联手,打造全国首个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于一体的内河新能源船舶示范基地(以下简称“新能船业”),抢占内河新能源船舶发展的先机。一年后的2023年10月11日,基地建成投用。
  
  该基地以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新船型为核心,致力于研发集绿色化、智能化、轻量化、大型化、模块化于一体的内河标准船舶。目前,主打90米、67.6米和73米三种标准化船型。其中67.6米纯电动力运输船可充电可换电,满载4000度电,续航最高可达300公里,是山东省内货物水路运输的最佳运输工具。
  
  据悉,实现批量生产后,基地年可建造1000吨—5000吨级内河船舶400艘,销售收入可达33亿元。

  吉水

  日前,新能船业自主研发生产的90米LNG(液化天然气)动力船和67.6米纯电动力船顺利吉水。这是京杭大运河首批新能源智能商品船,标志着内河新能源船舶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的序幕正式拉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90米LNG动力集装箱船,配备LNG动力包,可运载161个标准集装箱,续航力高达2000公里,是京杭大运河运载量最大、实现批量化生产的新能源智能船舶。
  
  新能船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联合车间已全面实施智能化生产线的升级改造,打造成为了一个‘智能化’‘少人化’的自动化车间。”相较于传统造船厂,新能船业能缩短将近一半的工期,降低大量时间成本,“一条船从生产到下水,一般需要3个月,最多4个月。”
  
  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项目完全建成后,将具备年造新能源船舶400艘,修船100艘的生产能力。
  
  千年运河,碧波激荡。山东新能船业依托大运河充分发挥现代港航物流全产业链优势,打造了我国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的标杆工程,成为连接南北、通江达海、引领内河航运绿色发展的装备制造牵引龙头项目,带动船舶锂电、氢电、电力推进系统等临港产业集聚发展,形成百亿级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群,助力济宁产业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