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儒家文化传播“山东主场”,用儒家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国际孔子文化节创造多个“第一次”

在2024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上,演职人员在表演乐舞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今年是孔子诞辰2575周年,9月27日至10月7日,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山东曲阜举办。经过多年持续不断地充实、完善,孔子文化节的内容更加丰富而有内涵,逐步发展为一项融文化交流、学术研讨、旅游参访、经科贸合作于一体的大型国际性文化盛典。本届孔子文化节依托丰富多彩的活动与鲜活灵动的形式,在海内外掀起了“孔子热”“儒学热”,多个“首次”也随之出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打造儒家文化传播“山东主场”
始于1989年,脱胎自“孔子诞辰故里游”的孔子文化节从确立以来规格便不断攀升。2007年,孔子文化节首次升格为由山东省政府和文化部、教育部、国家旅游局、全国侨联等共同主办,成为山东省委、省政府实施孔子文化品牌带动战略扩大山东对外开放、推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次重大转折。
用儒家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触摸“东方先哲”千年文脉,本次文化节以活动丰富而著称。文化节期间,第十九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高山仰止”——新杏坛·大家讲、“斯文在兹”——全球文庙书院溯源之旅、“与朋友共”——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系列活动等五项重点活动悉数登场,从国际奖项到盛大祭典,从学术共论到儒脉溯源,整体精彩纷呈、亮点频出。
注重彰显国际性,推动孔子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本次参与嘉宾所在国家和地区范围较往年大幅扩大,联动70多个中国海外文化中心、旅游办事处开展“礼乐天下——孔子文化国际传播”,力求“山东主场、全球参与”。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行全省全域办节。随着孔子文化节的举办,“对话孔子——百项文旅活动”也在全省全面铺开,从全省16市联动、海内外协同,通过精美展陈、精致体验、精品课堂等,让广大游客用百种方式跟着孔子游好客山东。同时,精准聚焦“青年群体”和“青少年时期”两个“关键”,2024年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精心推出专为青少年打造的一系列活动,激发青少年活力,促进跨文化交流,以青春之力助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据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万铤介绍,希望通过活动起到一个了解孔子文化、山东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孔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非常典型的IP和符号,传播好孔子文化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及进入当地主流社会受到更广泛民众的了解和认可,从而展现可亲、可敬、可信的中国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次“仪仗开城”、首次现场合唱
28日上午,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在曲阜孔庙正式开幕。本次大典以“仁礼天下和合大同”为主题。其中,“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是孔子思想的外在表现,“天下大同”,既是儒家追求的理想社会,也是对当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诠释。
祭孔大典被誉为“国之大典”,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的职能,在保持庄严肃穆总体基调的同时,还应持续深挖文化内涵。据了解,本次大典坚持“祭孔文化底色不变、庄重肃穆基调不变、基本仪程仪规不变”,将集结、启动、开城、开庙、启户、典礼等传统仪程,整合为“礼宾天下、礼启圣门、礼敬至圣、礼运大同”四大部分。其中,首次执行的仪仗式表演引发观众的点赞好评。
“往年,我们一般会以歌舞来作为开场表演形式”,祭孔大典执行导演韩开向记者表示,作为大典的一项尤为重要的仪程,本次开场不再沿用过去的歌舞表演,而是选择通过一套严格规整的仪仗来突出活动的庄重感与神圣感。“古代开城进入孔庙时,也有着仪仗环节,我们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将它传承下来,并加以创新,力求使整个大典风格更加协调统一。”
记者了解到,本次仪仗演出队伍由64名书简舞演员、64名灯笼舞演员、64名佾舞演员、64名仪仗人员组成,通过厚重的音乐、庄重的仪仗、肃穆的场景、典雅的服装等,赋予祭孔大典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典将献花篮环节音乐改为现场演唱,在历届祭孔大典中也属首次。“古代祭典往往有雅乐伴奏,我们希望通过唱和的形式对这一环节进行再呈现。”韩开表示,本次大典精选了新近创作的无伴奏《论语》合唱套曲,260名歌生现场演唱。
【聚焦】
百余名文庙书院管理者首次齐聚孔子故里
文庙书院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见证,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次孔子文化节同样邀请了国内外文庙书院管理者、专家学者共聚曲阜,共同研讨保护儒家文化遗产思路举措,更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27日至28日,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法国、德国、比利时、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庙书院管理者、专家学者,来到孔子诞生地、文庙书院起源地曲阜,开展“斯文在兹”全球文庙书院溯源之旅活动,涉及国家、人员之多,在历史上尚属首次。
活动现场,各国代表围绕“斯文在兹溯源之旅”主题开展了研讨交流,并随即启动了《“斯文在兹”儒家文物主题游径建设规划》编制。曲阜市副市长储艳丽介绍了“孔庙、孔林和孔府”列入世界文化遗产30年来的保护情况。与会人员深入交流保护利用经验,研讨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对文庙书院的保护理念、保护原则、思路举措和愿景等达成共识,形成了《文庙书院保护传承曲阜宣言》。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打造儒家文化传播“山东主场”
始于1989年,脱胎自“孔子诞辰故里游”的孔子文化节从确立以来规格便不断攀升。2007年,孔子文化节首次升格为由山东省政府和文化部、教育部、国家旅游局、全国侨联等共同主办,成为山东省委、省政府实施孔子文化品牌带动战略扩大山东对外开放、推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次重大转折。
用儒家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触摸“东方先哲”千年文脉,本次文化节以活动丰富而著称。文化节期间,第十九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高山仰止”——新杏坛·大家讲、“斯文在兹”——全球文庙书院溯源之旅、“与朋友共”——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系列活动等五项重点活动悉数登场,从国际奖项到盛大祭典,从学术共论到儒脉溯源,整体精彩纷呈、亮点频出。
注重彰显国际性,推动孔子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本次参与嘉宾所在国家和地区范围较往年大幅扩大,联动70多个中国海外文化中心、旅游办事处开展“礼乐天下——孔子文化国际传播”,力求“山东主场、全球参与”。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行全省全域办节。随着孔子文化节的举办,“对话孔子——百项文旅活动”也在全省全面铺开,从全省16市联动、海内外协同,通过精美展陈、精致体验、精品课堂等,让广大游客用百种方式跟着孔子游好客山东。同时,精准聚焦“青年群体”和“青少年时期”两个“关键”,2024年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精心推出专为青少年打造的一系列活动,激发青少年活力,促进跨文化交流,以青春之力助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据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万铤介绍,希望通过活动起到一个了解孔子文化、山东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孔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非常典型的IP和符号,传播好孔子文化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及进入当地主流社会受到更广泛民众的了解和认可,从而展现可亲、可敬、可信的中国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次“仪仗开城”、首次现场合唱
28日上午,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在曲阜孔庙正式开幕。本次大典以“仁礼天下和合大同”为主题。其中,“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是孔子思想的外在表现,“天下大同”,既是儒家追求的理想社会,也是对当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诠释。
祭孔大典被誉为“国之大典”,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的职能,在保持庄严肃穆总体基调的同时,还应持续深挖文化内涵。据了解,本次大典坚持“祭孔文化底色不变、庄重肃穆基调不变、基本仪程仪规不变”,将集结、启动、开城、开庙、启户、典礼等传统仪程,整合为“礼宾天下、礼启圣门、礼敬至圣、礼运大同”四大部分。其中,首次执行的仪仗式表演引发观众的点赞好评。
“往年,我们一般会以歌舞来作为开场表演形式”,祭孔大典执行导演韩开向记者表示,作为大典的一项尤为重要的仪程,本次开场不再沿用过去的歌舞表演,而是选择通过一套严格规整的仪仗来突出活动的庄重感与神圣感。“古代开城进入孔庙时,也有着仪仗环节,我们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将它传承下来,并加以创新,力求使整个大典风格更加协调统一。”
记者了解到,本次仪仗演出队伍由64名书简舞演员、64名灯笼舞演员、64名佾舞演员、64名仪仗人员组成,通过厚重的音乐、庄重的仪仗、肃穆的场景、典雅的服装等,赋予祭孔大典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典将献花篮环节音乐改为现场演唱,在历届祭孔大典中也属首次。“古代祭典往往有雅乐伴奏,我们希望通过唱和的形式对这一环节进行再呈现。”韩开表示,本次大典精选了新近创作的无伴奏《论语》合唱套曲,260名歌生现场演唱。
【聚焦】
百余名文庙书院管理者首次齐聚孔子故里
文庙书院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见证,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次孔子文化节同样邀请了国内外文庙书院管理者、专家学者共聚曲阜,共同研讨保护儒家文化遗产思路举措,更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27日至28日,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法国、德国、比利时、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庙书院管理者、专家学者,来到孔子诞生地、文庙书院起源地曲阜,开展“斯文在兹”全球文庙书院溯源之旅活动,涉及国家、人员之多,在历史上尚属首次。
活动现场,各国代表围绕“斯文在兹溯源之旅”主题开展了研讨交流,并随即启动了《“斯文在兹”儒家文物主题游径建设规划》编制。曲阜市副市长储艳丽介绍了“孔庙、孔林和孔府”列入世界文化遗产30年来的保护情况。与会人员深入交流保护利用经验,研讨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对文庙书院的保护理念、保护原则、思路举措和愿景等达成共识,形成了《文庙书院保护传承曲阜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