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远古生命 守护地球未来
“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灭绝”系列新书发布
点击查看原图
“如果我们有机会拯救一个物种,使之免于灭绝的厄运,那么我们首先就要了解灭绝本身。”日前,译林出版社少儿科普力作“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灭绝”系列新书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首发。据了解,该系列丛书以五次生物大灭绝为主线,详细介绍了七种代表性灭绝生物与一种极度濒危生物,将时间维度从“人类历史”拓宽到“地球历史”,为读者深入了解生命奥秘提供了新的路径。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探究物种灭绝始末
19世纪,在人类知识体系中,仍然没有“灭绝”这一观念的存在,当时的学者把在意大利发现的猛犸象化石归为汉尼拔入侵罗马时从非洲带来的大象遗体。而通过后续对古生物化石持续不断地研究,如今人们终于普遍接受了物种会灭绝这一事实。记者了解到,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物种,99%以上目前都处于灭绝状态。作为演化生物学家、科普作家,本书作者本·加罗德经常接触众多奇怪、美丽且濒危的动物,每当听到一个物种正在走向灭绝时,他总是深感不安。
什么会导致一个物种从地球消失?我们能做什么来保护它们免遭灭绝?在这些想法的驱使下,“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灭绝”系列丛书就此诞生。通过讲述物种的消亡,丛书深度探讨地球生物以及整个地球的生态保护,在激发广大读者对古生物兴趣的同时,帮助读者了解对生物演化而言至关重要的灭绝现象。
据书中介绍,自生命诞生以来,地球曾陆续经历了五次经典的大灭绝事件,其中包括奥陶纪末大灭绝、泥盆纪晚期大灭绝、二叠纪末大灭绝、三叠纪末大灭绝、白垩纪末大灭绝。2017年,科学家新近定义了上新世末大灭绝,而如今人类活动导致其他物种灭绝的速度急剧加快,已有科学家提出“人类世大灭绝”概念。正如本·加罗德在该系列引言中所说:“自从地球上出现生命开始,就有了灭绝,假以足够的时日,终有一天所有物种都会灭绝殆尽。”了解灭绝的故事,认识那些曾经生活过的“明星物种”,并探索个人力所能及的事情,是系列丛书的主旋律。
“这套丛书中唯一尚未灭绝的物种是海南长臂猿,”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吴巍表示,自己曾有幸在博士学习期间以它们为研究对象,并在数年的时间里与这一物种朝夕相伴。20世纪末,曾经遍布海南各地区的海南长臂猿退缩到了仅有的霸王岭雨林中艰难求存,一度几近灭绝。“令人欣慰的是,在这套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它们的数量在21世纪有了稳定的增长,这意味着它们仍有使种群幸存的可能。”
“我要把灭绝作为一个生物学过程来探索,并探讨为什么它有时对于演化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又是自然界里最具破坏性的力量。”在该系列的引言里,本·加罗德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表达他撰写这套书的目的。“作者表面上虽然在写物种的消亡,但实则是充满慈悲情怀地谈论野生生物以至于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本系列丛书的审定专家,著名古生物学家苗德岁表示,将“海南长臂猿”作为本系列最后一册的主角是颇有深意的,“尽管生物大灭绝是生物演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以此来作为我们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遁词。”
探索生命多样形态
9月15日,适逢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第一天,“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灭绝”于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正式发布。从远古“怪虫”到珍奇“神兽”,从海洋王者到陆地霸主,不少小读者在见识到各种新奇古生物以外,还收获了关于生命与自然的新视野。而当走入古生物博物馆的展区,时不时会看到一只浑身是刺的小虫子,提示着作为人类的观众,此处“禁止攀爬”。
记者了解到,这种生物便是“怪诞虫”,作为有史以来最古老、最神秘、最怪异的动物之一,它同样入选本套丛书。据悉,1911年,怪诞虫的化石首次在加拿大被发现,而迄今为止,在全世界范围内只发现了109个不同的怪诞虫化石。围绕这种生物,科学家们花了100多年的时间破解关于怪诞虫的谜团:它们有的有7对腿,有的却有8对,整条虫的长度仅有拇指长度的一半左右,在它所生活的年代,地球上极少有大型动物。
不只怪诞虫,还有被称为“史上最凶猛的鱼类”的邓氏鱼、堪比大象的三叠纪“兽王”利索维斯兽、“史上最成功的动物”三叶虫、直至二十世纪才灭绝的袋狼等,均以单独成册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八个物种,作者不但介绍了它们的形态、分类、生态、行为、分布等,而且介绍了造成五次大灭绝可能的原因,以及大灭绝事件对生物演化的影响。”苗德岁表示,大灭绝虽然致使当时全球的生物多样性骤减,但又为其后新的生物类群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空间与契机,成为波澜壮阔的生命演化大戏中惊心动魄的精彩章节。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书中引用的部分研究成果较新,一些专有名词、物种学名,乃至概念尚未有准确的定义,因此专家的审定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利索维斯兽》《霸王龙》等书中出现的“元哺乳动物”中译名,就是由苗德岁定名,在本套书中首次使用,以此将“哺乳动物的祖先类型”与原始哺乳动物区分开来。
“这套书聚焦生命演化中短时期、全球性、大量物种消亡的大事件,是难得的、优秀的儿童读物。”中国科学院院士戎嘉余表示,通过阅读系列丛书,读者可以懂得“灭绝”与“辐射”一样都是生命演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潜移默化地乐观面对生命的离别,更加敬畏自然,保护环境,既为当下,也为将来。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探究物种灭绝始末
19世纪,在人类知识体系中,仍然没有“灭绝”这一观念的存在,当时的学者把在意大利发现的猛犸象化石归为汉尼拔入侵罗马时从非洲带来的大象遗体。而通过后续对古生物化石持续不断地研究,如今人们终于普遍接受了物种会灭绝这一事实。记者了解到,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物种,99%以上目前都处于灭绝状态。作为演化生物学家、科普作家,本书作者本·加罗德经常接触众多奇怪、美丽且濒危的动物,每当听到一个物种正在走向灭绝时,他总是深感不安。
什么会导致一个物种从地球消失?我们能做什么来保护它们免遭灭绝?在这些想法的驱使下,“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灭绝”系列丛书就此诞生。通过讲述物种的消亡,丛书深度探讨地球生物以及整个地球的生态保护,在激发广大读者对古生物兴趣的同时,帮助读者了解对生物演化而言至关重要的灭绝现象。
据书中介绍,自生命诞生以来,地球曾陆续经历了五次经典的大灭绝事件,其中包括奥陶纪末大灭绝、泥盆纪晚期大灭绝、二叠纪末大灭绝、三叠纪末大灭绝、白垩纪末大灭绝。2017年,科学家新近定义了上新世末大灭绝,而如今人类活动导致其他物种灭绝的速度急剧加快,已有科学家提出“人类世大灭绝”概念。正如本·加罗德在该系列引言中所说:“自从地球上出现生命开始,就有了灭绝,假以足够的时日,终有一天所有物种都会灭绝殆尽。”了解灭绝的故事,认识那些曾经生活过的“明星物种”,并探索个人力所能及的事情,是系列丛书的主旋律。
“这套丛书中唯一尚未灭绝的物种是海南长臂猿,”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吴巍表示,自己曾有幸在博士学习期间以它们为研究对象,并在数年的时间里与这一物种朝夕相伴。20世纪末,曾经遍布海南各地区的海南长臂猿退缩到了仅有的霸王岭雨林中艰难求存,一度几近灭绝。“令人欣慰的是,在这套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它们的数量在21世纪有了稳定的增长,这意味着它们仍有使种群幸存的可能。”
“我要把灭绝作为一个生物学过程来探索,并探讨为什么它有时对于演化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又是自然界里最具破坏性的力量。”在该系列的引言里,本·加罗德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表达他撰写这套书的目的。“作者表面上虽然在写物种的消亡,但实则是充满慈悲情怀地谈论野生生物以至于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本系列丛书的审定专家,著名古生物学家苗德岁表示,将“海南长臂猿”作为本系列最后一册的主角是颇有深意的,“尽管生物大灭绝是生物演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以此来作为我们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遁词。”
探索生命多样形态
9月15日,适逢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第一天,“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灭绝”于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正式发布。从远古“怪虫”到珍奇“神兽”,从海洋王者到陆地霸主,不少小读者在见识到各种新奇古生物以外,还收获了关于生命与自然的新视野。而当走入古生物博物馆的展区,时不时会看到一只浑身是刺的小虫子,提示着作为人类的观众,此处“禁止攀爬”。
记者了解到,这种生物便是“怪诞虫”,作为有史以来最古老、最神秘、最怪异的动物之一,它同样入选本套丛书。据悉,1911年,怪诞虫的化石首次在加拿大被发现,而迄今为止,在全世界范围内只发现了109个不同的怪诞虫化石。围绕这种生物,科学家们花了100多年的时间破解关于怪诞虫的谜团:它们有的有7对腿,有的却有8对,整条虫的长度仅有拇指长度的一半左右,在它所生活的年代,地球上极少有大型动物。
不只怪诞虫,还有被称为“史上最凶猛的鱼类”的邓氏鱼、堪比大象的三叠纪“兽王”利索维斯兽、“史上最成功的动物”三叶虫、直至二十世纪才灭绝的袋狼等,均以单独成册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八个物种,作者不但介绍了它们的形态、分类、生态、行为、分布等,而且介绍了造成五次大灭绝可能的原因,以及大灭绝事件对生物演化的影响。”苗德岁表示,大灭绝虽然致使当时全球的生物多样性骤减,但又为其后新的生物类群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空间与契机,成为波澜壮阔的生命演化大戏中惊心动魄的精彩章节。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书中引用的部分研究成果较新,一些专有名词、物种学名,乃至概念尚未有准确的定义,因此专家的审定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利索维斯兽》《霸王龙》等书中出现的“元哺乳动物”中译名,就是由苗德岁定名,在本套书中首次使用,以此将“哺乳动物的祖先类型”与原始哺乳动物区分开来。
“这套书聚焦生命演化中短时期、全球性、大量物种消亡的大事件,是难得的、优秀的儿童读物。”中国科学院院士戎嘉余表示,通过阅读系列丛书,读者可以懂得“灭绝”与“辐射”一样都是生命演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潜移默化地乐观面对生命的离别,更加敬畏自然,保护环境,既为当下,也为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