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九一八”,他们有话说
“‘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觉醒。”“通过全面落实‘14年抗战’的概念,我们能够看到事件之间的联系,也能够更好地去把握历史的走向和发展。”“‘九一八’是日本蓄意挑起并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因此要是把一场‘战争’看成‘事变’,好像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和野心不能充分地体现。”“如果把所有这种类型的事件都称为‘战争’,那么历史之间的差异和特点是否会被掩盖或忽略?”……
对于刘庆怀老先生的建议和呼吁,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随后采访了部分市民、学生以及教师和专家。在此过程中,记者也了解到,2000年至今,已有多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提案,建议修改“九一八事变”为“九一八战争”。
14年抗战是对历史的尊重
“我是2017年读的高一,正好那一年赶上了‘8年抗战’ 改成‘14年抗战’。”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葛同学说。
回想当年学过的历史课程,葛同学介绍,在“九一八”之后,其实中国的局部抗战已经开始了。“像东北义勇军在东北的抗战、冯玉祥在察哈尔组织的抗日同盟军以及中国各地都有对日本侵略者的抗击。因此‘8年抗战’改成‘14年抗战’,它更合理、更科学、更完善,同时叙事体系更加独立,不再受所谓世界历史趋势的影响,说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建构。”
“二战的起点是1939年,作为一个学历史的人,我们明晰这就是站在西方话语权看待历史。”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田雪莲告诉记者,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讲,抗日战争经历了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的转化过程,但在过去没有对教材进行修改时,“九一八事变”仅仅是作为局部抗战的一个起点,其重要性与“七七事变”没有放在同样的高度上。“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跨度的问题,而是对历史记忆的尊重和对历史真相的揭示。
“我们一直都给孩子们强调,在二战开始前,中国人民就已经担负起了反对侵略的艰难任务,并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牺牲。”田雪莲表示,通过全面落实“14年抗战”的概念,把这段历史真实地呈现在教科书当中,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也是对于历史的一种尊重和传承。
此外,田雪莲介绍,在这段历史的呈现上,新的教材包含了很多抗日英雄的英勇事迹,孩子们在学习先辈们抗战精神的同时,对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加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用“战争”更能体现其残酷性
“我看的电视剧多是抗战题材,一些纪录片也是讲的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日军残杀中国人的场面太惨烈、太残酷了,你说谁看了能不心痛?”来自济南市历下区56岁的王先生说。针对刘庆怀老先生呼吁把“九一八事变”修改为“九一八战争”,王先生表示应给予支持,他还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外国的侵略是‘战争’,如果是内部的斗争,比如古代争夺皇位,这可以称为‘事变’。”
“如果日本觉得用‘事变’定性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行,那么我们肯定是不能接受的。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所犯的就是赤裸裸的战争罪行,况且迄今为止日本国内仍有一些势力并不承认其侵略的本质。”市民张先生说。
“既然历史是不可修改的,为了还原当时的情境,更应该称之为‘战争’。”来自山东大学考古学院的滕同学认为,日本军国主义拒不承认侵华战争的事实,找借口把蓄意挑起的“战争”诡称为“事变”,以此来推脱责任。“不管是‘九一八’还是‘卢沟桥’,当时的中国都已经发生了局部抗日战争,如果用‘事变’的话,很难表达出来它的激烈程度。”
田雪莲也认为,作为抗日战争的起点,“九一八”过后中国14年长期处于战争状态,要是把它单纯看作“事变”,无论是对日本阴谋野心的描述,还是对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都得不到充分体现。“所以把‘事变’改成‘战争’,在语义上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修改历史事件名称须谨慎
“在一定程度上,事变也强调事件的突发性和冲击性。是不是一定要把‘事变’改成‘战争’,我不好说;但日本否认侵略中国的历史,甚至迄今还参拜靖国神社,这个我们不能接受。”采访中,有市民这样表示。
“对于日本侵略者是有预谋性的,我认同刘庆怀先生的观点,但‘九一八事变’给我的记忆更为深刻,更有警醒作用。”作为一名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葛同学认为,历史事件带给后人的记忆性也尤为重要。“相较于‘战争’,‘事变’这个词就会不断提醒我们,要时刻警惕外敌渗透,起到一种居安思危的警示作用。”此外,葛同学告诉记者,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苦难的岁月不能忘怀,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他们必将铭记历史,振兴中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抗日战争持续了14年,但‘九一八’就指那一当天、一节点,叫‘九一八战争’恐怕说不过去。”山东地方史研究所所长朱亚非说。他认为,战争具有延续性,就像抗日战争前后一直延续了14年,而“九一八事变”则是为了突出1931年9月18日当天作为抗日战争起点的意义。同时,“事变”也包括“武力冲突”的含义,如果把类似“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都改为“战争”,可能会和抗日战争的整体概念产生冲突。
“历史事件的命名是有着特定的背景和语境的,所以说‘事变’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强调了其突发性和冲击性。”抛开语境上的赞同,田雪莲表示,“九一八事变”虽属于战争类别,但所有事变都要称为“战争”,那么历史之间的差异和特点可能会被掩盖或忽略。“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个历史问题,还涉及到其它的宏观知识构架,所以并非绝对合理,还需充分考虑一下。”因此,田雪莲看来,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九一八事变”升级为“九一八战争”似乎更符合事实,但这样可能会影响到历史事件的评价和认知,也可能会引发一些争议和讨论。
对于刘庆怀老先生的建议和呼吁,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随后采访了部分市民、学生以及教师和专家。在此过程中,记者也了解到,2000年至今,已有多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提案,建议修改“九一八事变”为“九一八战争”。
14年抗战是对历史的尊重
“我是2017年读的高一,正好那一年赶上了‘8年抗战’ 改成‘14年抗战’。”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葛同学说。
回想当年学过的历史课程,葛同学介绍,在“九一八”之后,其实中国的局部抗战已经开始了。“像东北义勇军在东北的抗战、冯玉祥在察哈尔组织的抗日同盟军以及中国各地都有对日本侵略者的抗击。因此‘8年抗战’改成‘14年抗战’,它更合理、更科学、更完善,同时叙事体系更加独立,不再受所谓世界历史趋势的影响,说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建构。”
“二战的起点是1939年,作为一个学历史的人,我们明晰这就是站在西方话语权看待历史。”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田雪莲告诉记者,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讲,抗日战争经历了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的转化过程,但在过去没有对教材进行修改时,“九一八事变”仅仅是作为局部抗战的一个起点,其重要性与“七七事变”没有放在同样的高度上。“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跨度的问题,而是对历史记忆的尊重和对历史真相的揭示。
“我们一直都给孩子们强调,在二战开始前,中国人民就已经担负起了反对侵略的艰难任务,并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牺牲。”田雪莲表示,通过全面落实“14年抗战”的概念,把这段历史真实地呈现在教科书当中,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也是对于历史的一种尊重和传承。
此外,田雪莲介绍,在这段历史的呈现上,新的教材包含了很多抗日英雄的英勇事迹,孩子们在学习先辈们抗战精神的同时,对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加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用“战争”更能体现其残酷性
“我看的电视剧多是抗战题材,一些纪录片也是讲的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日军残杀中国人的场面太惨烈、太残酷了,你说谁看了能不心痛?”来自济南市历下区56岁的王先生说。针对刘庆怀老先生呼吁把“九一八事变”修改为“九一八战争”,王先生表示应给予支持,他还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外国的侵略是‘战争’,如果是内部的斗争,比如古代争夺皇位,这可以称为‘事变’。”
“如果日本觉得用‘事变’定性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行,那么我们肯定是不能接受的。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所犯的就是赤裸裸的战争罪行,况且迄今为止日本国内仍有一些势力并不承认其侵略的本质。”市民张先生说。
“既然历史是不可修改的,为了还原当时的情境,更应该称之为‘战争’。”来自山东大学考古学院的滕同学认为,日本军国主义拒不承认侵华战争的事实,找借口把蓄意挑起的“战争”诡称为“事变”,以此来推脱责任。“不管是‘九一八’还是‘卢沟桥’,当时的中国都已经发生了局部抗日战争,如果用‘事变’的话,很难表达出来它的激烈程度。”
田雪莲也认为,作为抗日战争的起点,“九一八”过后中国14年长期处于战争状态,要是把它单纯看作“事变”,无论是对日本阴谋野心的描述,还是对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都得不到充分体现。“所以把‘事变’改成‘战争’,在语义上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修改历史事件名称须谨慎
“在一定程度上,事变也强调事件的突发性和冲击性。是不是一定要把‘事变’改成‘战争’,我不好说;但日本否认侵略中国的历史,甚至迄今还参拜靖国神社,这个我们不能接受。”采访中,有市民这样表示。
“对于日本侵略者是有预谋性的,我认同刘庆怀先生的观点,但‘九一八事变’给我的记忆更为深刻,更有警醒作用。”作为一名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葛同学认为,历史事件带给后人的记忆性也尤为重要。“相较于‘战争’,‘事变’这个词就会不断提醒我们,要时刻警惕外敌渗透,起到一种居安思危的警示作用。”此外,葛同学告诉记者,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苦难的岁月不能忘怀,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他们必将铭记历史,振兴中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抗日战争持续了14年,但‘九一八’就指那一当天、一节点,叫‘九一八战争’恐怕说不过去。”山东地方史研究所所长朱亚非说。他认为,战争具有延续性,就像抗日战争前后一直延续了14年,而“九一八事变”则是为了突出1931年9月18日当天作为抗日战争起点的意义。同时,“事变”也包括“武力冲突”的含义,如果把类似“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都改为“战争”,可能会和抗日战争的整体概念产生冲突。
“历史事件的命名是有着特定的背景和语境的,所以说‘事变’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强调了其突发性和冲击性。”抛开语境上的赞同,田雪莲表示,“九一八事变”虽属于战争类别,但所有事变都要称为“战争”,那么历史之间的差异和特点可能会被掩盖或忽略。“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个历史问题,还涉及到其它的宏观知识构架,所以并非绝对合理,还需充分考虑一下。”因此,田雪莲看来,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九一八事变”升级为“九一八战争”似乎更符合事实,但这样可能会影响到历史事件的评价和认知,也可能会引发一些争议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