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75年来登陆上海最强台风

“贝碧嘉”为啥这么强?

9月16日拍摄的强台风“贝碧嘉”到来时的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公园 本版图片均由新华社发
点击查看原图
在上海闵行区,行人在风雨中前行
点击查看原图
人们行走在闵行区的道路上
点击查看原图
        据新华社电 记者从上海中心气象台获悉,9月16日上午7时30分,“贝碧嘉”以强台风级在上海浦东临港新城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风速高达42米/秒,是75年来登陆上海最强的台风。“个头很小但很壮实,我们将‘贝碧嘉’称为台风中的‘小钢炮’。”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副所长汤杰说。

  “‘贝碧嘉’登陆前‘绕’开了舟山群岛,且在近海没有减弱,几乎是以巅峰强度登陆。”汤杰告诉记者,台风登陆上海这样的中纬度区域,往往移速比较快且强度比较弱,多为强热带风暴和热带风暴,因此秋季有这么强的台风登陆上海非常罕见。

  具体来看,体积小但密度大是“贝碧嘉”的显著特点,这也使得“贝碧嘉”移速快,强度变化较为飘忽,想要预测其路径的难度较大。简单来说,与体积较大的台风相比,“贝碧嘉”台风的“惯性”更小,路径和强度“变化”起来更灵活。

  值得注意的是,“贝碧嘉”的路径比气象部门早期预期的情况明显偏北,当时认为的登陆点更有可能在浙江中南部。汤杰介绍,这是由于“贝碧嘉”前进时切入了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的高层气流不断有冷空气侵蚀到台风的西侧和南侧,导致其环流有所减弱。

  副热带高压之外,海温又是另一个变量。较好的海温状况利于台风增强,副热带高压和海温的影响此消彼长,给判断“贝碧嘉”强度的增减造成难度。“实际上,‘贝碧嘉’的强度是持续慢慢增强。”汤杰说,“我们一开始担心‘贝碧嘉’会像2006年的超强台风‘桑美’一样快速增强,很庆幸这种情况没有发生。”

  汤杰表示,“贝碧嘉”还有一定的“欺骗性”,它的最强影响并不是刚登陆的阶段,导致“大家以为它过去了,但其实后面更强”。汤杰将“贝碧嘉”比作一个环状结构,先登陆的前半环受到副热带高压影响是减弱的,后半环会比前半环的强度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