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全链条生态保护修复
我省打造地质技术赋能土地生态保护新模式
土地是支撑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9月12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打造地质技术赋能土地生态保护新模式,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情况。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全省煤田地质系统创新打造土地综合治理“地质+”新模式,统筹推进废弃矿山、采空区和采煤塌陷地、盐碱地、湿地、海岸带、滩涂等重点领域“把脉-治理-保护”全链条生态保护修复,不断提升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土地成色。
打好土地改良保护“主动仗”
土壤调查是保护土地的前提和基础。“全省煤田地质系统聚焦土地资源源头防控,精准把脉土地信息,摸清资源详细现状,为土地质量改良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发布会上,省煤田地质局党委副书记张玉洪介绍,我省投入过亿元建成高标准地质实验中心,配备先进硬件设施,检测范围涵盖土壤、水、污染物、微生物等指标2000余项,实现生态环境领域土壤和水系沉积物、固体废物、海洋沉积物以及非生态环境领域农田土壤的检测能力全覆盖,服务土地生态综合技术能力大幅提升。
据了解,在普查调查工作上,全省煤田地质系统在12地市实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项目30余个,承担野外采样调查、分析测试、成果集成等重要任务,2家实验室入选全国“三普”检测实验室名录。其中,东营三普试点项目完成1200多件土壤样品测试化验工作,潍坊首个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样品库作为土壤环境科学研究成果展示和土壤保护科普基地,对促进土地质量改良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张玉洪介绍,省煤田地质局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汛期排查、应急调查等工作,提供全流程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技术保障。承担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网建设项目,开展拟建监测台站隐患点现场调查勘察,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安全风险。承担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项目,动态掌握重点地区地面沉降变化情况,确保地质灾害风险可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构建土地生态修复“靓品牌”
“聚焦检测过程中发现的闲置、利用低效、生态退化及环境破坏的土地资源,全省煤田地质系统以废弃矿山、采空区和采煤塌陷地、盐碱地、湿地、海岸带、滩涂等生态治理为重点方向,在打造生态修复技术绿色品牌上持续突破。”张玉洪说。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推进废弃矿山与采煤塌陷地生态治理方面,省煤田地质局成立了采煤塌陷地和采空区治理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在采煤塌陷地调查与监测、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采空区场地稳定性评价与综合利用、采空区注浆充填治理等方面不断实现技术新突破,建立采煤塌陷地项目数据库,完成采煤塌陷地治理3万余亩。
“在推进盐碱地与湿地生态治理方面,开展黄河流域(菏泽-泰安段)生态地质调查评价,查明该段湿地分布、盐渍土分布、采煤塌陷等生态地质要素。”张玉洪说。同时,省煤田地质局开展沂蒙山区域森林保育、退化公益林提升、脆弱区造林、小微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林草湿地类工程可行性研究,运用清淤扩容、水体生态自然恢复等技术,有效改善210处小微湿地生态环境。
此外,为深入推进海岸带与滩涂生态治理,我省创新打造海岸带修复保护模式,发现并运用海底砂源进行海岸带修复保护,海滩稳定性调查监测评价技术国内领先,为同类型海岸带修复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开展滩区水资源调查,切实提升滩涂水资源保护水平。
筑牢土地生态安全“防护墙”
生态保护修复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场持久的战役。张玉洪介绍,“全省煤田地质系统聚焦土地生态全周期保护,持续健全地质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地质技术水平,全面推进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切实履行公益服务职能。”
据了解,我省制定了生态修复行业标准《山东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实施导则》,为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科学规范指导。制定《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绿化技术规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验收规范》地方技术标准,为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制定地方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规划,构建起采煤塌陷地生态治理的有效路径。制定《海滩稳定性调查监测评价技术规范》地方技术标准,为海滩稳定性调查监测开展提供基本遵循。
张玉洪介绍,截至目前,省煤田地质局拥有全国土壤普查检测实验室、全国煤田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29个科技创新平台,所属7家事业单位全部具备地质灾害评估和治理工程勘查设计甲级资质,土地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为全面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地质保障。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颂博 王琳
打好土地改良保护“主动仗”
土壤调查是保护土地的前提和基础。“全省煤田地质系统聚焦土地资源源头防控,精准把脉土地信息,摸清资源详细现状,为土地质量改良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发布会上,省煤田地质局党委副书记张玉洪介绍,我省投入过亿元建成高标准地质实验中心,配备先进硬件设施,检测范围涵盖土壤、水、污染物、微生物等指标2000余项,实现生态环境领域土壤和水系沉积物、固体废物、海洋沉积物以及非生态环境领域农田土壤的检测能力全覆盖,服务土地生态综合技术能力大幅提升。
据了解,在普查调查工作上,全省煤田地质系统在12地市实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项目30余个,承担野外采样调查、分析测试、成果集成等重要任务,2家实验室入选全国“三普”检测实验室名录。其中,东营三普试点项目完成1200多件土壤样品测试化验工作,潍坊首个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样品库作为土壤环境科学研究成果展示和土壤保护科普基地,对促进土地质量改良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张玉洪介绍,省煤田地质局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汛期排查、应急调查等工作,提供全流程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技术保障。承担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网建设项目,开展拟建监测台站隐患点现场调查勘察,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安全风险。承担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项目,动态掌握重点地区地面沉降变化情况,确保地质灾害风险可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构建土地生态修复“靓品牌”
“聚焦检测过程中发现的闲置、利用低效、生态退化及环境破坏的土地资源,全省煤田地质系统以废弃矿山、采空区和采煤塌陷地、盐碱地、湿地、海岸带、滩涂等生态治理为重点方向,在打造生态修复技术绿色品牌上持续突破。”张玉洪说。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推进废弃矿山与采煤塌陷地生态治理方面,省煤田地质局成立了采煤塌陷地和采空区治理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在采煤塌陷地调查与监测、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采空区场地稳定性评价与综合利用、采空区注浆充填治理等方面不断实现技术新突破,建立采煤塌陷地项目数据库,完成采煤塌陷地治理3万余亩。
“在推进盐碱地与湿地生态治理方面,开展黄河流域(菏泽-泰安段)生态地质调查评价,查明该段湿地分布、盐渍土分布、采煤塌陷等生态地质要素。”张玉洪说。同时,省煤田地质局开展沂蒙山区域森林保育、退化公益林提升、脆弱区造林、小微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林草湿地类工程可行性研究,运用清淤扩容、水体生态自然恢复等技术,有效改善210处小微湿地生态环境。
此外,为深入推进海岸带与滩涂生态治理,我省创新打造海岸带修复保护模式,发现并运用海底砂源进行海岸带修复保护,海滩稳定性调查监测评价技术国内领先,为同类型海岸带修复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开展滩区水资源调查,切实提升滩涂水资源保护水平。
筑牢土地生态安全“防护墙”
生态保护修复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场持久的战役。张玉洪介绍,“全省煤田地质系统聚焦土地生态全周期保护,持续健全地质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地质技术水平,全面推进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切实履行公益服务职能。”
据了解,我省制定了生态修复行业标准《山东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实施导则》,为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科学规范指导。制定《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绿化技术规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验收规范》地方技术标准,为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制定地方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规划,构建起采煤塌陷地生态治理的有效路径。制定《海滩稳定性调查监测评价技术规范》地方技术标准,为海滩稳定性调查监测开展提供基本遵循。
张玉洪介绍,截至目前,省煤田地质局拥有全国土壤普查检测实验室、全国煤田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29个科技创新平台,所属7家事业单位全部具备地质灾害评估和治理工程勘查设计甲级资质,土地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为全面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地质保障。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颂博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