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立足当下的历史书写

        从《另一半中国史》《大写西域》《另一种文明》到《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阿云案背后的大宋文明》再到如今的《海上丝绸之路:从青岛到红海》,高洪雷以其宏大的时空叙事、翔实的史料考证和细腻的文字描写,每每引发文学界强烈关注和读者的广泛好评。

  曾被问及是否有庞大的创作计划,高洪雷回应“从来没有”:机缘巧合写了《另一半中国史》,过程中发现日本人研究西域出的书比中国多,于是奋起写了《大写西域》。写完《大写西域》,又对楼兰这个点产生了兴趣,创作了《楼兰啊,楼兰》。之后边写边疆史边筹划如何写丝绸之路。先写了《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写完觉得不行,海上丝路还没写呢,于是接着写《海上丝绸之路:从青岛到红海》……

  高洪雷用了一个比喻:这类写作就像勺子挖井。虽然可以越挖越深,但写作过程中也伴随着焦虑和绝望。尤其是最新出的这本书,时间从春秋战国到现在,横跨千余年,高洪雷深入史海梳理拾贝,有兴奋、有惋惜、有追问、有思考……

  于是,有了这本东方视角的“海上丝绸之路”,涉及50多个国家,堪称“另一半世界史”。

  不同于已经面世的各类海上丝绸之路写作,高洪雷奉献给读者的这部作品,首先是文学的。“高洪雷的作品用文学手法来叙述历史,通过对日常生活、历史细节的想象,发掘历史的本质,在简练的史料记载之上敷衍为一段完整的历史叙事,体现了历史真实和文学虚构的结合。”(吴晗王光东《历史叙述·当代意识·文学想象——读高洪雷的历史纪实文学》)

  比如书中写到吴国伐齐的琅邪海战,就极具画面感:“早春二月,乍暖还寒,凌厉的海风在琅邪海域掀起冲天怒涛,习惯内河作战的吴国水兵忍受不了舰船的颠簸,大多出现了晕船迹象,舰队阵形大乱。”结果被齐国水兵火箭攻击,成为一座座悬浮在海上的“火山”。

  作为一名纪实文学作家,文学性只是表面,历史感才是内核。高洪雷曾这样总结其历史写作:《另一半中国史》《另一种文明》,是新的角度写历史;到了《大写西域》《楼兰啊,楼兰》,则是歌咏历史,咏叹历史;《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海上丝绸之路:从青岛到红海》,则是穿越历史;到了《阿云案背后的大宋文明》,则是洞察历史。

  强烈的历史意识,背后是缜密的考证和爬梳。高洪雷说,为了写这本书,所有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书他都看过。而这本书更涉及季风、洋流、港口、船舶、航线、风土、贸易、外交等诸多领域,因此对写作者形成极大考验。历史的缜密,体现于史料的选取。比如讲到苏门答剌国一次复仇,高洪雷注解说,一说为替父报仇,一说为替兄报仇。鉴于其一作者到过该国,故采用替父报仇说。

  更难能可贵的,还有高洪雷历史书写中的当下意识。书写的是历史,立足的却是当下。所以我们会看到,其写到的15个重要地标,既有对历史辉煌的爬梳,更有对当下何往的打量,每一篇最后,都有一段“小传”,成为作者立足当下对所在城市的“研判”。这里边有自豪,也有惋惜,更有期许。比如作者写到的扬州,“遗憾的是,长江入海口在宋、元时期推移到了上海,大运河也因元代海上漕运的兴起受到冷落,扬州的水运地位一落千丈。如今,距离入海口300公里的扬州,能否借助长三角经济圈和大运河复兴战略,重拾蓝色经济的辉煌?让我们拭目以待。”

  不得不说,这的的确确可称得上是“另一半世界史”。众所周知,世界史叙述的主角,多是欧美国家,而丝绸之路所经过的东南亚以及印度洋国家,多在历史的叙述之外,东南亚更是长期以来成为散装的他者,只是在近现代,才被冠以“南洋”、“东南亚”等实体化称谓。而跟随高洪雷的叙述,我们看到的却是已经成为历史名词的占城,还有柬埔寨这片土地的兴衰,以及红海沿岸演绎的爱恨情仇。

  以文学的方式复现历史,以贯穿古今的视野打量海上丝路,高洪雷将打捞出的生动历史细节讲述给万千读者,为中国读者奉献了一部中国人自己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历史。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这部作品,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扎实历史书写,呈现了多彩的文明图景。

  ◎王希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