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厚非遗传承土壤开出校园之花
30个优秀实践案例形成榜样带动作用
“‘一校一品’烟台市牟平区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获评全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
点击查看原图
山东快书进校园实践案例(金乡县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点击查看原图
日前,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全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30个,在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培厚非遗传承普及土壤的过程中贡献山东实践。这些实践案例申报主体多样,涉及非遗项目广泛,工作开展形式丰富,涌现出一批先进做法,形成榜样带动作用。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丰富传承形式
在传承中不断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参与,让非遗发展融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校园开展非遗传承活动,不仅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贡献力量,也是全面开展深度教学、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成为培育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守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从本次公布的优秀实践案例来看,山东“非遗进校园”工作开展扎实、形式多样,涌现出一批先进做法。
济南市天桥区文化和旅游局与区教育和体育局共同开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下的非遗实践研究”,通过与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及济南多所中小学合作,将学科知识与传统非遗相融合。2024年,《中小学非遗实践示范性课例——基于国家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类书籍正式出版。
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邀请青州挫琴、剪纸、龙虎斗等非遗传承人与专业教师携手构建“双师”教学模式,共育非遗新苗。学校组织教师开发非遗在线课程,编写非遗校本教材,积极开展非遗课题研究,凝练非遗教学改革创新成果,为非遗传承教学注入新活力。学校每年培训学生3000余人,至今总培训人数超2万人次。
金乡县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与金乡县中心小学联合,将山东快书作为校本课程引入校园,编写校本教材《从小学快书》,成立“博雅曲艺社团”,为学生提供展示与交流的舞台。
覆盖范围广泛
山东省“非遗进校园”工作得到众多主体的广泛参与。从30个优秀实践案例来看,各级文化和旅游局、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艺术研究所等组织机构积极开展布局,各类学校切实谋划,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热情参与,共同构建起非遗传承在校园中开花结果的生动画卷。
以国家级非遗项目胶州秧歌和省级项目三铺龙拳为抓手,胶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让市域内校校有胶州秧歌、三铺龙拳活动团队和代表性表演节目,实现两大非遗项目对未成年人群体培训全覆盖,促进整体性保护。
东营市东营区吕剧保护传承发展中心在全省率先实施“吕剧进校园”整县制推进工程,目前已有30余所小学、1万余名青少年学生受益。当地实施“一校一主题,一校一品牌”建设,鼓励学生进行“吕剧+绘画”“吕剧+剪纸”“吕剧+楹联”等创作,让吕剧融入学生日常生活。
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设立非遗社团等形式成为鼓励青少年广泛参与传承实践的重要方式。金乡县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与金乡县中心小学联合,将山东快书作为校本课程引入校园,学校成立了“博雅曲艺社团”,为学生提供展示与交流的舞台。五莲县文化和旅游局开展“梨园小当家——五莲茂腔进校园”传承活动,成立茂腔社团,将五莲茂腔艺术与音乐课程有机结合,纳入学校审美课程。
与此同时,针对在校教师开展的非遗培训班为工作有序、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庆云县文化和旅游局聘请吴钟八极拳代表性传承人常庆祝、宗学习担任总教练,为全县100余名体育教师举办培训班,将项目带入全县每一所中小学课堂。截至目前,全县参与吴钟八极拳习练的学生人数超5万人。
涌现创新做法
传承与弘扬非遗的主阵地,在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中,山东涌现出许多新尝试、新做法,为继续持续开展工作贡献宝贵的经验。
在滨州市沾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沾化渔鼓戏剧团)、滨州市沾化区文化馆提报的案例中,其构建的“三合三化三融入”非遗进校园传承体系颇具特色,即联合力量广覆盖、整合资源夯基础、融合育人扩成效,坚持非遗进校园常态化、规范化、职业化,融入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实地教学实践、融入旅游产品体系。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泰山皮影、泰安李氏石壶、泰山石家面塑、宋氏葫芦烙画、徐家庄木版年画、泰山木雕、泰山玉雕等非遗项目,建设非遗传承教育中心、泰山玉雕人才培养中心等,推动非遗传承创新。学校设立了3个大师工作室和1个名师工作室,以“一对一”“一对多”形式组建师徒关系。此外,学校建设实训基地3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210个,“校中厂”“厂中校”13个,订单培养班1个。
烟台市牟平区文化和旅游局整合全区优质非遗资源,采用“一校一品点单”模式,将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输送到各中小学,在区内学校中设立了非遗传承基地3个,邀请非遗传承人年累计开展讲座等活动1000余次。“非遗进校园”+“非遗基地研学”覆盖了城区,研学活动每年达300余场次,培育“非遗小传人”讲解员200余名。培养指导了100多名非遗骨干教师,1万余名学生接受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齐鲁师范学院创建“武术类非遗P-G-S校园传承模式”,通过资源平台(Platform)搭建、政府(Gov-ernment)支持指导、中小学(School)传承推广,实现了“传统武术扎根校园”。该模式在山东大学和全国11省市近千所中小学得到推广,受益教师300余人、学生近百万人。
山东管理学院积极拓宽刻瓷项目传承与创新途径,开设线下线上刻瓷技艺课程,已吸引全球100多万人在线学习。
菏泽学院发挥“非遗+数字”的开发模式,打造非遗IP,运用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数字产业形态促进产品研发。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丰富传承形式
在传承中不断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参与,让非遗发展融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校园开展非遗传承活动,不仅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贡献力量,也是全面开展深度教学、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成为培育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守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从本次公布的优秀实践案例来看,山东“非遗进校园”工作开展扎实、形式多样,涌现出一批先进做法。
济南市天桥区文化和旅游局与区教育和体育局共同开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下的非遗实践研究”,通过与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及济南多所中小学合作,将学科知识与传统非遗相融合。2024年,《中小学非遗实践示范性课例——基于国家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类书籍正式出版。
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邀请青州挫琴、剪纸、龙虎斗等非遗传承人与专业教师携手构建“双师”教学模式,共育非遗新苗。学校组织教师开发非遗在线课程,编写非遗校本教材,积极开展非遗课题研究,凝练非遗教学改革创新成果,为非遗传承教学注入新活力。学校每年培训学生3000余人,至今总培训人数超2万人次。
金乡县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与金乡县中心小学联合,将山东快书作为校本课程引入校园,编写校本教材《从小学快书》,成立“博雅曲艺社团”,为学生提供展示与交流的舞台。
覆盖范围广泛
山东省“非遗进校园”工作得到众多主体的广泛参与。从30个优秀实践案例来看,各级文化和旅游局、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艺术研究所等组织机构积极开展布局,各类学校切实谋划,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热情参与,共同构建起非遗传承在校园中开花结果的生动画卷。
以国家级非遗项目胶州秧歌和省级项目三铺龙拳为抓手,胶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让市域内校校有胶州秧歌、三铺龙拳活动团队和代表性表演节目,实现两大非遗项目对未成年人群体培训全覆盖,促进整体性保护。
东营市东营区吕剧保护传承发展中心在全省率先实施“吕剧进校园”整县制推进工程,目前已有30余所小学、1万余名青少年学生受益。当地实施“一校一主题,一校一品牌”建设,鼓励学生进行“吕剧+绘画”“吕剧+剪纸”“吕剧+楹联”等创作,让吕剧融入学生日常生活。
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设立非遗社团等形式成为鼓励青少年广泛参与传承实践的重要方式。金乡县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与金乡县中心小学联合,将山东快书作为校本课程引入校园,学校成立了“博雅曲艺社团”,为学生提供展示与交流的舞台。五莲县文化和旅游局开展“梨园小当家——五莲茂腔进校园”传承活动,成立茂腔社团,将五莲茂腔艺术与音乐课程有机结合,纳入学校审美课程。
与此同时,针对在校教师开展的非遗培训班为工作有序、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庆云县文化和旅游局聘请吴钟八极拳代表性传承人常庆祝、宗学习担任总教练,为全县100余名体育教师举办培训班,将项目带入全县每一所中小学课堂。截至目前,全县参与吴钟八极拳习练的学生人数超5万人。
涌现创新做法
传承与弘扬非遗的主阵地,在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中,山东涌现出许多新尝试、新做法,为继续持续开展工作贡献宝贵的经验。
在滨州市沾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沾化渔鼓戏剧团)、滨州市沾化区文化馆提报的案例中,其构建的“三合三化三融入”非遗进校园传承体系颇具特色,即联合力量广覆盖、整合资源夯基础、融合育人扩成效,坚持非遗进校园常态化、规范化、职业化,融入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实地教学实践、融入旅游产品体系。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泰山皮影、泰安李氏石壶、泰山石家面塑、宋氏葫芦烙画、徐家庄木版年画、泰山木雕、泰山玉雕等非遗项目,建设非遗传承教育中心、泰山玉雕人才培养中心等,推动非遗传承创新。学校设立了3个大师工作室和1个名师工作室,以“一对一”“一对多”形式组建师徒关系。此外,学校建设实训基地3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210个,“校中厂”“厂中校”13个,订单培养班1个。
烟台市牟平区文化和旅游局整合全区优质非遗资源,采用“一校一品点单”模式,将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输送到各中小学,在区内学校中设立了非遗传承基地3个,邀请非遗传承人年累计开展讲座等活动1000余次。“非遗进校园”+“非遗基地研学”覆盖了城区,研学活动每年达300余场次,培育“非遗小传人”讲解员200余名。培养指导了100多名非遗骨干教师,1万余名学生接受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齐鲁师范学院创建“武术类非遗P-G-S校园传承模式”,通过资源平台(Platform)搭建、政府(Gov-ernment)支持指导、中小学(School)传承推广,实现了“传统武术扎根校园”。该模式在山东大学和全国11省市近千所中小学得到推广,受益教师300余人、学生近百万人。
山东管理学院积极拓宽刻瓷项目传承与创新途径,开设线下线上刻瓷技艺课程,已吸引全球100多万人在线学习。
菏泽学院发挥“非遗+数字”的开发模式,打造非遗IP,运用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数字产业形态促进产品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