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川上行吟,昼夜不舍

于泗水泉林重识孔子千年一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在泗水之源设坛讲学,漫步洙泗之间,行于山川之上时,他曾由衷地如此感慨。彼时的孔子或许并未意料到,无论此后如何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历史的流沙从未将自己的喟叹掩埋。从书院到泉林,泗水河畔承载了儒学渊源无数,也在如今的泗水县境内留下了无数独特的儒家印记。
  
  本期遇“建”山东——2024齐鲁古建寻访之旅,将来到泗水县,在众泉环绕的泗水泉林重识孔子千年一叹,于“卞桥双月”下感受时光荏苒。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川上之叹”今仍在

  来到如今的济宁泗水县,泗水日夜奔涌依旧,泉眼密集成林,不乏名泉星罗棋布。古书有云:“五步成溪,百步成河,不以潦而盈,不以旱而泗。”形成于沂泰山脉之间,三面环山的自然环境让这片泉群从古至今都不曾干涸,泉水顺地势自然流下,成为了泗河历史上的源头。据工作人员表示,所谓泗水之“泗”,其实来源于泉林的“红石、珍珠、黑虎、趵突”四泉,“这些泉水不仅从名字上多与济南名泉相同,在泉的规模、水质等方面同样不输。”

  缓步来到泉林之内,一座残碑当先立于入口,碑上刻有“文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而在碑后不远,另有三座桥横跨泉水而立。记者了解到,三座桥中,东侧为文桥,西侧为武桥,中间为御桥,均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经过重修后,如今仅有文桥的桥面还留存着当时的样貌。据工作人员介绍,古时来到泉林,无论官员百姓,都要自残碑处下马步行,又需分列文武依次过桥,仪式的肃穆体现了皇家对泗水泉林的重视。
  
  沿路上行,一座名为“陪尾”的小山,在泉水环绕间默然而立。《博物志》有云:“泗出陪尾”,考证显示,这座陪尾山应当是历史上泗水的发源之地,也就是孔子曾发出那句“千古一叹”的确切地点。登山而望,一座金碧辉煌、六角重檐的“观泉亭”在西南麓已守候多时,亭中由乾隆题写的“子在川上处”碑则向所有来访者展示着,此地即为孔子观川之所、泗水之源。据了解,乾隆对泗水与泉林极为钟情痴迷,每次来到泗水泉林除了在“子在川上处”亭内观川赋诗,便是矗立泗水边上仰观俯察,写下诗句无数。
  
  不只乾隆,这座陪尾山曾为历朝历代所重视,北魏、北齐时,在陪尾山西侧建有“源泉祠”,唐代更名“泉林寺”,宋代在陪尾山上建泗河水神庙,明代在泉林设水部公署,修建三坊六亭。明清时期,朝廷更是派员驻节泉林。如今再次登上山间,却不能再见到这些建筑遗存,唯有“子在川上处”碑始终如初,向过往游客提示着此处的不凡。

  行宫辉煌已无存

  据传,乾隆曾九次游览曲阜,每次游览过后,还要前往泗水泉林继续游览驻足一番。不仅制碑题字,还要临水赋诗,而为方便皇帝下榻,在陪尾山下的泗河发源地附近曾先后重修、扩建出了一处巨大的行宫。行宫为古典园林式建筑群,其中,古典园林和行宫、殿阁、楼台、亭榭等一应俱全,宫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共有房屋114间,不仅包括风景区、内宫区,文武御桥、行宫八景等也包含在内,曾一度极尽辉煌。

  “后来,随着战乱及荒废,如今泉林周围,行宫存在过的印痕多数已难以找到。”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一处碑林的所在地,据了解,此处原先共有碑刻36块,多为捐资碑,即每次修缮行宫前,由四邻百姓捐资修复的具体记录。而如今,即便记录着行宫修缮痕迹的碑刻也已几乎毁于战乱,有待此后一一修复重现。绕珍珠泉北行,仍有一座御碑亭于原地留存,记者了解到,这座赑屃石碑从地平面到顶高12米,重102吨,为康熙皇帝游泉林时修建,正反两面分别题刻有康熙与乾隆二位所题诗文,如今所见同样为修复版本。
  
  自碑亭向四处望去,既不见近旁“出墙为泗川”的镜澜榭,也不见远山“陪尾西来”的横云馆,更不见行宫深处“春雨初霁、红湿弥鲜”的红雨亭,近圣居、柳烟坡、古荫堂……曾经著名的“行宫八景”多已再次被葱茏的草木覆盖,唯有陪尾山上,曾被乾隆称为“在川处”的观泉亭无言依旧,注视着泗水自源头日夜不舍地流淌而去。

  双月伴桥映古今

  离开泉林,追随泗水一路向下,不久便能见到一座造型雅致而朴素的三孔石拱桥横跨泗水而立。在这座始建于唐朝的卞桥之上,凸凹光滑的青石、漫灭模糊的石雕与风蚀留下的斑斑印迹无不佐证着时间的流逝。记者了解到,因布局巧妙、结构合理,整座桥梁看起来浑然一体,尽管历经千年风雨,经金代、明代多次修补后,主体建设依然坚固完整,是山东省内现存最古老的桥梁。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座桥为东西走向,三孔联拱券砌,两端还各有引桥。桥身东西两端有石狮一对,呈蹲踞状。而在桥身两侧,还镶有透雕龙首,向南北探出桥外,同样形态多变、神采各异。如此千年间,这座桥就扼守在山东中南部由兖州曲阜通往临沂的古代要道上,发挥着往来交通的重要作用。如今,古老卞桥虽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却依然威严地屹立在泗河之上,走上桥身,桥两侧的望柱与栏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些栏板两边各有13块,其中金大定时期的栏板有10块,明万历年间的则有9块。”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得以逐个仔细观察栏板上的精美雕刻,其中既有“姜太公钓鱼”“卞庄子刺虎”等故事,又有“周处除三害”“松下问童子”等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每逢中秋之夜,卞桥之下的泗水中便会同时出现两个月亮,这种景象被人们称为“卞桥双月”。千百年来,每逢双月浮现,在明暗不定的月光与奔流不息的河水映衬下,石栏板之上那道“问礼于老子”的伟岸身影便更显生动而形象,至此凝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