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人生 心向高远
旅行随笔《向往高处》出版
刚出茫茫荒野,又入皑皑雪山,横穿百里密林,征服千丈高原。近年来,随着户外运动的潮流逐渐兴起,徒步运动也逐渐走出原本的小众圈子,成为越来越多人争相尝试的旅游“新宠”,由此引发的“徒步经济”同样备受关注。何为徒步,如何徒步?日前,资深徒步旅行者王光辉携旅行随笔《向往高处》与广大读者见面,通过对15条国内经典户外路线上所见所闻的系统梳理,还原出徒步运动的真实样貌。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实习生 王悦萱
徒步始末
记者:我了解到您日常以重装徒步为主,什么是重装徒步,它的“重”到底体现在哪里?旅行一般都要“轻装上路”,为什么会有这么一群人反其道而行之?
王光辉:重装徒步也是徒步的一种。徒步本身是一项包容度很高的运动,无论男女老幼,均能随时随地享受徒步的乐趣,但这仅限于短途。而重装徒步者向往的则是“更远的天地”,当行走的距离较长时,户外露营就成为了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负重就会相应增加。
之所以一定要长途跋涉,是因为真正美景多在山林深处,那里交通不便、道路崎岖是常态,却往往有我们每一个徒步爱好者向往的“天堂”。我们早已不再满足于在既定的旅游路线中进行浅尝辄止的观光,更愿意克服路上的重重困难,深度体验旅行的全过程,追求极致的风景。一般来说,一次重装徒步需要为期数天到十数天不等,这时候我们往往会携带四十至五十斤的负重。
记者:除了作为业余的徒步爱好者,您在网络上还是一个徒步圈“大V”,在现实中有着自己工作的同时,如今又成为了一名作家,您是如何平衡这些身份的?
王光辉:我从事媒体出版工作已经有近二十年,长期以来,我和文字的关系非常密切。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轻时痴迷的诸如篮球、长跑等剧烈运动已经不再适合我,那个时候我开始转变思路,把登山和徒步作为自己业余的爱好。
徒步中,见到美景会有感而发地记录下来,起初并没有想过要集结成书,而是通过户外网站抒发情感。没想到的是,越来越多朋友喜欢并关注我的游记和文章,我也逐渐变得小有名气,如今有机会结集成书,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记者:如今再回头去看,您现在的心境与刚开始徒步时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光辉:决定徒步是我运动生涯的一个转折。30 多岁时,我在运动时双脚扭伤,医生建议不再剧烈运动,跟随朋友登山徒步成为了当时排解心情的唯一选择。起初,我从周边的景区开始,后来则开始登荒山,此后9年间,我所在的江西省内十大高峰已经基本走遍。
后来,我不再追求登高山,开始探索徒步的意义,总结户外经验,以游记的方式为喜欢户外但锻炼较少的人提供指导。如今,徒步于我而言已不再仅是运动,也是自我提升与完善的过程。
沿途“风景”无数
记者:本书名为《向往高处》,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您前后走了很远的路,也已经去过很多“高处”,还有哪些高处是您向往的?
王光辉:一方面,“向往高处”代表着我刚开始徒步登山时的想法。那时,比起远行我更喜欢登山,但凡徒步必追求高度,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从“中国驴友小学毕业路线”的武功山一直到被誉为“蜀山之王”的贡嘎山。那个时候只觉得站得越高,风景就越开阔,有一种一往无前的冲劲。
如今,比起追求高度,我更喜欢长途跋涉。徒步经验的增长,反而弥补了我因为年龄增长造成的体能下降,我仍然还能爬高山,高度也越来越高。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驴友”,他们来自大江南北、从事各行各业,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我的思想、内心都得到了充分的成长。“向往高处”是我一直以来的目标,但如今,比起物理上的高度,我更注重自己心灵上的高度。
记者:书中记述了您从2015年开始持续9年的徒步之旅,涉及15条徒步线路,我想这里面一定有您心中最美的线路、最长的线路和最困难的线路,能不能列举一下这些线路里的“最”。
王光辉:这本书因篇幅有限,约有18 万字,收录了约370幅图,仅占我走过所有路线的一半左右。在其中,我认为最美的是在甘南的扎尕那,时值五一,山顶仍然有雪,我重装徒步55公里,回头看去,山峰如同城堡耸立,延绵的山势形态多样,令人震撼不已。最长的一次则要数泸沽湖到稻城亚丁的路线,那一次我走了9天8夜的高原徒步,这也是我第一次在这么高的海拔上做长途的跋涉。
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秦岭鳌山到太白山的那次经历,在平均海拔3500多米的山地上,我们一行人连续徒步80余公里。当时气候极为恶劣,我走在山顶,左边是晴空万里,右边是狂风暴雨。那次徒步一行人中有17人暂时失联,我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失联的消息甚至出现在了当天的新闻中。“失联”这天,我背着40斤重的背包,在乱石崎岖的山顶上,忍受着全身淋湿的不适咬紧牙关连续走了将近10个小时,才终于找到合适的地方扎营。那是最危险的一次经历,我侥幸得以中途下撤,后来我了解到,同行者中有人最后因为冻伤而截肢。所以,重装徒步其实是一种危险性较高的运动。
越扩越大的“徒步圈”
记者:近年来,徒步旅游市场逐渐受宠,万人规模的徒步大会也层出不穷,“徒步经济”在当下成为了一个消费热点。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王光辉:徒步在中国发展较晚,上个世纪虽有彭加木、余纯顺等,但受时代和技术所限,仍属于极小众活动。如今,在新媒体的作用下,即便是毫无徒步经历的人都可以收集到许多相关信息,人们的旅游观念也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转变。另一方面,各类辅助装备、导航及定位技术让新手也可以很快上手,使徒步的门槛变得很低。
所以,徒步成为旅游业热门话题是顺理成章的,我也乐见其成。但需要注意的是,徒步仍然有着一定门槛,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去贸然尝试的。如果要组织大规模、适合全民参与的徒步活动,北方的一些低海拔的草原、沿海较安全的海岛都是不错的选择。比如说,海岛穿越就是山东地区的一个特色,如果山东地区有类似的活动举办,我或许会比较有兴趣。
记者:对于那些读过本书后,有志于接触徒步的人来说,他们应该如何做准备,又需要注意些什么?
王光辉:这本书中涉及到的线路,有很多都有着探险、冒险的成分,如果一个没有接触过徒步的人直接到这样的地方是有危险的。至于建议,我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有两条:循序渐进和结伴行动。建议先从自家周边的小山走起,每次不要有太大的跨度,动身之前,要多通过互联网搜寻出行路线资料并记录关键点。对于有一定挑战的路线,选择有经验的领队至关重要。另外,书中的虎跳峡线路和武功山线路是相对来说比较友好的,不挑人,在做好充足准备的前提下,可以去进行尝试。另外,雨崩村线路比较适合体能中等者尝试。
我也真诚希望能有更多人尝试通过徒步与自然交流,走下来,你会收获很多。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实习生 王悦萱
徒步始末
记者:我了解到您日常以重装徒步为主,什么是重装徒步,它的“重”到底体现在哪里?旅行一般都要“轻装上路”,为什么会有这么一群人反其道而行之?
王光辉:重装徒步也是徒步的一种。徒步本身是一项包容度很高的运动,无论男女老幼,均能随时随地享受徒步的乐趣,但这仅限于短途。而重装徒步者向往的则是“更远的天地”,当行走的距离较长时,户外露营就成为了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负重就会相应增加。
之所以一定要长途跋涉,是因为真正美景多在山林深处,那里交通不便、道路崎岖是常态,却往往有我们每一个徒步爱好者向往的“天堂”。我们早已不再满足于在既定的旅游路线中进行浅尝辄止的观光,更愿意克服路上的重重困难,深度体验旅行的全过程,追求极致的风景。一般来说,一次重装徒步需要为期数天到十数天不等,这时候我们往往会携带四十至五十斤的负重。
记者:除了作为业余的徒步爱好者,您在网络上还是一个徒步圈“大V”,在现实中有着自己工作的同时,如今又成为了一名作家,您是如何平衡这些身份的?
王光辉:我从事媒体出版工作已经有近二十年,长期以来,我和文字的关系非常密切。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轻时痴迷的诸如篮球、长跑等剧烈运动已经不再适合我,那个时候我开始转变思路,把登山和徒步作为自己业余的爱好。
徒步中,见到美景会有感而发地记录下来,起初并没有想过要集结成书,而是通过户外网站抒发情感。没想到的是,越来越多朋友喜欢并关注我的游记和文章,我也逐渐变得小有名气,如今有机会结集成书,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记者:如今再回头去看,您现在的心境与刚开始徒步时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光辉:决定徒步是我运动生涯的一个转折。30 多岁时,我在运动时双脚扭伤,医生建议不再剧烈运动,跟随朋友登山徒步成为了当时排解心情的唯一选择。起初,我从周边的景区开始,后来则开始登荒山,此后9年间,我所在的江西省内十大高峰已经基本走遍。
后来,我不再追求登高山,开始探索徒步的意义,总结户外经验,以游记的方式为喜欢户外但锻炼较少的人提供指导。如今,徒步于我而言已不再仅是运动,也是自我提升与完善的过程。
沿途“风景”无数
记者:本书名为《向往高处》,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您前后走了很远的路,也已经去过很多“高处”,还有哪些高处是您向往的?
王光辉:一方面,“向往高处”代表着我刚开始徒步登山时的想法。那时,比起远行我更喜欢登山,但凡徒步必追求高度,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从“中国驴友小学毕业路线”的武功山一直到被誉为“蜀山之王”的贡嘎山。那个时候只觉得站得越高,风景就越开阔,有一种一往无前的冲劲。
如今,比起追求高度,我更喜欢长途跋涉。徒步经验的增长,反而弥补了我因为年龄增长造成的体能下降,我仍然还能爬高山,高度也越来越高。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驴友”,他们来自大江南北、从事各行各业,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我的思想、内心都得到了充分的成长。“向往高处”是我一直以来的目标,但如今,比起物理上的高度,我更注重自己心灵上的高度。
记者:书中记述了您从2015年开始持续9年的徒步之旅,涉及15条徒步线路,我想这里面一定有您心中最美的线路、最长的线路和最困难的线路,能不能列举一下这些线路里的“最”。
王光辉:这本书因篇幅有限,约有18 万字,收录了约370幅图,仅占我走过所有路线的一半左右。在其中,我认为最美的是在甘南的扎尕那,时值五一,山顶仍然有雪,我重装徒步55公里,回头看去,山峰如同城堡耸立,延绵的山势形态多样,令人震撼不已。最长的一次则要数泸沽湖到稻城亚丁的路线,那一次我走了9天8夜的高原徒步,这也是我第一次在这么高的海拔上做长途的跋涉。
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秦岭鳌山到太白山的那次经历,在平均海拔3500多米的山地上,我们一行人连续徒步80余公里。当时气候极为恶劣,我走在山顶,左边是晴空万里,右边是狂风暴雨。那次徒步一行人中有17人暂时失联,我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失联的消息甚至出现在了当天的新闻中。“失联”这天,我背着40斤重的背包,在乱石崎岖的山顶上,忍受着全身淋湿的不适咬紧牙关连续走了将近10个小时,才终于找到合适的地方扎营。那是最危险的一次经历,我侥幸得以中途下撤,后来我了解到,同行者中有人最后因为冻伤而截肢。所以,重装徒步其实是一种危险性较高的运动。
越扩越大的“徒步圈”
记者:近年来,徒步旅游市场逐渐受宠,万人规模的徒步大会也层出不穷,“徒步经济”在当下成为了一个消费热点。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王光辉:徒步在中国发展较晚,上个世纪虽有彭加木、余纯顺等,但受时代和技术所限,仍属于极小众活动。如今,在新媒体的作用下,即便是毫无徒步经历的人都可以收集到许多相关信息,人们的旅游观念也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转变。另一方面,各类辅助装备、导航及定位技术让新手也可以很快上手,使徒步的门槛变得很低。
所以,徒步成为旅游业热门话题是顺理成章的,我也乐见其成。但需要注意的是,徒步仍然有着一定门槛,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去贸然尝试的。如果要组织大规模、适合全民参与的徒步活动,北方的一些低海拔的草原、沿海较安全的海岛都是不错的选择。比如说,海岛穿越就是山东地区的一个特色,如果山东地区有类似的活动举办,我或许会比较有兴趣。
记者:对于那些读过本书后,有志于接触徒步的人来说,他们应该如何做准备,又需要注意些什么?
王光辉:这本书中涉及到的线路,有很多都有着探险、冒险的成分,如果一个没有接触过徒步的人直接到这样的地方是有危险的。至于建议,我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有两条:循序渐进和结伴行动。建议先从自家周边的小山走起,每次不要有太大的跨度,动身之前,要多通过互联网搜寻出行路线资料并记录关键点。对于有一定挑战的路线,选择有经验的领队至关重要。另外,书中的虎跳峡线路和武功山线路是相对来说比较友好的,不挑人,在做好充足准备的前提下,可以去进行尝试。另外,雨崩村线路比较适合体能中等者尝试。
我也真诚希望能有更多人尝试通过徒步与自然交流,走下来,你会收获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