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中国医师节”特别策划——

致敬“了不起”的医生

8月13日,田辉(左四)坐诊时又收到了患者送来的锦旗记者王莹摄
点击查看原图
杨佃会在给患者进行艾灸治疗记者于娜摄
点击查看原图
苏道庆(左)在做脑内电极植入手术
点击查看原图
70岁的乔彬仍坚守一线守护儿童心脏健康
点击查看原图
甘做“铅衣卫士”的王广川
点击查看原图
        他们身着白衣,与时间赛跑,只为挽救生命; 他们坚守岗位,奔走一线,只为捍卫群众健康。2024年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节日主题是“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医者仁心,是坚守奉献,是精进技术,是坚持公益,是“负重”前行,是医患合力对抗疾病……尊重医师、爱护医师,不应只在医师节这一天,因为救死扶伤每天都在进行。有医术、有温度的好医生们随时都在你我身边。让我们致敬这群“了不起”的医生。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荀杨 于娜 孙启桓 李霄

  患者心中的“守护神”,医院发展的“领航者”

  “恢复的很好,再过三个月来复查就行。”“放心吧,手术后可以活到99。”“片子没问题,没有复发,不要给自己这么大压力。”“化疗后癌细胞已经看不到了,不需要手术了。”每周二上午,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简称“山一大一附院”)院长田辉的知名专家门诊,一大早,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患者就在诊室外排起长队。

  找他看病的大部分是胸部疾病的疑难杂症患者,甚至包括那些曾被宣告病情严峻、希望渺茫的病人。然而,在田辉精湛的医术与温暖的关怀下,每一位走出诊室的患者脸上都绽放出了幸福的笑容,那是对田辉及其团队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的最高赞誉。8月13日上午,记者有幸在诊室里见证了一幕幕感人的瞬间。

  “是您亲自手术吗?”“对,就是我给你做手术。”一位71岁从威海乳山来济南看病的肺癌患者,希望可以尽快手术,田辉综合评估了他的身体状况后帮他约了周四进行手术,患者听到田辉肯定的话语,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每周四是田辉的手术日,本周二门诊共接诊了71位患者,又约了20台手术。记者对这个数字十分惊讶,“一天20台手术是如何做到的?”田辉告诉记者,“我最多的纪录是一天29台。”这得益于“机器人+微创手术”的发展。田辉曾创造了完成100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用时最短的新世界纪录,实践形成了齐鲁人工智能机器人微创手术流程,并在全国得以推广应用。

  作为全国和山东省著名胸外科专家,田辉致力于“更微创、精准医疗”服务于胸部疾病患者。在田辉的带领下,医院微创手术的数量走在了省内前列。自2023年5月起,田辉带领胸外科团队,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为平台,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优质的医疗服务。截至8月1日,团队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突破300例。

  作为一家三甲医院的院长,医院的管理工作非常繁重,但田辉为了患者还坚持门诊、手术,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极罕见的。“这么多患者来找我,我也放心不下他们。”田辉深知,作为医院的掌舵人,自己的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与医院的未来发展。然而,在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之外,他更放不下的是与每一位患者建立的深厚情感纽带。也正因如此,田辉在医院管理工作中,他注重人文关怀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提出并实施了多项创新举措。他主张全面开展加速康复外科新技术新理念,全面开展以机器人手术为代表的微创新技术,同时加强开展“全流程和一体化”医疗质量管理、监督、考核,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提高患者满意度。

 8月8日,山一大一附院又成功实施一例双肺移植手术。田辉介绍,医院一直将器官移植作为特色技术品牌,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肝、肾、心、肺、胰腺等多器官移植执业资格的医院,是省内三家拥有肺移植手术资质的医院之一。

  “大”是移植,“小”是微创。田辉对医院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接下来,医院将努力把“一大一小”两个学科做大做强,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一根银针一炷艾灸,守护患者健康

  三伏还未过去,这两天仍处在“冬病夏治”的高峰。慕名来山东省中医院针灸科找杨佃会的病人更多了。杨佃会告诉记者,最多时一上午要治疗130多个病人,“早出晚归”是他工作的常态。

  “正常早上八点上班,很多病人五六点就来排队了,不好让他们等太久。”早上七点多,山东省中医院扁鹊楼六楼南区针灸科人头攒动,杨佃会已经在诊室坐定开始诊疗,诊室外还有几个病人在等待治疗。

  “哪里不舒服?”“来,先把把脉”……诊疗过程中,杨佃会询问病情不徐不疾,细致又耐心。“中医看病要辨证,所谓‘辨证’,就是针对每个人的不同病性、体质进行综合诊断,因人施治。了解了病人情况,才能精准有效地进行治疗。”

  杨佃会的效率很高,平均施针治疗一个病人他仅用两三分钟时间。但施针后,病人需要静卧一段时间,整个治疗过程一般在三四十分钟左右,而诊室床位又有限,因此一上午的诊疗十分忙碌。一直到中午12点多,杨佃会的诊室外还有等待诊疗的病人,他心里想得是“再晚也得把病人看完。”

  要想做一名好的针灸科大夫,知识全面、理论扎实、技能全面三者缺一不可。针灸看似简单好操作,其实需要医生对每位患者气血的运行状况、症状体质情况、针刺反应情况都要了如指掌,这需要医生积累丰富的经验。长40mm,粗细仅0.30mm的一次性使用针灸针,一针到底,分毫不差扎入穴道,这对有着30多年从医经验的杨佃会来说不在话下。周一到周六上午,杨佃会每天都有门诊。穿梭在针灸科治疗室几个病床之间,给病人扎针,他的手法相当娴熟,定穴精准,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针灸除了治疗各种痛症之外还能治疗内科的不少病症,如头晕、中风、咳嗽、呕吐、呃逆、哮喘等。”杨佃会介绍,“配合治疗,如癌症放化疗伴随的食欲不振、腹泻、乏力气短等,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针灸科和其它科不一样之处在于,后者在医生开具医嘱后,挂瓶、打针等工作,都由护士来执行,针灸科医生则需要一切技术操作都亲力亲为,这就必须要求熟练无误。杨佃会介绍,在治疗手段上,针灸科开展了各种传统治疗方法,如毫针、皮内针、三棱针、头针、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贴敷、水针、拔火罐和督灸、脐灸等各种灸法,同时在长期临床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治疗体系,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不断创新。

  作为针灸科医生,杨佃会带领团队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开拓创新,开创特色疗法如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补肾强督通络针法治疗小儿脑瘫、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针灸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等,他觉得,用自己的能力和态度,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是一名中医最应该做的,也是作为医生的初心。

  守卫生命的“铠甲”之重

  厚重的铅衣是他手术台上的“铠甲”,猛烈的X光既是致病的凶害又是救治的希望。燃烧自己,奉献他人。王广川日复一日穿着厚重的铅衣站在手术台上,“从天亮奋战到天黑”只是他工作的常态。脱下铅衣时,里面的洗手衣已经湿透,手上斑驳的疤痕,是与死神搏斗的印记。

  王广川的父辈都是教育工作者,祖辈是医生。高三那年,王广川曾在两条道路的选择中犹豫不决,最终使他下定决心的,是父亲在他高中时的一场疾病,从此王广川走上了学医之路。经过刻苦学习,王广川进入山东省立医院开始了他在消化内科的职业生涯。“介入治疗作为一门前沿技术,学习难度大,参加工作后,团队里的老前辈带领着我啃下了很多难题。”

  王广川深知,虽然有铅衣的保护,但介入手术中射线长年累月的照射,仍难免会对医生的身体造成严重伤害,可想到患者和家属期盼的眼神,胸中澎湃的使命感都久久不能平复。“我们团队里的老前辈常年受X线照射,从眼睛牙齿到内脏骨骼几乎没有一处不出问题,我刚参加工作那几年,也出现了白细胞异常的情况。后来改进了防护方法,还进行了一些治疗才克服了困难。”

  记者第一次联系王广川时,他就在手术台上。由于无菌需求,他不能摘下医用手套,在护士手持手机的情况下仓促接听了电话。此时是中午十二点半。手术任务如此繁忙,吃不上饭已经是王广川生活的常态,作为消化科医生,其实他最知道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许这就是医者难以自医了,但既然我选择了这条道路,就不会后悔。”

  “奋战在这条路上的又何止是我呢,我身边的所有人几乎都是这样。就拿和我同在手术台上奋战的护士来说,介入治疗手术,眼睛常盯屏幕,双手高强度操作,所有器具的传递,还有面部汗液擦拭等都由护士来完成。我站多久她们也站了多久,甚至比我还要更辛苦。”

  “消化科团队老中青三代人,我39岁算中间代,一名医学生要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医生,实践是最重要的一段路程。”岁月静好,是因为无数个王广川在默默地负重前行,愿“铅衣卫士”的征程光辉灿烂、一片坦途。

  12年坚守,救助3000余名先心病儿童

  有这样一位医生,他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在过去的12年里,为超过3000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儿童实施公益手术救治,为他们带去了“心”生。他就是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乔彬教授,也是许多先心病儿童口中的“乔爷爷”,被誉为“儿童心脏守护者”的中国心血管外科专家。

  虽然已经70岁,乔彬依然坚守临床一线,手执手术刀,在中国复杂先心病左前胸微创手术领域作出开创性贡献,率领团队稳步走在全国前列。四十余年来,乔彬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一次次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团队自主设计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左前胸微创切口手术,仅通过3.0厘米小切口,即能实现法洛四联症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根治手术,被业界称为“乔氏微创手术”,在美国胸外科协会年会上展示,得到国际专家的认可好评。

  在团队的整体配合下,8台先心病介入治疗手术仅用时140分钟,平均一台手术17.5分钟;开展先心病日间手术,15分钟完成手术,患者不到5小时出院; 为身患五种罕见先心病的4个月大患儿进行心脏系统重建,实现了临床医学上的突破……乔彬自主设计出并改良肺动脉下心室旷置术,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生理性矫治,解决了国际难题。

  为帮助更多有需要的患儿,2012年起,乔彬坚持每年带队义务巡诊,为当地符合手术条件的先心病患儿开展免费手术救治,足迹遍布云南、青海、甘肃等地。在省内,“健康山东·守护天使计划”健康救助行动也结出硕果,在聊城、临沂、德州……为越来越多先心病患儿家庭筑起“心”希望。在今年7月29日—8月1日,乔彬在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人民医院为2024鲁甘“呵护心生”行动筛查出的轻症患者进行手术期间,收治了两名病情急危的小月龄患儿。目前,两个孩子均已顺利手术,情况稳定。

  相较于一次手术即可根治先心病的孩子,11岁的云南女孩小云(化名)的“修心路”一走就是十年。因为一次云南先心病公益救助筛查活动,2015年,乔彬为患有功能性单心室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小云进行了一期先心病手术——肺动脉环缩术。一年后,3岁的小云第二次来到济南,由乔彬教授带领团队为她进行了二期手术。今年4月,小云第三次来到济南,乔彬带领心外科手术团队为她进行了“乔氏改良心外管道方坦手术”。这台生理性根治手术也为她十年修“心”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当你看到孩子那种期盼的眼神,理解他们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跑出去玩耍的渴望,这些表情会感动你,让你看到医疗帮扶的重要性。”乔彬说道,背负着无数患儿家长的期待,自己不能停下来,也无法停下来。

  从医生到战友,医患合力对抗“不死癌症”

  “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那时候像是脸上戴着面具,说话没有表情愁眉苦脸的,不会笑,就是这个病导致的。”67岁的安女士向记者介绍了确诊帕金森时自己的状态,安女士从2012年确诊至今已经12年,期间一直服药治疗,随着年龄增加病情加重,药物逐渐不再见效,手术迫在眉睫。这时候通过一位“帕友”安女士了解到济南市中心医院的苏道庆医生很擅长这方面的治疗,在经过三天的资料查阅与思想斗争后,安阿姨来到了济南市中心医院。

  “苏主任很认真地给我做了检查,很快就安排了手术。我当时就像没了救命稻草,苏医生的出现让我抓住了稻草。”安女士手术非常成功,以前走路慢还经常抖,现在日常生活外出走动都没有问题恢复得很好。安阿姨说手术后感觉自己像是重生了一样,完全换了一个人。

  “其实中间还有个小插曲我印象很深刻。”苏道庆说,“安女士在做CT的时候,当时刚打完镇定,因为安女士小时候的摔伤导致胸廓畸形,所以肺活量比较小,镇静药对呼吸有一些抑制所用,当时在场的人都害怕了,怕她睡得沉醒不过来。然后我赶紧给安女士做了人工呼吸,因为磁共振室里是不允许有金属或者铁的东西的,所以那些抢救设备里面都没有,当时情况很紧急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就想着得让她赶紧醒过来。”“帕金森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目前发病原因仍然不明”,苏道庆介绍。帕金森本身并不是一种致命的疾病,一般不影响寿命,但它带来的运动迟缓和肢体僵硬、易跌倒、尿便功能障碍等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尽早发现、尽早干预,可以有效延缓疾病的进展。”

  温先生今年53岁,对抗帕金森已经有6年多,他本身是一位律师,在法庭上挥斥方遒,但因为帕金森并发症的困扰,他的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在上庭之前必须要吃很多的药才能稳定住。”在药物治疗没有明显改善后,温先生四处求医,终于在帕友的介绍下认识了苏道庆,苏道庆为他制定了手术规划并推荐他使用最新的方向性电极。“考虑到患者的职业,他对语言表达有很大的需求,那么方向性电极的优势就在于不会像传统电极四周放电,可能会让一些正常的神经区域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些副作用的产生,比如会口齿不清。方向性电极就可以做到只刺激目标区域减少副作用。”经过治疗效果良好。温先生表示:“我跟苏医生要保持长久联系,我以后调试机器还需要找您,我们就是亲密的战友了。”

  另外,为了方便各地帕友的就医及后续的程控调药,在上半年已去到5个省份的基础上,今年下半年苏道庆会带队去往黑龙江、重庆等8个省份,开设线下义诊和病友交流会,帮助已经就医或还未就医的病友调试设备,咨询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