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传统文化与市场经营相融

看济南市民营企业家如何实现“非遗转化”

        7月30日下午,济南市政府新闻办举办“追求高质量发展弘扬企业家精神”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三场,邀请“非遗转化”民营企业家代表分享他们扛牢传承使命、着重创新转化,推动传统文化与市场经营深度融合的创业历程。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颂博 王琳 实习生 宫傲 胡越吾

  AI赋能让传统技艺永不失传

  2008年,东阿阿胶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牌阿胶作为行业唯一拥有国家级非遗技艺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双非遗企业,肩负着非遗技艺传承使命。”山东福胶集团副总裁黄长勇介绍,东阿阿胶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了3000年,此前都是靠老师傅口口相传,主观因素较多。通过近3年的摸索和大量的试验收集数据,福胶集团成功研发落地AI智慧非遗项目,阿胶生产实现数字化智慧化,非遗技艺永无失传风险。
  
  据了解,AI赋能逐步代替老工人师傅的经验操作,通过智能化的精确控制,产品质量指标更加稳定,批与批之间的稳定性,每批内的质量,包括每一个环节的气压、时间、各个工艺参数的控制,更加精准。
  
  在市场开拓方面,过去只有皇宫贵族才能享用的阿胶,如今要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为每一个国民的健康服务。黄长勇介绍,福胶集团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创建品牌流量引流下的线上线下、自营门店、工业旅游、国际贸易各个事业群渠道的协同、互相助力的新秩序。
  
  此外,在核心阿胶产业双非遗的基础上,福胶集团制定阿胶产业延伸战略,充分利用阿胶产业赋能,形成以阿胶全产业链、中药产业体系、大健康产业集团的非遗产业集群,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相结合,实现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守护技艺就是在“味道”上做足功夫

  南肠,是莱芜传承了上百年的地方特色名吃,又因它的发源地在口镇,所以也叫“口镇南肠”,至今已有170多年的生产历史。
  
  莱芜口镇南肠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山东泰顺斋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锋介绍,老国营企业“顺香斋”在2004年遇到企业破产改制,后由其带领下岗职工和技术骨干在原厂址创办了泰顺斋食品有限公司,并注册“齐鲁泰顺斋”品牌,生产的“齐鲁泰顺斋南肠”系列产品被评定为“齐鲁名吃”。
  
  在创新发展方面,齐鲁泰顺斋依托老厂址文化,打造博物馆传播新路径。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就业,齐鲁泰顺斋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重点实施了村企联营合作机制,实现了农村和农民收入的双丰收。

  “守护技艺就是在‘味道’ 上做足功夫,回归到食品的安全、放心、好吃、营养上去。”刘锋介绍,2011年齐鲁泰顺斋建立了莱芜口镇南肠文化研究中心,主要对莱芜口镇南肠历史文化溯源以及药食同源核心价值不断深入挖掘、整理、保护。

  “非遗+”带动村民致富

  手工锻打做出来的章丘铁锅,其制作技艺从清朝末年传承到今天,已有百年历史。百年传承中,留下“锻打三万六千锤,勺底铮明颜色白”的美誉。为保护好这一项手工技艺,济南三环厨具有限公司建立了“师徒制”的传承模式,培养专业人才从事手工技艺,为有序传承提供人才保障。
  
  为了在创新和发展中提高竞争力,济南三环厨具有限公司响应市场需求,推动产品研发,满足市场需求,并通过短视频+直播联动的模式,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项技艺、认识这口锅。为这项非遗产品沉淀了大量精准、优质的粉丝,带来及时并可持续的销售转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瑰宝,我们在运营中探索出“非遗+”的融合发展思路。”章丘铁锅锻打技艺传承人、济南三环厨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紫木介绍,济南三环厨具有限公司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打破区域和渠道壁垒,借助电子商务平台的推广,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进一步扩大了市场范围,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价值提升的双赢局面。建立非遗研学基地,让消费者不仅能够直观看到一口章丘铁锅是如何制作而成的,更可以亲身体验锻打过程。此外,济南三环厨具有限公司不断并无条件地在各个地区、村镇、单位开展非遗手工艺和电商销售带薪培训,引导和支持他们通过掌握章丘铁锅锻打技艺脱贫致富,带动乡村民众就业。

  【聚焦】
  
  国风吉服传递大国文明
  
  “这些年来,很多朋友都说东大的衣服是穿在身上的非遗。”莱芜东大传统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山东东大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孟玲介绍,其家族制衣历史可以追溯到1896年。孟玲的姥姥于1926年开创东大吉服手工工坊,寓意吉服技艺始于东方,传递大国文明。到孟玲这一辈,她在传承老手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服装剪裁的工艺,然后融合传统美学元素。“与传统的手工技艺相比,现在设计制作的产品更加丰富了。”
  
  孟玲表示,莱芜东大传统服饰制胜的法宝就是精益求精的匠心、坚持原创设计的初心,品质第一的敬畏之心。

  “这些年,我们一直肩负着传承技艺的任务。所以,近年来,我们成立了女红技艺培训,开设传统文化与传统服饰专讲大课堂,让师傅带徒弟,以寻求开拓更多传承路径。”孟玲介绍。同时,东大服饰还通过数字化改造,设备更新,实现了个性化生产。并且积极开发新产品,结合现在的生产销售特点,打造更多适合年轻人的工作岗位。
  
  为了能更好地传承“莱芜东大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公司建成了东大传统服饰技艺博物馆。将每一代传承人的经典作品、工具等陈列展示,免费对外开放。据了解,现在随着年轻人的加入,山东东大服饰有了更强大的阵容,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中国风设计被带向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