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县仲山镇走出乡村振兴新“稻”路
商报济宁消息 近年来,济宁市嘉祥县仲山镇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紧紧围绕粮食生产发展目标,持续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不断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让不打粮的盐碱地变成“米粮仓”,助力乡村振兴。
在仲山镇胡契山村的盐碱地里,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插秧机正在农田里来回穿梭,一株株绿油油的秧苗均匀地插入田中,为农田披上一袭绿色的新装,马上,这里的500多亩盐碱地即将变身“稻米粮仓”。
“咱这边是一片盐碱地,咱现在说实话之前收成不太好。四年前,我们把这里改成旱稻,现在平均亩产1200多斤,收成是越来越好,咱是越干越有劲了,越干越有信心!”仲山镇胡契山村种地大户柳随随高兴地说。胡契山村为唤醒这一“沉睡”的资源,自2020年开始在盐碱地试种水稻,利用水稻种植调和土壤盐碱性,改善耕地质量,随着盐碱地水稻种植经验不断增长,水稻产量逐年提高,2023年,在市农科院专家的科学指导下,胡契山村尝试对盐碱地块进行土质改善,实现了每亩单产1300余斤。
“去年我们村种的水稻收成很好,今年又扩种了500亩,今年采用两种方式,一个是旱直播,一个是机插秧,改良了新的品种更耐碱,主要是以水压碱以肥改良土壤,预计今年会有一个好的收成。”嘉祥县人大代表、胡契山村支部书记李爱文说。
昔日白茫茫的盐碱地,如今变成了大面积绿油油的稻田,仲山镇不断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在盐碱地里探索出了“一季小麦一季稻”的种植新路子,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仲山镇深入推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根据不同土壤地块的性质,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加大盐碱地沙地治理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富集水稻沙果西瓜等特色种植,助力农业提质增效,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仲山镇人大代表李海峰告诉记者。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谢学刚 任为
在仲山镇胡契山村的盐碱地里,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插秧机正在农田里来回穿梭,一株株绿油油的秧苗均匀地插入田中,为农田披上一袭绿色的新装,马上,这里的500多亩盐碱地即将变身“稻米粮仓”。
“咱这边是一片盐碱地,咱现在说实话之前收成不太好。四年前,我们把这里改成旱稻,现在平均亩产1200多斤,收成是越来越好,咱是越干越有劲了,越干越有信心!”仲山镇胡契山村种地大户柳随随高兴地说。胡契山村为唤醒这一“沉睡”的资源,自2020年开始在盐碱地试种水稻,利用水稻种植调和土壤盐碱性,改善耕地质量,随着盐碱地水稻种植经验不断增长,水稻产量逐年提高,2023年,在市农科院专家的科学指导下,胡契山村尝试对盐碱地块进行土质改善,实现了每亩单产1300余斤。
“去年我们村种的水稻收成很好,今年又扩种了500亩,今年采用两种方式,一个是旱直播,一个是机插秧,改良了新的品种更耐碱,主要是以水压碱以肥改良土壤,预计今年会有一个好的收成。”嘉祥县人大代表、胡契山村支部书记李爱文说。
昔日白茫茫的盐碱地,如今变成了大面积绿油油的稻田,仲山镇不断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在盐碱地里探索出了“一季小麦一季稻”的种植新路子,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仲山镇深入推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根据不同土壤地块的性质,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加大盐碱地沙地治理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富集水稻沙果西瓜等特色种植,助力农业提质增效,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仲山镇人大代表李海峰告诉记者。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谢学刚 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