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金庸:一部严肃的古代社会史》出版
“刀光剑影”中“武侠世界”再现


凡有华人处,即有金庸武侠,金庸笔下的江湖世界,早已成为国民级文化符号,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读者。近日,学者吴钩作品《细读金庸:一部严肃的古代社会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借用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部分生动细节,进行社会生活史方面的考证,从日常用品到社会制度,从美食饮品到武器武功,以独特的视角深入金庸武侠世界,揭开古代社会生活的层层面纱。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专访吴钩,探索刀光剑影中的历史细节。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一本正经地做学问
记者:金庸小说堪称“一个时代的集体回忆”,由此衍生出的各类文化产品诸如小说、电视剧、电影、游戏等数不胜数,但是将小说“由虚到实”,在虚构色彩浓厚的小说中进行“历史考证”则相对少见,请问最开始进行创作时是如何想的,为什么当时会将“金庸”当作考察主题?
吴钩:小的时候没有其他书可读,看得最多的就是武侠小说,而在武侠小说中最吸引我的还是金庸的作品。金庸特别擅长将真实的历史背景和虚构的故事结合起来,所以当我们翻阅金庸小说时,经常能看到很多非常具有历史价值的事象。我本身非常关注历史,在阅读过程中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对书中历史细节的好奇,久而久之就产生了针对金庸小说进行历史考证的想法。
但要说明的是,本书并不是要用历史的标准衡量金庸的小说,更不是在故意“挑错”,而是试图通过对细节的考证找到历史与虚构的联结点,用历史的补充性说明进一步丰富金庸小说的细节,并还原出一个书中侠客们生存的真实世界。
记者:从社会制度到婚恋生育,从商业贸易到服饰饮食,这本书中可谓涉猎了历史的不同面向。在创作时,您是如何做到将这些不同面向的内容统合到一起,得以结集成书,又让每一块内容各自具有特色?
吴钩:最开始写作时,并没有预设大致框架,更多的是“兴之所至”,只是在看小说或者回忆情节的过程中,针对印象深刻的问题逐个归纳、考证,并形成文章,在准备出版时才进行了整理与分类。可以说,金庸自己在创作时,本身就非常注重对历史史实或时代背景环境的整体叙述和把握。所以当具体到我自己的创作中时,同样呈现出某种整体性,且涉及话题包罗万象。
记者:从“通俗小说”到“严肃历史”,小说中充满故事性的内容是经由怎样的过程转化为具体准确的知识点的,是否能为我们分享一下您是如何考证的。
吴钩:许多人在读金庸时未必会留意到丰富的历史细节,注意力往往被起伏跌宕的情节、性情各异的人物所吸引。但对我来说,他们的衣食住行更能反映出人物真实而接地气的一面。所以比起提炼情节与事件,我更倾向于将某一个具体的器物或现象放到历史中进行真实的阐述。而且,为了让内容真实可信,我还在书中引用了数百条文献资料,每一条都经过严格考证。可以说,这本书看似在戏谑地解构金庸的武侠世界,实则是想一本正经地做学问。
从小镇走出的“武侠迷”
记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往往都对金庸武侠有着深厚的“情结”,您能否分享一下自己的“金庸情结”?
吴钩:我出生在一个很小的小镇里,那个时候周边并没有什么像样的书店、图书馆,只有一家向外租售武侠小说的小店,而我又非常喜欢阅读。所以那时一有零花钱就会跑去借书读,先后读了大量武侠小说,无数个通宵都沉浸在武侠世界中,其中印象最深、最喜欢的便是金庸小说。
后来,我到外地去读书以后,才逐渐接触到其他的课外读物,也是在那时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武侠与历史都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记者:您对金庸的武侠作品有着怎样的印象,最喜欢其中的哪部作品,哪个人物?
吴钩:说起金庸就不得不提到梁羽生与古龙这两位作家。其中,梁羽生的作品很“正统”,每一部作品一定会有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而古龙的小说背景主要以架空为主,而对真实的历史不甚在意,金庸的作品则刚好在他们两者之间。我觉得,金庸在传奇与历史、真实与虚构之间把握了一个非常好的度,既不至于让故事过于乏味,又避免了过于天马行空的想象。
小时候看金庸,我最喜欢《笑傲江湖》与其中的主角令狐冲,当时尤为沉醉于他“笑傲江湖”的生活态度和超脱的人生境界,这种喜欢也一直到现在。
一本随时可读的“历史”
记者:宋朝的历史可以说是您的“主场”,这次的书中是否仍然对宋朝历史有着偏好与侧重?
吴钩:之前我一直专注宋代史的研究,此前出版的《风雅宋》《知宋》《宋仁宗》等“说宋”系列可能是读者对我印象最深的部分。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读者们可能也会发现关于宋朝的内容同样很多,但这并不是有意为之。
以金庸小说为讨论对象,这本书从先秦到晚清的历史话题都会有所涉及,但由于我关注的领域更多放在宋代历史上,相关知识储备也较多,更能从阅读中发现相关话题。此外,金庸的小说里,以宋代与清代为背景的小说为最多,由此看来,金庸或许也对宋代有所偏爱。
记者:这本书在此前也有过出版,相比而言,本次有何特点、新意与巧思?
吴钩:既然是重新出版,那么必然与此前的版本有很大的区别。最基础的是,原先版本的一些错误在本次得到了系统地修正,书中引用的文言文也有了更加详细的解释,改为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达,让阅读门槛更低。此外,书中还增加了几十幅古代画作为插图,将古代生活场景直观呈现在读者眼前,与文字内容相映成趣。另外,本次出版还增加了5篇新文章,并在最后增加了附录。总体来说,比之前更准确、更详实、更通俗,也更有趣了。
记者:针对喜欢本书的读者,您有哪些想说的?
吴钩:比历史考据通俗,比小说评论有趣,比戏说历史靠谱,这本书特别适合对历史有兴趣、想要对金庸小说刨根究底的人,读者可以在读小说的体验中,轻松掌握历史知识。无论是喜欢金庸小说还是喜欢了解中国历史,我觉得这本书都是比较适合的。我更建议在阅读本书的时候可以用一种非常放松的心情去读,无论是睡觉之前还是赶路途中,随便翻开哪一页都可以读。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一本正经地做学问
记者:金庸小说堪称“一个时代的集体回忆”,由此衍生出的各类文化产品诸如小说、电视剧、电影、游戏等数不胜数,但是将小说“由虚到实”,在虚构色彩浓厚的小说中进行“历史考证”则相对少见,请问最开始进行创作时是如何想的,为什么当时会将“金庸”当作考察主题?
吴钩:小的时候没有其他书可读,看得最多的就是武侠小说,而在武侠小说中最吸引我的还是金庸的作品。金庸特别擅长将真实的历史背景和虚构的故事结合起来,所以当我们翻阅金庸小说时,经常能看到很多非常具有历史价值的事象。我本身非常关注历史,在阅读过程中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对书中历史细节的好奇,久而久之就产生了针对金庸小说进行历史考证的想法。
但要说明的是,本书并不是要用历史的标准衡量金庸的小说,更不是在故意“挑错”,而是试图通过对细节的考证找到历史与虚构的联结点,用历史的补充性说明进一步丰富金庸小说的细节,并还原出一个书中侠客们生存的真实世界。
记者:从社会制度到婚恋生育,从商业贸易到服饰饮食,这本书中可谓涉猎了历史的不同面向。在创作时,您是如何做到将这些不同面向的内容统合到一起,得以结集成书,又让每一块内容各自具有特色?
吴钩:最开始写作时,并没有预设大致框架,更多的是“兴之所至”,只是在看小说或者回忆情节的过程中,针对印象深刻的问题逐个归纳、考证,并形成文章,在准备出版时才进行了整理与分类。可以说,金庸自己在创作时,本身就非常注重对历史史实或时代背景环境的整体叙述和把握。所以当具体到我自己的创作中时,同样呈现出某种整体性,且涉及话题包罗万象。
记者:从“通俗小说”到“严肃历史”,小说中充满故事性的内容是经由怎样的过程转化为具体准确的知识点的,是否能为我们分享一下您是如何考证的。
吴钩:许多人在读金庸时未必会留意到丰富的历史细节,注意力往往被起伏跌宕的情节、性情各异的人物所吸引。但对我来说,他们的衣食住行更能反映出人物真实而接地气的一面。所以比起提炼情节与事件,我更倾向于将某一个具体的器物或现象放到历史中进行真实的阐述。而且,为了让内容真实可信,我还在书中引用了数百条文献资料,每一条都经过严格考证。可以说,这本书看似在戏谑地解构金庸的武侠世界,实则是想一本正经地做学问。
从小镇走出的“武侠迷”
记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往往都对金庸武侠有着深厚的“情结”,您能否分享一下自己的“金庸情结”?
吴钩:我出生在一个很小的小镇里,那个时候周边并没有什么像样的书店、图书馆,只有一家向外租售武侠小说的小店,而我又非常喜欢阅读。所以那时一有零花钱就会跑去借书读,先后读了大量武侠小说,无数个通宵都沉浸在武侠世界中,其中印象最深、最喜欢的便是金庸小说。
后来,我到外地去读书以后,才逐渐接触到其他的课外读物,也是在那时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武侠与历史都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记者:您对金庸的武侠作品有着怎样的印象,最喜欢其中的哪部作品,哪个人物?
吴钩:说起金庸就不得不提到梁羽生与古龙这两位作家。其中,梁羽生的作品很“正统”,每一部作品一定会有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而古龙的小说背景主要以架空为主,而对真实的历史不甚在意,金庸的作品则刚好在他们两者之间。我觉得,金庸在传奇与历史、真实与虚构之间把握了一个非常好的度,既不至于让故事过于乏味,又避免了过于天马行空的想象。
小时候看金庸,我最喜欢《笑傲江湖》与其中的主角令狐冲,当时尤为沉醉于他“笑傲江湖”的生活态度和超脱的人生境界,这种喜欢也一直到现在。
一本随时可读的“历史”
记者:宋朝的历史可以说是您的“主场”,这次的书中是否仍然对宋朝历史有着偏好与侧重?
吴钩:之前我一直专注宋代史的研究,此前出版的《风雅宋》《知宋》《宋仁宗》等“说宋”系列可能是读者对我印象最深的部分。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读者们可能也会发现关于宋朝的内容同样很多,但这并不是有意为之。
以金庸小说为讨论对象,这本书从先秦到晚清的历史话题都会有所涉及,但由于我关注的领域更多放在宋代历史上,相关知识储备也较多,更能从阅读中发现相关话题。此外,金庸的小说里,以宋代与清代为背景的小说为最多,由此看来,金庸或许也对宋代有所偏爱。
记者:这本书在此前也有过出版,相比而言,本次有何特点、新意与巧思?
吴钩:既然是重新出版,那么必然与此前的版本有很大的区别。最基础的是,原先版本的一些错误在本次得到了系统地修正,书中引用的文言文也有了更加详细的解释,改为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达,让阅读门槛更低。此外,书中还增加了几十幅古代画作为插图,将古代生活场景直观呈现在读者眼前,与文字内容相映成趣。另外,本次出版还增加了5篇新文章,并在最后增加了附录。总体来说,比之前更准确、更详实、更通俗,也更有趣了。
记者:针对喜欢本书的读者,您有哪些想说的?
吴钩:比历史考据通俗,比小说评论有趣,比戏说历史靠谱,这本书特别适合对历史有兴趣、想要对金庸小说刨根究底的人,读者可以在读小说的体验中,轻松掌握历史知识。无论是喜欢金庸小说还是喜欢了解中国历史,我觉得这本书都是比较适合的。我更建议在阅读本书的时候可以用一种非常放松的心情去读,无论是睡觉之前还是赶路途中,随便翻开哪一页都可以读。